DNA检测技术突破 助抗战英烈家属寻找遗骸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70多年后,“士兵D02324”终于找回了他的名字,还有他的家人。
  上海复旦大学的一项DNA检测技术取得突破,让抗战英烈邹开胜的身份得以确认。
  对于邹开胜的外孙女张继红来说,这一突破终于了结了她和家人一段艰苦的寻找经历。她的母亲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寻找她从未谋面的父亲。
  张继红说:“我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但都没有成功。直到2019年4月,我们得知这些遗骸有可能被埋在山西。”
  这家人立即前往山西平遥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座坟墓,里面埋葬着许多无名战士的尸骨。他们和研究团队提取了部分遗骸并带回上海进行DNA检测。
  经过一个月染色体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这具遗骸属于张继红的外祖父。他是平遥遭遇战中牺牲的原八路军总部某团政委邹开胜。
  “我们听到结果后特别、特别地激动。”张继红说,她73岁的母亲在得知结果时不停地落泪。
  DNA检测是目前鉴定遗骸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DNA检测需要从遗骸中获取足量且质量过关的DNA数据。由于时间久远,战争年代的烈士遗骸几乎都在野外暴露超过70年,DNA受到嚴重污染。在遗骸的发掘过程中,样本极有可能被采样人员的触摸、唾液,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还有兵器等金属腐蚀,这给DNA数据提取和比对带来了难度。
  传统的DNA检测技术很难从这种陈旧遗骸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且极有可能造成样本的过度损耗而又一无所获。但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鉴定方法。
  从2015年到2018年,他们通过中国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从中、缅七个战场上收集到了572名阵亡士兵的遗骸。
  团队中的文少卿研究员表示,土壤和遗骸几乎融为一体。土壤微生物已成为遗骸的主要成分,遗传物质严重降解,导致DNA片段长度非常短。“他们的DNA片段长度只有常人的0.01%,甚至更短。”他说。
  片段越短,可识别的DNA特征就越少。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改良的方法从骨骼和牙齿中提取DNA,并进行了额外的提纯以避免污染。
  此外,他们更新了测序技术,用更短、更精确的DNA扩增子体系,即经过人工扩增的方法可以一次性检测更多的基因。
  文少卿说,这种方法改良得益于此前科学家对东亚人群基因的大量研究。他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发了专门针对东亚人群高灵敏度、高准确率的DNA检测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所需求的DNA量较少,同时能够分层次地解决多个问题,包括检测母系遗传谱系、父系遗传谱系,检测细分的东亚人群类型(例如可区分中日韩人群),以及复杂亲缘关系。
  这项研究于近期已发表在国际期刊《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在搜寻、收殓和识别烈士遗骸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其中,阵亡士兵的身份鉴定是重中之重。文少卿和他的团队目前已确认了331名在二战期间牺牲的中国士兵的身份。他们将数据汇总并建立了一个国家级DNA数据库,用来帮助更多的中国家庭寻找失踪亲属。
  研究人员仍在改进测序技术,并呼吁更多的人提供DNA数据。
  文少卿说:“DNA数据库就是照亮烈士们回家的灯塔。”
其他文献
自2020年1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中国近年来最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中国第一家全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上线逾4年来所报道的最为沉重复杂的新闻事件。从1月20日晚钟南山院士在中央电视台宣布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的那一刻起,“第六声”便进入了“战时状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布新闻、特写及评论,让国际读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疫情客观而全面的信息。在这一新闻生
期刊
《病毒,巨大的挑战》Virus, la grande sfida  意大利里佐利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  作者罗伯托·布里奥尼(Roberto Burioni)是位意大利医生、学者和科普作家。作者在新书中虽有些偏激的言论,有些描述也不够准确,但对中国政府果断高效抗击病毒的行动给予称赞。作者谈到了病毒的起源和性质、病毒从动物到人类的传播、流行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等话题,认为新型冠状病
期刊
2018年8月16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举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会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用“外推理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文化“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包含三个层次:语言外推、实践外推和本体外推”。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外推,“走出
期刊
一、研究背景  欧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中国和欧盟于1998年建立伙伴关系,2003年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欧盟及其战略伙伴关系在快速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期刊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受到各国媒体关注。虽然目前最早的确诊病例在中国,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其他国家现存确诊病例早已超过中国。国际媒体的报道重心也由中国转向世界。  《华尔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保守派媒体之一。自疫情萌发初始,该媒体就对中国疫情持续发表了多篇报道。其中一
期刊
2019年12月16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来自波兰、葡萄牙、吉尔吉斯斯坦、埃及等国的政要、驻华大使、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未来”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对现场部分中外嘉宾发言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中国为全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马尼·
期刊
2016年11月,美食博主李子柒以爆款视频“兰州牛肉面”崭露头角,在国内逐步成为网红。2019年12月,李子柒个人频道在优兔上订户量接近800万,直逼美国著名媒体CNN在该平台的订户量,为中华文化收获了大批异域他乡的热情拥趸。李子柒在海外网络平台传播短视频,商业目标是其主要驱动力,最终却能实现经济效益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丰收,令很多人始料未及。探析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国际传播个案,对全球化背景下
期刊
一、调查基本情况  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当前中拉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整体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形象,2019年6月至8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中国报道杂志社与凯度(Kantar China) 共同在拉美五国开展了第6次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调查国家
期刊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倡议,当年秋季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后来的学者将之称为“一带一路”。2014年,当时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在两国最高元首亲自推动下,“一带一路”倡议和“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实现顺利对接。由此完成了哈中两国战略合作的顶层设
期刊
对于科技新闻报道,讲故事的技巧和科学含量同样重要。近几年,通过科技手段确认战争士兵遗骸的新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综合分析国内外媒体对此类科技新闻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国科技对外报道具有借鉴意义。  “科技”需要“人的故事”来解读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70多年后,‘士兵D02324’终于找回了他的名字,还有他的家人。上海复旦大学的一项DNA检测技术取得突破,让抗战英烈邹开胜的身份得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