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文本是理解文章内涵和探索写作密码的载体,教师在做课堂40分钟的文章,是为努力促进学生加深理解,拓展自主化和个性化阅读,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六年级孩子学习的一年中,我努力在教学中引入“微阅读”,初步思考了选择什么“微阅读”材料、抓住“微阅读”的时机和探索实施“微阅读”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实践体验。
关键词: 微阅读 课堂 阅读能力
一、缘起
“微阅读”是伴随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出现而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顾名思义,“微阅读”可以归结为少食多餐的电子阅读文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我发现班里孩子的这种“微阅读”渐成趋势。那么,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什么不能将“微阅读”引入到阅读课堂呢?但我的课堂微阅读已非彼“微阅读”了。
诸如短小的文字,简单的图片,截取的音乐或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微阅读”的内容,从文本解读和建构的需要出发,我要提前准备造成学生阅读的盲点和焦点的材料链接,当学生接收到思维的瓶颈时,就要呈现“微阅读”,助力他们和文本深度接触。
二、做好选择,开启“微阅读”
我在课堂操作中选择的“微阅读”,材料同源于教材文本,可概括为八个字“贴近文本,精致短小”,诸如短小的片段、简单的图片或几分钟的视频等形式呈现在一张PPT,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以此来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和优化。
而“微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离不开文本的背景、人物的突显和事件的梳理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参考网络推广载体的角度分类,将“微阅读”分为文字载体,图片载体和视频载体。其中图片和文字的区别在于图片有时更给人可视化,让微阅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被我称之为图片抓手的“微阅读”的出现往往是学生遭遇思维想象障碍或者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的时候比较多。一张好的图片往往会起到“尽在不言中”的效果,既要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又要表达不能过于强烈从而导致“微阅读”的弱化,中断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实践中我想到了“图片优先,文字让路”这一要求。
与文本相关性高——一个点拨,一次阅读思考角度点拨的机遇,这是我选择“微阅读”材料的触发点,在实践中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追究,让阅读之花开启更加有活力。
三、把握时机,渗透“微阅读”
1.挖经典细节,点化微阅读
六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理解的能力鉴定上已经不单单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感悟,更要能够试着“跳出圈子”放眼文本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和表达方法等,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如何从“浅阅读”迈向“深阅读”,有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在于一个突发的灵感和细小的关键处。而这些发现往往源于对文本细节、重点和难点的梳理,牢牢抓住教材的高潮。
2.以兴趣导引,深化微阅读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保持并利用微阅读的本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的微阅读,并将它作为优势,延伸课外,将微阅读和宏阅读相结合。
四、践行之路,促进“微阅读”
1.用问题预读,优化微阅读
这种形式的运用还得从课前的预读说起。有效先学是有效后教的基础。课堂还未正式拉开序幕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将部分预习在晨读、午间休息或课前十分钟安排学生先学;在读准字、词、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课文,设置一两个预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独立性思考或言之“思维风暴”。在独立阅读之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字词过关、知识梳理和初步感悟。
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问题预读就可以引领学生先学课文,而采取校内公布题目的目的更在于完全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杜绝了网络参考或家长指导等问题,学生是站在同一个思考的起点上。
当学生开始独立性阅读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每一组孩子(A、B、C组)学习的全过程,掌握预习学情,便于针对性地准备课堂上的引导组织。特别是学生遭遇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对B组和C组的同学进行雪中送炭,而A组的同学更多应该是点拨性的引导。
2.课内共读,助力微阅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积累了不少字词和阅读的技巧,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比低年级有所发展。我在问题预读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加速了教学进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又挤出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内的延伸“微阅读”,从而用这些时间的片段实现了多读书、多积累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课内微阅读,要保证阅读素材的经典型,它不同于成人消遣式的快餐阅读。我力求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致的名家作品,引到课内,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简短的作品整篇读,长的作品选段读,难的作品,老师读,学生听,简单的作品,学生分段读。朗读之后,教师或学生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五、我的一点思考
阅读必将要成为一个人的常态,唯有这样,他才能越来越有智慧。我相信,我們的语文课堂也如此。课堂上那一抹微阅读的阳光,通过日复一日的渗透,对学生加深文本理解,走进作者心灵,开拓阅读视野,提升精神世界,都是一个小且有益的尝试。
但是,心血来潮的一年“微阅读”片段对于六年的小学生涯老说是个遗憾,教师从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系统的微阅读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这才是当务之急。我在课堂微阅读教学方面的想法还处于冰山一角,还存在思维时断时续的情况,如何将相似的情况整合成同一系列,如何将学生的生活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微阅读中来,
如何能有更多的微阅读实施方式的开发,如何用丰富的童书系列来成为微阅读的美丽后花园……都要且行且思。也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获取信息能力和专业指导水平,不断摸索微阅读利用于课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利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杜在桂.别让少年儿童被“微阅读”掌控[N].中国教育报,2012-10-22.
[2] 吕宏.说说“浅阅读”[N].人民日报,2009-4-24(4).
关键词: 微阅读 课堂 阅读能力
一、缘起
“微阅读”是伴随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出现而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顾名思义,“微阅读”可以归结为少食多餐的电子阅读文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我发现班里孩子的这种“微阅读”渐成趋势。那么,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什么不能将“微阅读”引入到阅读课堂呢?但我的课堂微阅读已非彼“微阅读”了。
诸如短小的文字,简单的图片,截取的音乐或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微阅读”的内容,从文本解读和建构的需要出发,我要提前准备造成学生阅读的盲点和焦点的材料链接,当学生接收到思维的瓶颈时,就要呈现“微阅读”,助力他们和文本深度接触。
二、做好选择,开启“微阅读”
我在课堂操作中选择的“微阅读”,材料同源于教材文本,可概括为八个字“贴近文本,精致短小”,诸如短小的片段、简单的图片或几分钟的视频等形式呈现在一张PPT,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以此来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和优化。
而“微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离不开文本的背景、人物的突显和事件的梳理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参考网络推广载体的角度分类,将“微阅读”分为文字载体,图片载体和视频载体。其中图片和文字的区别在于图片有时更给人可视化,让微阅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被我称之为图片抓手的“微阅读”的出现往往是学生遭遇思维想象障碍或者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的时候比较多。一张好的图片往往会起到“尽在不言中”的效果,既要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又要表达不能过于强烈从而导致“微阅读”的弱化,中断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实践中我想到了“图片优先,文字让路”这一要求。
与文本相关性高——一个点拨,一次阅读思考角度点拨的机遇,这是我选择“微阅读”材料的触发点,在实践中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追究,让阅读之花开启更加有活力。
三、把握时机,渗透“微阅读”
1.挖经典细节,点化微阅读
六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理解的能力鉴定上已经不单单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感悟,更要能够试着“跳出圈子”放眼文本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和表达方法等,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如何从“浅阅读”迈向“深阅读”,有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在于一个突发的灵感和细小的关键处。而这些发现往往源于对文本细节、重点和难点的梳理,牢牢抓住教材的高潮。
2.以兴趣导引,深化微阅读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保持并利用微阅读的本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的微阅读,并将它作为优势,延伸课外,将微阅读和宏阅读相结合。
四、践行之路,促进“微阅读”
1.用问题预读,优化微阅读
这种形式的运用还得从课前的预读说起。有效先学是有效后教的基础。课堂还未正式拉开序幕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将部分预习在晨读、午间休息或课前十分钟安排学生先学;在读准字、词、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课文,设置一两个预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独立性思考或言之“思维风暴”。在独立阅读之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字词过关、知识梳理和初步感悟。
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问题预读就可以引领学生先学课文,而采取校内公布题目的目的更在于完全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杜绝了网络参考或家长指导等问题,学生是站在同一个思考的起点上。
当学生开始独立性阅读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每一组孩子(A、B、C组)学习的全过程,掌握预习学情,便于针对性地准备课堂上的引导组织。特别是学生遭遇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对B组和C组的同学进行雪中送炭,而A组的同学更多应该是点拨性的引导。
2.课内共读,助力微阅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积累了不少字词和阅读的技巧,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比低年级有所发展。我在问题预读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加速了教学进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又挤出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内的延伸“微阅读”,从而用这些时间的片段实现了多读书、多积累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课内微阅读,要保证阅读素材的经典型,它不同于成人消遣式的快餐阅读。我力求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致的名家作品,引到课内,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简短的作品整篇读,长的作品选段读,难的作品,老师读,学生听,简单的作品,学生分段读。朗读之后,教师或学生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五、我的一点思考
阅读必将要成为一个人的常态,唯有这样,他才能越来越有智慧。我相信,我們的语文课堂也如此。课堂上那一抹微阅读的阳光,通过日复一日的渗透,对学生加深文本理解,走进作者心灵,开拓阅读视野,提升精神世界,都是一个小且有益的尝试。
但是,心血来潮的一年“微阅读”片段对于六年的小学生涯老说是个遗憾,教师从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系统的微阅读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这才是当务之急。我在课堂微阅读教学方面的想法还处于冰山一角,还存在思维时断时续的情况,如何将相似的情况整合成同一系列,如何将学生的生活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微阅读中来,
如何能有更多的微阅读实施方式的开发,如何用丰富的童书系列来成为微阅读的美丽后花园……都要且行且思。也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获取信息能力和专业指导水平,不断摸索微阅读利用于课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利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杜在桂.别让少年儿童被“微阅读”掌控[N].中国教育报,2012-10-22.
[2] 吕宏.说说“浅阅读”[N].人民日报,200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