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7月9日,张学友洛阳演唱会,洛阳警方“如期”抓获逃犯,完成“七连杀”。而在两天前举行的张学友呼和浩特演唱会上,当地警方刚刚完成了“六连杀”。
张学友演唱会之所以能抓逃犯,是因为有重庆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公司的“神助攻”。截至目前,云从科技已协助各地警方抓获2600多名嫌疑人。
在“黑科技”的背后,是一群神秘的年轻科技达人——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团队,即人工智能的“国家队”。
让我们走近这群科技“大咖”,一起感受和发现未来的无限空间。
2012年,刘盛中还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师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曦。
作为国内视觉识别领域的领军人物,周曦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博士学位,曾在IBM、微软等一流科技企业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周曦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联合全球计算机领域顶尖学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图像生成与处理研究室、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学习与视觉研究组,创建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人脸识别支付系统 、人证合一人脸验证系统。
“最初周曦老师所带的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只有几个人,但短短几年后,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就增加到数十人。”刘盛中说,“那时,周曦老师给我们上课非常严谨,我们这些学生有时晚上9点就会离开,但周曦老师离开时往往都是晚上11点了。”刘盛中回忆道。
在实验室的灯开开关关之际,周曦所带领的人脸识别技术团队也悄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2013年,中国科学院要选出一支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去西北某地边检站做安防工作。
在几轮技术选拔之后,周曦带领的团队成功入选。周曦安排李夏风带着团队,拎着设备去边检站进行人证合一试验——将摄像头拍摄的人脸和身份证芯片里的人脸进行比对,确定是不是本人。
在边检站,李夏风团队一呆就是好几个月。经过数百次摸索,人证合一试点项目获得成功,产品正式在边检站投入使用。
对周曦的团队来说,这既是人脸识别技术真正迈出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也是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团队的前身。
2015年4月,周曦率领团队来到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专攻人工智能领域的云从科技,8位在国内视觉识别领域的领军人才,满怀激情加入其中。
2015年,云从科技开始进入银行业。
“由于当时技术过于新颖,银行主管们不知道相关技术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所以初期打开银行业大门时,我们走得很辛苦。”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说。
那么,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姚志强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跟一家银行谈合作时,云从科技团队针对该银行的14个业务部门,梳理它们的实际需求,总共写了46套方案,并为银行主管们逐一讲解。“而银行的反馈意见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姚志强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银行的大门慢慢向云从科技团队打开,公司接的第一份大单来自广东省某银行——该行想在广东省100多所高校校园内,向学生推广使用智能化银行服务。
为把这个项目做成功,云从科技几乎将所有核心研发人员全部搬去了广州。加班、熬夜,对这支“80后”为主的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大家甚至连走路都是在小跑。
银行业对人脸识别技术要求极高。在实测中,客户会用千变万化的人物表情,或一张打印的彩色照片,甚至一段视频,来检测人脸识别系统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但这些没有难倒云从科技团队,他们靠着一股韧劲和扎实的科研实力,最终以“校园e银行”方案取得成功。
有成功,就有失败。
“在市场竞争中,看不见的心酸多过看得见的成功。”现已是云从科技资深算法研究员的刘盛中说。
2016年,某大型央企有一个人脸识别技术项目,当时有另外两家公司与云从科技竞争。“我們最终没能拿下项目,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算法,减少误识率。”刘盛中总结道。
随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云从科技团队从技术难点、创新点逐一梳理,对一些棘手难题的解决或创新系统的设计,进行多维度多场景反复推敲,有时整个团队人员都觉得头痛。
“团队通过缜密的思考、深入的实践、大量的模拟,我们的人脸识别精度迅速从千分之一提升到万分之一。”刘盛中说。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基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云从科技团队为银行同时提供大量征信和风控的方式认证,解决风险问题。目前,云从科技已为超过300家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提供服务。正是因为团队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云从科技成为银行业第一大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
“2016年,我刚到云从科技时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云从科技高级开发工程师李峰说。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云从科技全面进入安防领域。
与银行业务不同,安防在人脸识别技术上需要克服更多的难题。
“司法部门调取的图像和视频画面往往不是很清晰,比如抽烟导致人脸局部被烟雾遮挡、光线过暗、戴口罩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脸识别的正确率。”李峰说,“更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脸也会改变。”
面对新的难题,云从科技团队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深度学习和改进创新,不断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正确率。
最终,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问世——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传统的人脸识别效率,还能更有效地搜索大量的视频,而且几乎不受场景限制。目前,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已在多个省市公安系统上线使用。
“2018年春节期间,布控在东北某火车站的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每天都能抓住三五个在逃人员,这让我们觉得做这个工作特别有价值。”李峰兴奋地说。
为了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云从科技不断寻找应用渠道。3年来,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2018年3月19日,云从科技发布的“炬眼”智能识别相机,被称为是世界科技界的一项重大突破;4月,“跨镜追踪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今,国内75%的民用机场都在运用云从科技的技术……
在这群年轻人的推动下,公司成立3年即成长为人工智能市场的科技“独角兽”。
曾经作为云从科技开拓者的8位团队成员,现在已经成为云从科技的顶梁柱:李夏风已是云从科技研发总监;周翔是研究院副总监;冯金陈是区域副总监;李远钱是研究院算法工程师;易敏是系统架构师;游宇是交付部交付项目经理……
他们的成长也将带着云从科技走上新的宽阔道路。
“未来,我们将突破更多的技术壁垒和应用壁垒,寻找落地场景,将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到更多领域。”团队带头人、云从科技总裁周曦满脸自信地说。
张学友演唱会之所以能抓逃犯,是因为有重庆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公司的“神助攻”。截至目前,云从科技已协助各地警方抓获2600多名嫌疑人。
在“黑科技”的背后,是一群神秘的年轻科技达人——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团队,即人工智能的“国家队”。
让我们走近这群科技“大咖”,一起感受和发现未来的无限空间。
汇聚,为了云端之上的梦想
2012年,刘盛中还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师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曦。
作为国内视觉识别领域的领军人物,周曦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博士学位,曾在IBM、微软等一流科技企业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周曦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联合全球计算机领域顶尖学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图像生成与处理研究室、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学习与视觉研究组,创建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人脸识别支付系统 、人证合一人脸验证系统。
“最初周曦老师所带的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只有几个人,但短短几年后,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就增加到数十人。”刘盛中说,“那时,周曦老师给我们上课非常严谨,我们这些学生有时晚上9点就会离开,但周曦老师离开时往往都是晚上11点了。”刘盛中回忆道。
在实验室的灯开开关关之际,周曦所带领的人脸识别技术团队也悄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2013年,中国科学院要选出一支人脸识别技术团队去西北某地边检站做安防工作。
在几轮技术选拔之后,周曦带领的团队成功入选。周曦安排李夏风带着团队,拎着设备去边检站进行人证合一试验——将摄像头拍摄的人脸和身份证芯片里的人脸进行比对,确定是不是本人。
在边检站,李夏风团队一呆就是好几个月。经过数百次摸索,人证合一试点项目获得成功,产品正式在边检站投入使用。
对周曦的团队来说,这既是人脸识别技术真正迈出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也是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团队的前身。
2015年4月,周曦率领团队来到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专攻人工智能领域的云从科技,8位在国内视觉识别领域的领军人才,满怀激情加入其中。
奋斗,让云端落地生根
2015年,云从科技开始进入银行业。
“由于当时技术过于新颖,银行主管们不知道相关技术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所以初期打开银行业大门时,我们走得很辛苦。”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说。
那么,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姚志强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跟一家银行谈合作时,云从科技团队针对该银行的14个业务部门,梳理它们的实际需求,总共写了46套方案,并为银行主管们逐一讲解。“而银行的反馈意见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姚志强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银行的大门慢慢向云从科技团队打开,公司接的第一份大单来自广东省某银行——该行想在广东省100多所高校校园内,向学生推广使用智能化银行服务。
为把这个项目做成功,云从科技几乎将所有核心研发人员全部搬去了广州。加班、熬夜,对这支“80后”为主的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大家甚至连走路都是在小跑。
银行业对人脸识别技术要求极高。在实测中,客户会用千变万化的人物表情,或一张打印的彩色照片,甚至一段视频,来检测人脸识别系统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但这些没有难倒云从科技团队,他们靠着一股韧劲和扎实的科研实力,最终以“校园e银行”方案取得成功。
有成功,就有失败。
“在市场竞争中,看不见的心酸多过看得见的成功。”现已是云从科技资深算法研究员的刘盛中说。
2016年,某大型央企有一个人脸识别技术项目,当时有另外两家公司与云从科技竞争。“我們最终没能拿下项目,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算法,减少误识率。”刘盛中总结道。
随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云从科技团队从技术难点、创新点逐一梳理,对一些棘手难题的解决或创新系统的设计,进行多维度多场景反复推敲,有时整个团队人员都觉得头痛。
“团队通过缜密的思考、深入的实践、大量的模拟,我们的人脸识别精度迅速从千分之一提升到万分之一。”刘盛中说。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基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云从科技团队为银行同时提供大量征信和风控的方式认证,解决风险问题。目前,云从科技已为超过300家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提供服务。正是因为团队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云从科技成为银行业第一大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
坚守,挖掘未来无限空间
“2016年,我刚到云从科技时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云从科技高级开发工程师李峰说。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云从科技全面进入安防领域。
与银行业务不同,安防在人脸识别技术上需要克服更多的难题。
“司法部门调取的图像和视频画面往往不是很清晰,比如抽烟导致人脸局部被烟雾遮挡、光线过暗、戴口罩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脸识别的正确率。”李峰说,“更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脸也会改变。”
面对新的难题,云从科技团队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深度学习和改进创新,不断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正确率。
最终,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问世——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传统的人脸识别效率,还能更有效地搜索大量的视频,而且几乎不受场景限制。目前,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已在多个省市公安系统上线使用。
“2018年春节期间,布控在东北某火车站的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每天都能抓住三五个在逃人员,这让我们觉得做这个工作特别有价值。”李峰兴奋地说。
为了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云从科技不断寻找应用渠道。3年来,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2018年3月19日,云从科技发布的“炬眼”智能识别相机,被称为是世界科技界的一项重大突破;4月,“跨镜追踪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今,国内75%的民用机场都在运用云从科技的技术……
在这群年轻人的推动下,公司成立3年即成长为人工智能市场的科技“独角兽”。
曾经作为云从科技开拓者的8位团队成员,现在已经成为云从科技的顶梁柱:李夏风已是云从科技研发总监;周翔是研究院副总监;冯金陈是区域副总监;李远钱是研究院算法工程师;易敏是系统架构师;游宇是交付部交付项目经理……
他们的成长也将带着云从科技走上新的宽阔道路。
“未来,我们将突破更多的技术壁垒和应用壁垒,寻找落地场景,将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到更多领域。”团队带头人、云从科技总裁周曦满脸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