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和谐观引入初中数学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义务教育的实施,对教学质量提出新的挑战。那么,教师应如何自觉地运用和谐原理来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教与学的过程应和谐,要同力共进
  
  教师为了保持和谐,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呢?
  1.教材与学生两兼顾。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数学教学主要是讲与练.一般一节课中前、后5-10分钟学生处于注意力分散或精神疲惫状态,所以教师不宜采用满堂灌注式教学,否则易造成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导致厌学情绪,因此前面要注重导言的设计,由浅入深,并穿插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后面针对学生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语言生动、风趣、准确,用美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数学王国,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缜密的逻辑,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2.激发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成功意境,启发式教学使师生情感交融,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产生自由感,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获取新知识,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学习自信心倍增.
  3.巧在转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要保持师生关系的和谐,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尊师爱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生,以爱护、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严格、耐心的态度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春雨。学生尊师,学生尊师的实质在于重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于尊重教师为了培养年轻一代而付出的辛勤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结合的。教师只有爱护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学生只有尊敬教师,才能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赏识教育。确立“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和新发展。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做到以“教育的生命意识”为核心理念、以“师生的民主和谐”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重要策略,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3.以人为本。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地讲解,而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分层次教学"是和谐教学的体现
  
  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高尚的人格去构筑。数学课堂"分层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2.布置作业的层次性。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优等生完成。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避免学困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优等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
  3.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优等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训练其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在改革中大显神威。数学是高科技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和基础文化学科。搞好数学教学,将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大潮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第二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一、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才是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教育,将为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深入到课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找到两者之间有效的契合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积极探索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着力从课前预习、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入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小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    预习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取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现行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迎接挑战,把握新课程带来的机遇,不仅要将这些核心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科学地、辩证地进行落实,使小学数学教
期刊
摘要: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进行创新性探究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摆在每个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本
期刊
俗语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又云:"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都说明凡事总得有个规矩,有个可因循的总方向。在社会这个大拼盘里,看上去杂乱无序,其实每一个人,每一天里都有着活动的总目标,左右着自己局部的工作或活动,同时,与周围相互依存的社会人又形成了主观意念一致的团体、党派、部落,乃至国家。  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又都受着有形或无形的对行为的制约。大有法律条文,小有规章制度,这一切都被人接受
期刊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运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定论,语文教学也伴随着对人文性的张扬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体验开始得到尊重,教师主宰课堂,机械封闭的教学方式逐渐消亡。   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形态?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方向已定的情况下,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导任务,深入研究新
期刊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语言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交际工具,更要回归生活。 本文主要通过从教学情景、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等方面生活化的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化 兴趣 英语教学      中专的英语课一直让很多老师头疼.我们在中专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不是开小差的,聊天的,就是“倒下”一大片的。 要改变这种现象,作为一名老师,应该针对中专生好动贪玩的性格,同时也要根据英语作为一项交流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
期刊
一、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再认识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学生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转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学生的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横观中国教育现况,纵览时代潮流,由于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众多的科学家都认为,生物科学将是二十一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它代表着自然学科的前沿。  但我国国民的生物科学意识淡薄,对生物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中学生物科学教育薄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