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民族民间曲调解析初探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佤族是我国一个较小的民族,佤族民间曲调非常丰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劳作息息相关。依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场景,佤族人民创造了不一样的曲调分类。
  [关键词]佤族 生活 劳作 分类 民族民间曲调
  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佤族是一个较小的民族,现有人口396610人,社会发展也相对缓慢。由于世代居住在云南省的深山老林,常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佤族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农作劳碌等等,无事不歌。这也是佤族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历史事实的代代相传、农作经验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各自的喜怒哀乐的宣泄,都只能用民间歌曲的形式来完成。当你带着感情一头扎进阿佤山的村寨时,你一定会被阿佤人民浩如烟海的民间曲调所陶醉。笔者本身是一个从事文艺工作几十年的佤族人,对阿佤山及佤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下面,笔者就阿佤民族民间曲调的分类、发展进行解析与探讨。
  佤族民歌的曲调一般都优雅婉转,易于上口,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如果我们从歌词的内容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叙事类”曲调
  叙事类的曲调,主要是针对一些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述,以叙述为主,多半由年纪大一点的人来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佤族大型史诗“司岗里”,它以口头演唱的形式,几乎在所有的佤族地区一代代地流传着,讲述着阿佤人的产生和发展。歌中说佤族和汉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许多民族都是从阿佤山上一个洞里出来的,后来其他的民族朋友们大多下山发展去了,只有阿佤人坚持在山上与洪水猛兽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顽强地生活下来。教育子孙后代要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敢地生活下去。其旋律过门较长,调门低沉,给人一种粗放豪爽的感觉。在澜沧县文东乡和安康乡等地流传的“孤儿调”也属于叙事类的曲调,歌中讲述了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孩子,自小就在苦难中挣扎,以及乡亲们对他的关怀。旋律在悲哀中又透视出人与命运抗争的呐喊,总能勾起人们对不幸的人的同情。现如今常常作为联欢会等演出的节目,由一个人伴着吉他的和弦音演唱。虽然是用佤语演唱,但听不懂佤语的听众也能从其韵律中领略到其中的含义。而象“林下果”和“格用迪莫”这样的曲调,主要是用来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讲述如何做人的道理。这种歌曲很多,男女老少都会唱,独唱齐唱都可以,还常常用于舞台表演。
  还有一些歌曲是农耕经验的交流,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佤族人民也不断的接受着先进的事物,有的地方已经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如:“布谷鸟叫了,准备播种吧。”这些歌教会人们要抓紧节令,不违农时。其中有一首“插秧歌”,在插秧的季节,村里的女人们就会聚到一块,轮流到各家插秧。在高低错落的梯田里,错落有致地排开,一面插秧,一面齐齐的哼着插秧歌的旋律。其歌词大体上是讲怎样干好农活才有好收成,有时也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她们和着歌声的旋律,步调一致地动作,有一种美的享受。
  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农闲时节,吃过晚饭后,在阿佤人家旺盛的火塘边就会围起一群人,用阿佤人独有的方式聊天——唱曲儿。这时候唱的歌曲就可以是五花八门,有叙事的,也有抒情的。改革开放以后,阿佤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唱这种变化的曲儿,一方面叙述发生的某一件惠农的好事,另一方面还同时抒发感谢党和政府的感情。所以,叙事和情感的两类阿佤曲调也不能截然分开,有的时候二者皆有。比如唱响大江南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则既包含了解放后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叙述,又倾注着阿佤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深情厚意。
  二、“情感类”曲调
  谈到情感类的曲调,则更为丰富。大体上又可以分为喜庆的、感谢的、示爱的和悲哀的等几个种类。
  在从前,佤族的民居比较简单,通常是那种被称为“掌楼”的茅屋,楼下养牛,楼上住人。哪家盖新房,全村都来帮忙,多数时候一天之内就能完工。到了晚上,主人会酿一罐阿佤人自制的水酒,煮一锅美味的佤族稀饭招待大家。然后,年轻人就在一两个老人的带领下,在楼板上逆时针围成一圈,一个跟着一个,后边的人双手扶着前面的人的腰部,踩着统一的步调,边跳边唱“贺新房”的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喜庆情感的曲调。新房歌每两句为一节,由一人主唱,歌词主要是祝贺主人家有了新房,从此以后就能过上好生活。唱完两句以后,大家就接着“打喝声”,齐齐唱起“尔恒格有,格有迪那”的副歌。欢快的歌声和着大家跺楼板发出的很有节奏的脚步声,喜庆气氛相当浓烈。
  佤族还是一个非常善于狩猎的民族,每当村里猎到一个较大的猎物时,都要由几个壮汉抬着猎物,绕着寨子转上几圈,高唱“狩猎胜利歌”。歌中唱的是“这支(豹子)是某某某打死的,他的枪法很准,他是我们村的英雄。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煮我们的野味稀饭吧!”游完寨子之后,每家凑上一些米和佐料,把猎物煮成稀饭分了吃。现在,佤族一般都不再打猎了,国家也出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所以这类的歌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了。但是,新谷上市的时候有“新米歌”,谁家讨媳妇嫁姑娘,又有“贺新婚”的歌……等等,凡是高兴的时候一定有歌。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全村人聚集在广场上“大跳”,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喜庆活动。这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的盛装,围成一个大圈,中间摆放着一些表示吉祥的甘蔗、糍粑、米酒之类的东西,由几个乐手吹着佤族芦笙、笛子或者弹着小三弦,边跳边唱。其形式与前述的贺新房差不多,只是壮观多了。
  在佤族的民间曲调中,歌颂爱情和男女之间相互表达爱意的歌曲占了绝大部分,有独唱也有对唱。自古以来,佤族就实行一夫一妻制,主张夫妻之间对爱情要忠贞不渝,民间流传着许多歌颂爱情的故事。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方式主要是给对方梳头,吃过晚饭以后,三五个小伙子会约到一块,吹着芦笙去串姑娘。到了姑娘家以后,由一个小伙子约姑娘出去梳头,其他的人则留下来跟这家的老人聊天。两个人到外边找一个相对僻静的地方坐下来,先由男方给姑娘梳头,一般是右手使梳子从上往下梳,然后左手跟着梳子往下抹头发,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梳,一边梳一边就唱着向对方表达爱意的歌。旋律大都简洁明快,声音很小,就像在说悄悄话。歌词大意多是称赞对方美丽、勤劳、能干,希望她能答应嫁给自己,一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等内容。轮到女方给小伙子梳头时,方式基本一样,但姑娘不会马上答应,碰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应付一下就过了。碰到情投意合的人,也要让小伙子多串上几次,有的长达一年半载,通过这种用情歌交流的方式,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一支曲调叫做“洛妹婻”,多数时候是由男人独唱,可以在野外唱,也可以在家唱。由于阿佤男人的嗓音特别浑厚,在野外唱得时候听起来特别动人,先是一声长长的过门在山林中绕来绕去,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接着一句“洛妹婻”,开始赞扬姑娘的美丽和勤劳,以及对姑娘的仰慕。如果是放牛的时候在山坡上唱,则远处的人听到以后还可以对唱。佤族村寨的田地离寨子较远,做完农活回家的时候天都快黑了,在陡峭的山坡上赶路回家的人,都会哼起小调,特别是一个人走路,可以壮胆。好多人这时候也会唱起“洛妹婻”,不知不觉中就回到家里了。
  在阿佤山采风时,阿佤曲调曾留给笔者异常深刻印象。一户人家的孩子生病死了,夜晚,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火塘边,伴着跳动的绿蓝绿蓝的火光,孩子母亲以悲苍的曲调唱道; “我的儿啊——我的儿!你怎么就这样离我而去……”。叙述着失去爱子的痛苦,讲述孩子在世时的音容笑貌等,倾诉自己对孩子的无限思念。旁边一个男人吹着佤族芦笙,用缓慢而又悠长的旋律为她伴奏。那歌声如泣如诉,在跳跃火焰的光影中,划过浓黑的夜空,传到很远、很远……
  这,就是悲哀曲调的力量!没有其他民族那种捶胸顿足的嚎啕,更没有无泪的干吼。但这悲伤情绪却会通过歌声浸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引起你的共鸣。佤族就是这样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般不会认输,只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才会用歌声来表达悲哀。其他的时间以及场合是听不到悲哀的歌声的。
  三、佤调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佤人民与外界的交往日益扩大,更多的阿佤人走出了阿佤山,走进了现代大都市,佤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佤族的歌曲也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艺术家们纷纷深入佤族地区生活,从这些原生态的曲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许多新的佤族歌曲。除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还有“月亮升起来”、“叶婻梦”、“开门调”、“佤族情歌”、“拉木鼓”等等脍炙人口的佤韵歌曲。但是,让笔者有一丝隐忧的是现在的佤族年轻人已经很少有能唱完“司岗里”曲调的了。他们钟情于港台、日韩流行歌曲,对迪斯科和街舞更感兴趣。笔者担心有一天连“林下果”和“格用迪莫”等等这些阿佤人民最基本的民间曲调都会失传。
  通过对佤族民间曲调的分类与初探,笔者希望到佤山采风的人们对佤族原生态的东西有初步的了解,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佤族的民间曲调的魅力,希望民族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加到发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石磊.佤族文化研究丛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左永平.木鼓回归.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玉英(1962—),女,佤族,副研究馆员。1979年—1994年为云南省歌舞团职业演员,发表论文有《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关于文化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少儿舞蹈技巧的培养和掌握》、《新老时期文化馆人员结构之我见》、《浅谈中老年舞蹈的创作》、《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咸水歌文化的传承保护》、《浅谈与时代同步的街舞发展及趋势》、《公益文化服务传播的对策探讨》等。现任职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
其他文献
提起海南美食,很多人都会想到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海南“四大名菜”,无一例外都是山珍海味。然而,偏居海南一隅的临高县,一个小小的多文镇里,一个小小的头神村,种植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却走上了明清宫廷贵族和周恩来总理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餐桌上。因此,这种蔬菜不仅是“贡品菜”,也被称为“总统菜”。  这种普通的蔬菜,就是如今普通人家也经常吃得上的家常蔬菜——空心菜。  为何这种极为普通而
期刊
其实,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或许就静静地安居在某座青山之下,某条河溪之泮,我们不必趋之若鹜,只需在某个轻纱薄雾的清晨,驻一支瘦竹竿,在朝露与晨曦间,涉水踏青,像去寻访某位在此东篱采菊的老友……  ——编者  初见长溪  长溪村地处婺源西北部,属高山区。  走出县城,一路上忽而见到参天的古树。路的一侧是深深的峡谷,峰峦迂回,放眼望去,远远近近都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路的上空,完全被密林遮蔽得不见天色,像是
期刊
那是镶嵌在天山半腰的羊脂玉玺,那是缠绵在绿山蓝水的亘古恋曲,那是萦绕蒙古包的温暖敬酒歌:“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  清凉塞湖湖畔  七月中旬,一大早车就上路了,直奔“西来异景,世外灵镶”的赛里木湖。  在蒸腾着徐徐干浪的无垠大漠,戈壁中一路西驶近680公里后,汽车缓缓进入天山山脉,山高乌云起,小雨滴在风挡玻璃上碰出成网的细水痕,当车转出一个上坡大弯后,赛里木湖骤然跳进了视线,浩淼幽蓝的湖
期刊
[摘 要]在玉石雕刻技艺中,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有全面开花,即把整件材料每一个方面都实施雕琢;有小件分料、分色、俏巧,精雕细琢,充分体现出石料的材、质、色、工,其中上乘的质料,此法适合雕刻花件和饰件,以体现出它们的美态;还有局部雕刻。主要是根据原料的质地、颜色、肌理、动态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在保留材料原有皮壳和自然型态的同时,在适当的部位进行精致的刻画,没有雕刻的部分与有雕刻的部分浑为一体,简单
期刊
6月27日—30日,由中国家具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红木家具精品品鉴会”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盛大启幕,以中国家协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单位、观察员单位为主力军,来自中国红木家具一线品牌的强大阵容,将在京城古典家具爱好者们的密切关注之下隆重登场。  首届红木家具精品品鉴会上,以一款“檀雕花鸟顶箱柜”斩获“神品”大奖而光芒四射的国内知名古典家具品牌——太兴家具,在本次精品品鉴会上将有
期刊
[摘 要]安东尼奥尼,以《奇遇》(1960)、《夜》(1961)、《蚀》(1962)“情感”三部曲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大师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民,最初熟悉他是因为1972年纪录片《中国》的拍摄及对其展开的批判。而很少有人真正看过这部纪录片,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从有关安东尼奥尼与纪录片《中国》相关资料的整理中,能够从另一个面向理解这位始终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不朽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安东尼奥尼
期刊
[摘 要]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人的心理与活动,人类因为各种原因而崇尚神明。佛山地区对祖庙的北帝崇拜已延续近千年,形成了完整的神明崇拜系统。本文以此为例,探究在北帝信仰下的心理机制及其社会心理功能。  [关键词]北帝 宗教心理 祖庙  一、关于宗教与信仰  宗教最初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原始时代,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解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
期刊
[摘 要]封开采茶戏,来源于本地民间小调,大量运用民间俗语、歇后语,通俗易懂、风趣诙谐,是区域性极强的地方剧种。作者通过实地的调研,挖掘、总结和分析封开采茶戏的基本现状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封开采茶戏 调查 保护  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
期刊
[摘 要]保护单位与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主体。由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交叉与混淆,以及受不同视角和利益的驱动,造成二者关系的失范与错位。因此,笔者从制度设计的理想与现实两个层面上,提出保护单位与代表性传承人之间存在分层、互动与博弈三种关系模式。这些关系模式构成了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主要趋向,只有对其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才能为非物
期刊
[摘 要]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如绘画、雕塑等是视觉艺术。音乐、歌曲是听觉艺术。而戏剧,包括电影则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艺术。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戏曲艺术,有其独特的一面和其他戏剧(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一样,都是唱念做打舞、灯光、音响、道具、化妆、服装、舞台布景等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剧。但它的表演形式又有别于其他剧种,特别在音乐配乐方面更有特色。  [关键词]锣鼓 粤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