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半年中国经济重回快车道
李 扬
我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于“V”字与“U”字之间的调整,肯定不会是“L”型增长。
高储蓄、高投资、高顺差、高增长格局还会持续数年。我国经济恢复到以往的高增长水平尚需时日,但2009年下半年有望遏制经济下滑趋势,2009年GDP应该能够实现9%的增长。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通胀持续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没有储蓄、财政赤字及工资物价形成螺旋式的互动上升结构,这三个条件在中国都不具备。
必须转变投资方式。启动投资需要放开准入管制,允许民间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进入传统上由政府垄断领域;投资项目必须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必须考虑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进行改革,为投资创造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环境。
目前美元仍保持强势,但从长期看美元将贬值。我国对外需要稳定的国际价格,人民币汇率最好盯住美元。从国际范围看,目前一些已宣布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事实上的汇率比以前还要稳定。对中国来说,汇率保持稳定的利益最大。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示出,利用汇率调整经济的流量、结构、进出口,其效果不明显,见效也不快。下一步外汇管理可能会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政府采取措施救实体经济,就相当于间接救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要调整资产市场结构,重在创造使股市、房市能够正常运行的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2009: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深度下滑
成 明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一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一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并进一步恶化,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这将对中国带来极大的社会压力,并制约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中国经济可能会步入深度下滑的局面。
外部原因
我们可以从全球经济环境和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答案。
首先,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将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近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其次,世界经济此番所面临的不是短期调整,而是深度的周期性下滑。“新技术扩散速度的递减”、“全球化红利的消失”以及“世界不平衡的逆转”等3大力量将使世界经济调整的幅度和周期超出预期。各种机构将2008-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调整,2009年则下调了0.92个百分点。最为突出的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将2009年的世界增速调为1%和1.6%。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2009年全球超预期深度下滑的可能。
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从总体而言,将对中国出口带来超预期的深度打击,使得中国外需下滑的幅度大大超过2008年的水平。
另外,中国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于国民收入增长较为敏感。欧洲、美国、日本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大幅度下滑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有关研究表明,2009年欧洲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中国出口减少5.1%。
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需求冲击。2009年世界经济的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远大于2008年的冲击。
中国经济内在原因
2008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下滑4.7%,2009年预计下滑6.9%,必定会透过“出口预期”和“滞后效应”对2009年投资带来巨大冲击。由于中国大量农民工在外向型部门就业,出口的下滑对于该群体的收入影响最为明显,而该群体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因此,出口的下滑将带来消费明显的变化。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仍能在大环境急转直下之时,达到9.6%的增长速度,其关键在于中部区域和部分西部区域保持了强劲增长的趋势。2007年中西部的名义增长速度都达到了20.1%,超过东部接近3%。200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东部仅为8%,而中部六省市达到了13.3%。如果深入分析中西部高增长的特点我们发现,中西部增长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其中70%是依靠投资拉动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与此同时,中部的消费比重却从2003年起每年以0.2%速度在下降。
未来一年,中西部这种严重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将面临以下严峻的考验:因房地产价格下跌、资源价格落,土地出让规模急剧下滑,中西部地区的财政问题将大规模显现,现有各种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面临资金枯竭的问题;外向型经济的转移在出口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将面临深度打击,由于这些新建项目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其下滑的状况将比东部更为严峻;大规模的中西部农民工返流,将使这些区域的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费将进一步下滑。
因此,2009年中西部不可能维持2008年高速增长的局面,它将出现比东部更为严峻的深度下滑。2008年由于实际消费增长的提升达到4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超过60%,而这正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的核心力量。
经济周期使然
2009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速的核心力量可能出现逆转的态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第一、在经济进人下行区间,消费者信心大幅度下滑,消费者将进行行为模式的调整。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1月消费者信心开始进入持续下滑区间,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
第二、萧条时期的收入增长难以支撑消费的高速增长。经济史研究表明,在任何经济萧条时期,居民的收入增速都会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速开始进入一个缓慢下滑区间。
目前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并不支持消费持续上涨。由于本次经济下滑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因此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打击最大,从加重对2009年消费增速的打击。
第三、中国本轮经济的两大消费支柱——汽车消费和居住类消费将在2009年出现大幅度下滑。2008年1月以来房地产开始调整,到2009年房地产的成交量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居住类消费大规模消退,呈现较高的负增长现象。另外,家庭购买轿车的浪潮在本轮经济高涨的时期已经达到顶峰。到2008年三季度中国城镇家庭百户拥有轿车量已达到8.67辆,超过同类收入水平国家百户拥有轿车量的高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轿车消费增长将处于一个下滑或调整区间。
第四、居民房产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在2008年的巨 幅缩水将在2009年产生强烈的财富效应,使消费下降。2008 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的缩水程度达到60%以上,股票市值减少13万亿,与此同时房地产价值预计缩水15%左右,使居民总财富缩水在12-18%区间。这将意味着消费将由此减少2.4-3.6%的支出。
总之,2009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不容乐观。
怎么看待出口增速下降?
梅新育
既然我们的海关统计账面数据受到了这样的扭曲,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这种扭曲数字一两个月的沉浮过分地大惊小怪呢?
2008年第11月份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一经公布,就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与此前七八年习以为常的20%以上出口同比增长率不同,11月份海关统计出口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是2000年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同时出现下降。与此相对照,2000年至2007年间,除了2001年出口增幅为6.8%、2002年出口增长22.4%之外,其余6年中国出口增幅均在25%以上,2003、2004两年在35%左右。根据上述数据,有的知名海外媒体断言,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走向衰落。
可是,假如剔除价格、变相资本流动等可能扭曲海关统计数据的因素,中国出口减少幅度真的有这么大吗?事实真如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扭曲2008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数据、导致其与2007年数据不可简单同比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变动。已经持续数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今年发生了逆转,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价格仍然呈同比上涨趋势,到下半年就已经转为同比下降了由于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美国进口价格的变动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出口价格的走向。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8年7月,美国进口价格攀升1.7%;在截至当时的12个月中,进口价格累计上涨21.6%,为该指数自1982年9月份问世以来最大年涨幅。到8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就从上涨转为下降2.6%,为自2007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9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又下降3.3%,10月,进口价格指数下跌了5.4%,11月,美国商品及服务进口价格锐减6.7%,降幅创美国历史之最,其中原油进口价格历史性下滑25.8%,非燃料类商品进口价格下降1.8%,出口商品价格下降3.2%。至此,美国进口价格已在12个月里累计下降了4.4%,为自2002年以来最大年跌幅,其中原油价格大跌29%,进出口价格月指标足足倒退20年。
第二项扭曲因素是通过贸易渠道的变相资本流动。在当前的危机中,出于弥补亏空和在去杠杆化浪潮中偿还到期债务两项动机,海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普遍从新兴市场变现抽回投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加剧了他们开展上述操作的动机,资本外逃正在发生。因此,我国去年出口账面统计的基数是掺水的;今年的数据则是在脱水,由此导致出口账面统计数据同比下降,不足为奇。
根据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 Pte的统计,2008年11月份全球对冲基金业损失64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业净损失180亿美元,对投资者的清偿损失460亿美元。而10月份,对冲基金资产缩水1100亿美元至1.65万亿美元。至此,用于追踪对冲基金业表现的一项指数已经连续第6个月下跌。在这种局面下,海外投资者已经掀起赎回风潮。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对冲基金之类高杠杆投资者,他们投资操作的杠杆比率都非常高,二三十倍的杠杆比率不足为奇,换言之,也就是他们的运作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而在次贷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惜贷倾向严重,只收不贷,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借款人无法继续借新还旧的做法,只能大量偿还到期债务。
这样,在弥补亏空和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下,机构投资者变现抽回投资的压力非常沉重。预计他们的这种操作起码要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多半会持续到前3个季度。换言之,这种操作对我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的向下压力也会持续到那个时候。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大了机构投资者资本外逃的动机。当次贷危机局限于美国国内之时,市场参与者们纷纷“逃离美元”,它对美元汇率发挥的是削弱作用;一旦山姆大叔将这场自己国内的危机搞大成为全球危机,市场参与者们必然要“逃向美元”而抬高美元汇率。
既然我们的海关统计账面数据受到了这样的扭曲,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这种扭曲数字一两个月的沉浮过分地大惊小怪呢?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外资非正常撤离应问责相关地方政府
谭浩俊
最近,部分地区出现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现象,其中,到目前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造成拖欠员工工资、拖欠银行贷款等严重问题。
而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规定,如果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中方将跨国追究并诉讼,坚决维护中方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外资的非正常撤离,毫无疑问与一些外商的“好赚就赚、不好赚就溜”的不良品质有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是逐利的,对这些外国投资者来说,亏本的买卖是不会干的,没有比非正常撤离更大的利益,这些外资是不可能非正常撤离。
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倒也能够理解,关键是外资非正常撤离,在一些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已经非常普遍、非常严重,比如在山东,有的韩企就是在发工资前夜或者还债期到来之前,摸黑欠薪逃离的。那么,这些外资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撤离这条路呢?作为一名投资者,难道这些外商不知道撤离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吗?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对这些非正常撤离的外资来说,除了一些企业已经赚得钵满盆溢、撤离已经无伤其身之外,更多的非正常撤离外资,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外资情结酿成的苦果。
首先,过度的土地注入,使很多外商“置换”了投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充分掌握了地方官员投资心切心理的外商,在与地方政府商谈、签订投资协议时,往往都做出了投资额十分惊人的承诺。由于这些承诺的过于诱人,导致地方政府在向这些外资提供土地时,也是十分大方。加之前些年在土地供应和审批方面的过于宽松,使这些外资远没有达到承诺的投资额,就一个个地把大量土地拿到了手。于是,这些土地很快便变成了贷款,并被这些外商用于建设、购买设备等,有的甚至被非法转移出国,变成新的投资进来,投资被外资悄悄地置换了。
第二,过度的外资情结,严重干扰执法部门执法。如果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进行一番调查的话,肯定会发现有外资欠下大量的税费。按理,外商投资企业是比较守法的,特别是税法、劳动法等重要法律,对外资来说更是一条“高压线”。但是,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外商的宠爱有加,被一些无良的外商所利用,在税费等方面干扰征收、干扰执法,使这些外企拖欠了大量税费;另一方面,极少数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如通过外商安排子女出国、与外商一起出国考察、旨在“下海”到外资企业拿高薪等,干涉、协调执法,帮外企拖欠各种税费。因此而形成的“收益”,被这些外商利用各种渠道转移出我国,也给这些外资非正常撤离创造了条件。
第三,疏于监管,使外资非正常撤离十分方便。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非正常撤离的外资,如果监管严一些的话,早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无良”行为。因为,从恶意贷款、恶意欠税费到恶意拖欠供应商债务、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等,都有一个准备过程。但是,过度的外资情结,让地方政府忽视或放弃了对外资的监管。相反,却因为所谓的“投资环境”,为外资非正常撤离提供了方便。
因此,当我们在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进行追责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对造成非正常撤离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查一查这些土地、贷款、欠税、欠费等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人协调的?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的负债?
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外资非正常撤离的问题,对今后更好地吸引外资、利用外资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李 扬
我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于“V”字与“U”字之间的调整,肯定不会是“L”型增长。
高储蓄、高投资、高顺差、高增长格局还会持续数年。我国经济恢复到以往的高增长水平尚需时日,但2009年下半年有望遏制经济下滑趋势,2009年GDP应该能够实现9%的增长。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通胀持续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没有储蓄、财政赤字及工资物价形成螺旋式的互动上升结构,这三个条件在中国都不具备。
必须转变投资方式。启动投资需要放开准入管制,允许民间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进入传统上由政府垄断领域;投资项目必须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必须考虑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进行改革,为投资创造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环境。
目前美元仍保持强势,但从长期看美元将贬值。我国对外需要稳定的国际价格,人民币汇率最好盯住美元。从国际范围看,目前一些已宣布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事实上的汇率比以前还要稳定。对中国来说,汇率保持稳定的利益最大。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示出,利用汇率调整经济的流量、结构、进出口,其效果不明显,见效也不快。下一步外汇管理可能会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政府采取措施救实体经济,就相当于间接救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要调整资产市场结构,重在创造使股市、房市能够正常运行的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2009: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深度下滑
成 明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一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一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并进一步恶化,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这将对中国带来极大的社会压力,并制约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中国经济可能会步入深度下滑的局面。
外部原因
我们可以从全球经济环境和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答案。
首先,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将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近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其次,世界经济此番所面临的不是短期调整,而是深度的周期性下滑。“新技术扩散速度的递减”、“全球化红利的消失”以及“世界不平衡的逆转”等3大力量将使世界经济调整的幅度和周期超出预期。各种机构将2008-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调整,2009年则下调了0.92个百分点。最为突出的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将2009年的世界增速调为1%和1.6%。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2009年全球超预期深度下滑的可能。
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从总体而言,将对中国出口带来超预期的深度打击,使得中国外需下滑的幅度大大超过2008年的水平。
另外,中国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于国民收入增长较为敏感。欧洲、美国、日本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大幅度下滑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有关研究表明,2009年欧洲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中国出口减少5.1%。
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需求冲击。2009年世界经济的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远大于2008年的冲击。
中国经济内在原因
2008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下滑4.7%,2009年预计下滑6.9%,必定会透过“出口预期”和“滞后效应”对2009年投资带来巨大冲击。由于中国大量农民工在外向型部门就业,出口的下滑对于该群体的收入影响最为明显,而该群体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因此,出口的下滑将带来消费明显的变化。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仍能在大环境急转直下之时,达到9.6%的增长速度,其关键在于中部区域和部分西部区域保持了强劲增长的趋势。2007年中西部的名义增长速度都达到了20.1%,超过东部接近3%。200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东部仅为8%,而中部六省市达到了13.3%。如果深入分析中西部高增长的特点我们发现,中西部增长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其中70%是依靠投资拉动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与此同时,中部的消费比重却从2003年起每年以0.2%速度在下降。
未来一年,中西部这种严重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将面临以下严峻的考验:因房地产价格下跌、资源价格落,土地出让规模急剧下滑,中西部地区的财政问题将大规模显现,现有各种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面临资金枯竭的问题;外向型经济的转移在出口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将面临深度打击,由于这些新建项目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其下滑的状况将比东部更为严峻;大规模的中西部农民工返流,将使这些区域的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费将进一步下滑。
因此,2009年中西部不可能维持2008年高速增长的局面,它将出现比东部更为严峻的深度下滑。2008年由于实际消费增长的提升达到4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超过60%,而这正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的核心力量。
经济周期使然
2009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速的核心力量可能出现逆转的态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第一、在经济进人下行区间,消费者信心大幅度下滑,消费者将进行行为模式的调整。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1月消费者信心开始进入持续下滑区间,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
第二、萧条时期的收入增长难以支撑消费的高速增长。经济史研究表明,在任何经济萧条时期,居民的收入增速都会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速开始进入一个缓慢下滑区间。
目前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并不支持消费持续上涨。由于本次经济下滑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因此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打击最大,从加重对2009年消费增速的打击。
第三、中国本轮经济的两大消费支柱——汽车消费和居住类消费将在2009年出现大幅度下滑。2008年1月以来房地产开始调整,到2009年房地产的成交量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居住类消费大规模消退,呈现较高的负增长现象。另外,家庭购买轿车的浪潮在本轮经济高涨的时期已经达到顶峰。到2008年三季度中国城镇家庭百户拥有轿车量已达到8.67辆,超过同类收入水平国家百户拥有轿车量的高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轿车消费增长将处于一个下滑或调整区间。
第四、居民房产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在2008年的巨 幅缩水将在2009年产生强烈的财富效应,使消费下降。2008 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的缩水程度达到60%以上,股票市值减少13万亿,与此同时房地产价值预计缩水15%左右,使居民总财富缩水在12-18%区间。这将意味着消费将由此减少2.4-3.6%的支出。
总之,2009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不容乐观。
怎么看待出口增速下降?
梅新育
既然我们的海关统计账面数据受到了这样的扭曲,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这种扭曲数字一两个月的沉浮过分地大惊小怪呢?
2008年第11月份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一经公布,就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与此前七八年习以为常的20%以上出口同比增长率不同,11月份海关统计出口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是2000年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同时出现下降。与此相对照,2000年至2007年间,除了2001年出口增幅为6.8%、2002年出口增长22.4%之外,其余6年中国出口增幅均在25%以上,2003、2004两年在35%左右。根据上述数据,有的知名海外媒体断言,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走向衰落。
可是,假如剔除价格、变相资本流动等可能扭曲海关统计数据的因素,中国出口减少幅度真的有这么大吗?事实真如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扭曲2008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数据、导致其与2007年数据不可简单同比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变动。已经持续数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今年发生了逆转,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价格仍然呈同比上涨趋势,到下半年就已经转为同比下降了由于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美国进口价格的变动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出口价格的走向。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8年7月,美国进口价格攀升1.7%;在截至当时的12个月中,进口价格累计上涨21.6%,为该指数自1982年9月份问世以来最大年涨幅。到8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就从上涨转为下降2.6%,为自2007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9月,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又下降3.3%,10月,进口价格指数下跌了5.4%,11月,美国商品及服务进口价格锐减6.7%,降幅创美国历史之最,其中原油进口价格历史性下滑25.8%,非燃料类商品进口价格下降1.8%,出口商品价格下降3.2%。至此,美国进口价格已在12个月里累计下降了4.4%,为自2002年以来最大年跌幅,其中原油价格大跌29%,进出口价格月指标足足倒退20年。
第二项扭曲因素是通过贸易渠道的变相资本流动。在当前的危机中,出于弥补亏空和在去杠杆化浪潮中偿还到期债务两项动机,海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普遍从新兴市场变现抽回投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加剧了他们开展上述操作的动机,资本外逃正在发生。因此,我国去年出口账面统计的基数是掺水的;今年的数据则是在脱水,由此导致出口账面统计数据同比下降,不足为奇。
根据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 Pte的统计,2008年11月份全球对冲基金业损失64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业净损失180亿美元,对投资者的清偿损失460亿美元。而10月份,对冲基金资产缩水1100亿美元至1.65万亿美元。至此,用于追踪对冲基金业表现的一项指数已经连续第6个月下跌。在这种局面下,海外投资者已经掀起赎回风潮。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对冲基金之类高杠杆投资者,他们投资操作的杠杆比率都非常高,二三十倍的杠杆比率不足为奇,换言之,也就是他们的运作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而在次贷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惜贷倾向严重,只收不贷,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借款人无法继续借新还旧的做法,只能大量偿还到期债务。
这样,在弥补亏空和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下,机构投资者变现抽回投资的压力非常沉重。预计他们的这种操作起码要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多半会持续到前3个季度。换言之,这种操作对我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的向下压力也会持续到那个时候。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大了机构投资者资本外逃的动机。当次贷危机局限于美国国内之时,市场参与者们纷纷“逃离美元”,它对美元汇率发挥的是削弱作用;一旦山姆大叔将这场自己国内的危机搞大成为全球危机,市场参与者们必然要“逃向美元”而抬高美元汇率。
既然我们的海关统计账面数据受到了这样的扭曲,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这种扭曲数字一两个月的沉浮过分地大惊小怪呢?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外资非正常撤离应问责相关地方政府
谭浩俊
最近,部分地区出现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现象,其中,到目前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造成拖欠员工工资、拖欠银行贷款等严重问题。
而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规定,如果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中方将跨国追究并诉讼,坚决维护中方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外资的非正常撤离,毫无疑问与一些外商的“好赚就赚、不好赚就溜”的不良品质有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是逐利的,对这些外国投资者来说,亏本的买卖是不会干的,没有比非正常撤离更大的利益,这些外资是不可能非正常撤离。
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倒也能够理解,关键是外资非正常撤离,在一些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已经非常普遍、非常严重,比如在山东,有的韩企就是在发工资前夜或者还债期到来之前,摸黑欠薪逃离的。那么,这些外资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撤离这条路呢?作为一名投资者,难道这些外商不知道撤离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吗?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对这些非正常撤离的外资来说,除了一些企业已经赚得钵满盆溢、撤离已经无伤其身之外,更多的非正常撤离外资,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外资情结酿成的苦果。
首先,过度的土地注入,使很多外商“置换”了投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充分掌握了地方官员投资心切心理的外商,在与地方政府商谈、签订投资协议时,往往都做出了投资额十分惊人的承诺。由于这些承诺的过于诱人,导致地方政府在向这些外资提供土地时,也是十分大方。加之前些年在土地供应和审批方面的过于宽松,使这些外资远没有达到承诺的投资额,就一个个地把大量土地拿到了手。于是,这些土地很快便变成了贷款,并被这些外商用于建设、购买设备等,有的甚至被非法转移出国,变成新的投资进来,投资被外资悄悄地置换了。
第二,过度的外资情结,严重干扰执法部门执法。如果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进行一番调查的话,肯定会发现有外资欠下大量的税费。按理,外商投资企业是比较守法的,特别是税法、劳动法等重要法律,对外资来说更是一条“高压线”。但是,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外商的宠爱有加,被一些无良的外商所利用,在税费等方面干扰征收、干扰执法,使这些外企拖欠了大量税费;另一方面,极少数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如通过外商安排子女出国、与外商一起出国考察、旨在“下海”到外资企业拿高薪等,干涉、协调执法,帮外企拖欠各种税费。因此而形成的“收益”,被这些外商利用各种渠道转移出我国,也给这些外资非正常撤离创造了条件。
第三,疏于监管,使外资非正常撤离十分方便。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非正常撤离的外资,如果监管严一些的话,早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无良”行为。因为,从恶意贷款、恶意欠税费到恶意拖欠供应商债务、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等,都有一个准备过程。但是,过度的外资情结,让地方政府忽视或放弃了对外资的监管。相反,却因为所谓的“投资环境”,为外资非正常撤离提供了方便。
因此,当我们在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进行追责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对造成非正常撤离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查一查这些土地、贷款、欠税、欠费等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人协调的?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的负债?
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外资非正常撤离的问题,对今后更好地吸引外资、利用外资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