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中职教育与农村经济的适应性也就是两者的内在必然关联性。一是中职教育怎样合理有效的
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面对当前农村快速发展、农村适龄劳动力对职业教育
需求越来越大的大好形势,中职教育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转移培训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但截至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
60012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2%,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6.8%,小学程度占40.2%,初中程度占
46.3%,高中程度占6.4%,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3%。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而在发达国家农
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必然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和
农业生产的发展瓶颈。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市场经济知识、
民主法律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当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如果农村劳
动力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農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就不能顺利进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为一句空话。
中职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有四种:即体力投资、智力投资、国内人力资本转移的费用、境外移民费用支出。其
中体力投资是通过住房、医疗、饮食的投资来获得的基本生产生活能力的保障,属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
。而智力投资则是经过国家、家庭、个人的教育与培训投资才能具备的智能文化素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认为,由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等的能力和素质不会与生俱来,必须通过教育投资来
获得。教育是一种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生产性活动,可以增长一个人包括科学知识、生产技能以及
凝结在劳动者身上各种生产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因此,教育投资比物的投资更有效,它是人力资本形成
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教育渠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让农民参与教育消费和投资。可我国农村经济
现还处在脱贫期,农民人均收入低,很难实现完全个人化的系统教育投资和消费,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
的统筹协调,选择适宜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投资形式。20多年来,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使一代青壮年
农业人口基本完成了基础教育,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但由于基础教育重应试,学习不具技能性,学
生毕业后适应不了职业角色的转换,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加之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行业对从
业者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和多样化,农业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寻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与农村
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移富余劳动力的状况形成了非常现实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职
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是职业技能的岗前培训,也是对大批熟练的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按层次分初、中、高三等。
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职业基础知识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
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其他从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
管理人才。具体到我国农村,选择怎么的职业教育形式才能既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让农民广
为接受呢?《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目标,培养
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发挥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农村
普遍劳动力过剩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就应着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科技文
化素质,使其素质和能力达到异地务工条件,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延伸。此外,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
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数以亿计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和定位正好与此相吻合,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应放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
中职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
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2688万人,在西部的一些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
3273元,贫困成了农村的代名词。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贫困的政策论认为,长期计划体制
下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国家对城市经济的政策倾斜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贫困的文化论认为,农民的文
化素质低下,即农民所持有的观念、知识、科技的落后,是制约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是自
然条件还是国家政策都只能从客观上去摆脱农村的贫困,却不能从主观上根治它。唯有提高生产过程中最
活跃的生产力--人的思想、文化意识,让农民在接受文化教育后主动参与到现代农业和工业中去。注重农
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充分发挥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农村适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
能培训,让其具备一技之长,从整体上加大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大范围内增强其
从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后劲保障。
解决农村贫困,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去乡镇企业以其离土不离家的特点,
吸引了大量农村流转劳动力。但自中国加入WTO发来,许多缺乏自身优势的乡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
拉下马来,整体上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明显减少,加上城乡间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 距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首选。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大连、
苏州、福州、广州、深圳等26个城市,涉及建筑、机械、电器、化工、服装,餐饮和旅游等行业的2783家
企业所作调查表明:农民工已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59.8%,其中绝在多数来自相对富裕或中等地区,受地
理环境、思想观念、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贫困地区的农民却不能走出山沟。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民
离市场较远、文化程度低、缺乏商品意识,想要进城务工,必须经过从心理素质、生存能力,到工作技能
上的培训,才能与其他的进城农民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此外,经济发达地區有可能吸纳劳动力的行业
,如制造、旅游、餐饮服务等,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中职起点的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借助于职业教
育,积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变庞大的农村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
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收入中文盲户442.84元,小学户542..96元,初中户616.3元,高
中户639.85元,中等职业教育户740.9元。这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在农民增收中的实效性,也为农村选择
教育投资形式提供了依据。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许多家庭在子女完成了初中教育后就难以再
继续支付高昂的普通高中教育费用,加之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要三年时间,毕业后再深造的难度很
大、比率小,教育收益的周期长、风险大。从教育投资的角度来看,他们宁愿选择通过中职培训后在家乡
从事科技农业经营,或到城里找一份工作,以改善现实落后的生活条件。而中职教育以其在同等教育程度
下的费用低、年限短且灵活、投资收益快、专业技能性强、劳动力市场需求大等特点,成为最适应农村适
龄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最佳投资形式。
抓住农村经济发展契机,大力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业国内生产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我国又是一
个农业大国,一旦农业发展滞后,势必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中国农
业在入世后自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办法就是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让他们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的
知识技能和按市场规律运用的农业经营方式,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中职教育就应紧紧瞄准
农村劳动力市场,开办各类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培训当地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形成农村
人力资本投资的新格局,加快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其次是从整体劳动力分布来看,呈现出东部劳动力不足,西部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地域差异。为此,中职教
育更应抓住城乡劳动力分布不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一线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扩长的大好时机,积极开
展劳动力培训,培训适应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需求的生产实用型技术人才,再向劳动力需求地输送。
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面对当前农村快速发展、农村适龄劳动力对职业教育
需求越来越大的大好形势,中职教育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转移培训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但截至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
60012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2%,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6.8%,小学程度占40.2%,初中程度占
46.3%,高中程度占6.4%,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3%。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而在发达国家农
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必然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和
农业生产的发展瓶颈。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市场经济知识、
民主法律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当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如果农村劳
动力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農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就不能顺利进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为一句空话。
中职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有四种:即体力投资、智力投资、国内人力资本转移的费用、境外移民费用支出。其
中体力投资是通过住房、医疗、饮食的投资来获得的基本生产生活能力的保障,属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
。而智力投资则是经过国家、家庭、个人的教育与培训投资才能具备的智能文化素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认为,由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等的能力和素质不会与生俱来,必须通过教育投资来
获得。教育是一种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生产性活动,可以增长一个人包括科学知识、生产技能以及
凝结在劳动者身上各种生产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因此,教育投资比物的投资更有效,它是人力资本形成
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教育渠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让农民参与教育消费和投资。可我国农村经济
现还处在脱贫期,农民人均收入低,很难实现完全个人化的系统教育投资和消费,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
的统筹协调,选择适宜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投资形式。20多年来,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使一代青壮年
农业人口基本完成了基础教育,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但由于基础教育重应试,学习不具技能性,学
生毕业后适应不了职业角色的转换,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加之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行业对从
业者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和多样化,农业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寻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与农村
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移富余劳动力的状况形成了非常现实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职
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是职业技能的岗前培训,也是对大批熟练的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按层次分初、中、高三等。
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职业基础知识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
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其他从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
管理人才。具体到我国农村,选择怎么的职业教育形式才能既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让农民广
为接受呢?《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目标,培养
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发挥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农村
普遍劳动力过剩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就应着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科技文
化素质,使其素质和能力达到异地务工条件,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延伸。此外,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
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数以亿计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和定位正好与此相吻合,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应放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
中职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
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2688万人,在西部的一些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
3273元,贫困成了农村的代名词。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贫困的政策论认为,长期计划体制
下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国家对城市经济的政策倾斜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贫困的文化论认为,农民的文
化素质低下,即农民所持有的观念、知识、科技的落后,是制约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是自
然条件还是国家政策都只能从客观上去摆脱农村的贫困,却不能从主观上根治它。唯有提高生产过程中最
活跃的生产力--人的思想、文化意识,让农民在接受文化教育后主动参与到现代农业和工业中去。注重农
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充分发挥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农村适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
能培训,让其具备一技之长,从整体上加大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大范围内增强其
从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后劲保障。
解决农村贫困,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去乡镇企业以其离土不离家的特点,
吸引了大量农村流转劳动力。但自中国加入WTO发来,许多缺乏自身优势的乡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
拉下马来,整体上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明显减少,加上城乡间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 距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首选。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大连、
苏州、福州、广州、深圳等26个城市,涉及建筑、机械、电器、化工、服装,餐饮和旅游等行业的2783家
企业所作调查表明:农民工已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59.8%,其中绝在多数来自相对富裕或中等地区,受地
理环境、思想观念、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贫困地区的农民却不能走出山沟。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民
离市场较远、文化程度低、缺乏商品意识,想要进城务工,必须经过从心理素质、生存能力,到工作技能
上的培训,才能与其他的进城农民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此外,经济发达地區有可能吸纳劳动力的行业
,如制造、旅游、餐饮服务等,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中职起点的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借助于职业教
育,积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变庞大的农村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
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收入中文盲户442.84元,小学户542..96元,初中户616.3元,高
中户639.85元,中等职业教育户740.9元。这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在农民增收中的实效性,也为农村选择
教育投资形式提供了依据。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许多家庭在子女完成了初中教育后就难以再
继续支付高昂的普通高中教育费用,加之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要三年时间,毕业后再深造的难度很
大、比率小,教育收益的周期长、风险大。从教育投资的角度来看,他们宁愿选择通过中职培训后在家乡
从事科技农业经营,或到城里找一份工作,以改善现实落后的生活条件。而中职教育以其在同等教育程度
下的费用低、年限短且灵活、投资收益快、专业技能性强、劳动力市场需求大等特点,成为最适应农村适
龄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最佳投资形式。
抓住农村经济发展契机,大力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业国内生产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我国又是一
个农业大国,一旦农业发展滞后,势必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中国农
业在入世后自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办法就是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让他们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的
知识技能和按市场规律运用的农业经营方式,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中职教育就应紧紧瞄准
农村劳动力市场,开办各类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培训当地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形成农村
人力资本投资的新格局,加快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其次是从整体劳动力分布来看,呈现出东部劳动力不足,西部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地域差异。为此,中职教
育更应抓住城乡劳动力分布不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一线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扩长的大好时机,积极开
展劳动力培训,培训适应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需求的生产实用型技术人才,再向劳动力需求地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