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找纪工委!”几个村民商量一阵,带头的老王显得十分沉着。遂宁市船山区老池乡双井村一名村干部在发放地震受损农房维修加固款时出现不规范行为,群众在反映强烈的同时并没有显得像以前遇到此类事一样的急躁。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2007年,船山区成为全省预防腐败工作试点区以来,新组建的5个纪工委就逐步成为了基层群众的“主心骨”。这样的“主心骨”,是船山区纪委创新思路、超前谋划、大胆探索、用心用情的结果,以独特的姿态深深地扎根在了群众心里。
◎起步: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出拳”
在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前,船山区曾经在各乡镇、街道党委设有17个基层纪委。机构虽多却无力度,纪检监察的力量难以凝聚。
这一状况让当事的相关部门倍感沉重,也正是这种沉重催生了迫切变革的动力。
为什么过去基层纪委那么多,却总是出现“单打一”和唱“独角戏”的局面?因为机构设置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因为17个基层的纪委监察干部兼职多,难务正业。
一呼即出的改革思路很清晰,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将基层纪检监察的力量握成拳,一挥出就要见效果,打破束缚船山发展的这一层“冰壳”!
改革首举,就是机构、人员设置的合理化。船山区纪委整合资源,撤销了原来的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各乡镇(街道)新设一名纪律检查委员,由本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担任。同时,根据地域毗邻和产业集群实际,船山区新组建了永兴、复桥、新桥3个乡镇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和城北、城南两个街道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从兼职到专职,五指紧握的效果很明显。某村党支部原书记黄某有经济问题,且横行霸道,引起民愤,但村民敢怒不敢言。新桥片区纪工委成立后,在区纪委的指导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调查,查明黄某受贿13万余元,贪污救灾资金3.9万元等违纪违法问题,并牵出了该镇党委副书记舒某受贿受礼的违纪线索。黄某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舒某受到党内撤职处分。
“一鸣惊人”——群众这样评价纪工委的工作。而对船山区纪委来说,事实证明了正确方向之后,是思路和行动的升华。
◎跨步:从“同体监督”到“立体护航”
原城北纪工委书记佘国华是从区纪委选派到现在的岗位的,关于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他有很深刻的体会。
“以前在区纪委,也经常下基层,基层纪委的境况和难处看得很多,同体监督的依附性让大家有很多无奈,总结起来一个感觉是憋闷。现在身处纪工委书记、监察分局局长的位置,大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解决了一些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是畅快,改革让我们有了伸展拳脚的天地。”
一个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够伸展拳脚干好工作,受益的必然就是老百姓。
船山区纪委对此很慎重,除了垂直管理扫除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顾虑,赋予他们说得起话,说话算数的权利外,还强化了监督网络的建立。构建了村(社区)“三员”监督网络,全区每个村(社区)公推直选一名村(居)务监督员,公开聘请一名廉情信息员,设立村党支部纪律检查委员,消除了村“两委”无人监督,与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断档的根本问题。
同时,船山区纪委围绕“落实五项权利”的目标,建立了重大事项及时通报机制、巡查机制、财务监督检查机制、案件交叉审理机制、目标动态考核机制这五项工作运行机制,避免改革后“无效效应”,确保为新成立的基层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的规范运行护好航。
去年,某镇领导准备给7名干部各发100元加班费,被永兴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在检查中发现,因违反财经纪律被否决。
“以前,镇纪委书记说话可能不管用,但现在,纪检监察的效果立即就能看见!”谈到这些变革中的事例,船山区纪委的工作人员都很自豪。他们说,改革就是为了凸显基层纪检监察职能,让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真正给基层服好务。
◎提速:从“不敢不行”到“全心全意”
“对基层老百姓来说,太远太高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查处一个村长、一个所长,管好他们身边的小站小所,才会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好处。”长期扑身基层的船山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胡铭超的认识很透彻。
机构变了、体制全了、环境好了,更要让基层的纪检监察队伍能干事、敢干事、干好事——改革进程中,这一思路与相应的举措不断完善。
过去,乡镇(街道)党委对干部的廉政教育过于“轻描淡写”,甚至“名存实亡”。但实际上,正是干部的思想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行动。船山区纪委创新举措,各纪工委、监察分局都把加强基层干部党风廉政教育放在了首位。
一边是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一边是制度上的科学发力。
“以前是畏手畏脚,现在是放开手脚,只要是为了群众好,为了发展好,我们办事都有力,心里都有底!”今年初,在船山区纪委组织的定期座谈会上,城南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人汇报工作时再次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自2008年全区推行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5个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直接受理群众信访100余件次,信访件数量平均下降46%(含重复件)。用新桥镇高字库村曾经的“老上访户”杨武环的话说,以前对“纪委”这个词没什么概念,因为觉得他们没管出什么事来,现在好了,有事我就找纪工委,他们能为我们做好主!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2007年,船山区成为全省预防腐败工作试点区以来,新组建的5个纪工委就逐步成为了基层群众的“主心骨”。这样的“主心骨”,是船山区纪委创新思路、超前谋划、大胆探索、用心用情的结果,以独特的姿态深深地扎根在了群众心里。
◎起步: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出拳”
在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前,船山区曾经在各乡镇、街道党委设有17个基层纪委。机构虽多却无力度,纪检监察的力量难以凝聚。
这一状况让当事的相关部门倍感沉重,也正是这种沉重催生了迫切变革的动力。
为什么过去基层纪委那么多,却总是出现“单打一”和唱“独角戏”的局面?因为机构设置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因为17个基层的纪委监察干部兼职多,难务正业。
一呼即出的改革思路很清晰,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将基层纪检监察的力量握成拳,一挥出就要见效果,打破束缚船山发展的这一层“冰壳”!
改革首举,就是机构、人员设置的合理化。船山区纪委整合资源,撤销了原来的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各乡镇(街道)新设一名纪律检查委员,由本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担任。同时,根据地域毗邻和产业集群实际,船山区新组建了永兴、复桥、新桥3个乡镇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和城北、城南两个街道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从兼职到专职,五指紧握的效果很明显。某村党支部原书记黄某有经济问题,且横行霸道,引起民愤,但村民敢怒不敢言。新桥片区纪工委成立后,在区纪委的指导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调查,查明黄某受贿13万余元,贪污救灾资金3.9万元等违纪违法问题,并牵出了该镇党委副书记舒某受贿受礼的违纪线索。黄某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舒某受到党内撤职处分。
“一鸣惊人”——群众这样评价纪工委的工作。而对船山区纪委来说,事实证明了正确方向之后,是思路和行动的升华。
◎跨步:从“同体监督”到“立体护航”
原城北纪工委书记佘国华是从区纪委选派到现在的岗位的,关于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他有很深刻的体会。
“以前在区纪委,也经常下基层,基层纪委的境况和难处看得很多,同体监督的依附性让大家有很多无奈,总结起来一个感觉是憋闷。现在身处纪工委书记、监察分局局长的位置,大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解决了一些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是畅快,改革让我们有了伸展拳脚的天地。”
一个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够伸展拳脚干好工作,受益的必然就是老百姓。
船山区纪委对此很慎重,除了垂直管理扫除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顾虑,赋予他们说得起话,说话算数的权利外,还强化了监督网络的建立。构建了村(社区)“三员”监督网络,全区每个村(社区)公推直选一名村(居)务监督员,公开聘请一名廉情信息员,设立村党支部纪律检查委员,消除了村“两委”无人监督,与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断档的根本问题。
同时,船山区纪委围绕“落实五项权利”的目标,建立了重大事项及时通报机制、巡查机制、财务监督检查机制、案件交叉审理机制、目标动态考核机制这五项工作运行机制,避免改革后“无效效应”,确保为新成立的基层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的规范运行护好航。
去年,某镇领导准备给7名干部各发100元加班费,被永兴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在检查中发现,因违反财经纪律被否决。
“以前,镇纪委书记说话可能不管用,但现在,纪检监察的效果立即就能看见!”谈到这些变革中的事例,船山区纪委的工作人员都很自豪。他们说,改革就是为了凸显基层纪检监察职能,让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真正给基层服好务。
◎提速:从“不敢不行”到“全心全意”
“对基层老百姓来说,太远太高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查处一个村长、一个所长,管好他们身边的小站小所,才会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好处。”长期扑身基层的船山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胡铭超的认识很透彻。
机构变了、体制全了、环境好了,更要让基层的纪检监察队伍能干事、敢干事、干好事——改革进程中,这一思路与相应的举措不断完善。
过去,乡镇(街道)党委对干部的廉政教育过于“轻描淡写”,甚至“名存实亡”。但实际上,正是干部的思想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行动。船山区纪委创新举措,各纪工委、监察分局都把加强基层干部党风廉政教育放在了首位。
一边是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一边是制度上的科学发力。
“以前是畏手畏脚,现在是放开手脚,只要是为了群众好,为了发展好,我们办事都有力,心里都有底!”今年初,在船山区纪委组织的定期座谈会上,城南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人汇报工作时再次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自2008年全区推行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5个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直接受理群众信访100余件次,信访件数量平均下降46%(含重复件)。用新桥镇高字库村曾经的“老上访户”杨武环的话说,以前对“纪委”这个词没什么概念,因为觉得他们没管出什么事来,现在好了,有事我就找纪工委,他们能为我们做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