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艺境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大地之灯》 建在茶田之间。茶田环绕着山,山坡上有几棵大树,作品是整个村庄附近的制高点,给已有的田野构图添了一个白色的“顶点”。


《大地之灯》 半透的薄膜轻盈、飘逸,像围绕树群的白雾,或是天空掉下的云朵,汇聚视线,让人们产生穿越茶田登顶的冲动。它在傍晚还会变成一盏灯,并变换色彩。树群在其中影影绰绰,形成动态剪影,好像陆地上的灯塔,光影变化点缀着村庄的夜色


建筑师马岩松在作品创作、布展现场。

  景德镇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而其下辖的浮梁县就鲜有人听闻过。但若提起一则文学典故来,你兴许会和我们一样恍然大悟。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原来“浮梁”古已有之,并且曾是知名茶乡,只是后来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自2021年5月1日起,有迷你版“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之称、由北川富朗亲任顾问的“艺术在浮梁2021”在此轰轰烈烈地发生了。2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22件作品来到了浮梁县寒溪村的茶山间,来到了田野里,来到了当地村民朴素的旧宅中。即使活动6月1日已经结束,但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所有作品都被留在了当地,人们仍然可以前往游览参观。就这样,浮梁县下辖的寒溪村拥有了国内第一座真正的不落幕的乡村美术馆,艺术从此变成了乡村的另一种日常。
  在急剧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的“大地艺术节”,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乡村需要再建设,都市人则永远渴望一片可供出走或想象的后花园。“艺术在浮梁”的第一要义同样也是主张“在地性”,包括讲述本地故事,使用本地材料,利用本地资源,以及强调本地人的参与。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放下固有观念,突破过去主要在美术馆、画廊或艺术中心呈现的作品思路和布展方式,让艺术从浮梁县寒溪村这个小村庄里自然地生长出来,让观者可以直接感知或思考艺术与当地生态及历史的多维度关系。
  在寒溪村的村头,人们从远处就能望见一排树立在田野上、宛如雨滴的装置,这是刘建华的作品《渠道——之形》,以村中曾经仰赖其进行灌溉、如今荒置的水渠为落脚点,将历史的痕迹和思考融入作品的概念。艺术家谷文达选取山东海底儒石刻成谐音的“福椋”二字,置于广袤的茶田之侧,寓意为像树那样成长,像鸟那样放飞理想,以具有东方意念之抽象构成的大地艺术,为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树碑祈福。而马岩松的《大地之灯》则为处于村中制高点的一棵树设置了一层白色薄膜装置,唤起人们穿越茶田登顶的渴望,用简单却深刻的方式探讨公共艺术的意义,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艺术家沈烈毅的作品《空游云行》。竹被编织成巢,构造了一个并非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在竹巢四周,留有类似窗户的孔洞。观众可以通过竹梯攀爬进竹巢,视线由内向外,与作品进行互动,回归到巢居的自然状态。


芬兰艺术家Maaria Wirkkala的作品ESSENTIAL- the BASIC is on theTOP 。艺术家观察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水塔,她就请村民从她特别的设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借此让各家水塔都能呈现居民个性,且成为村内特殊视觉景观。

  除了位于旷野之中的大地艺术作品,村中的一些公共空间和旧日民居也被巧妙改造成了艺术现场。意大利艺术家Paola Pivi用高达20米的彩色大梯子装饰“艺术浮梁会客厅”,使它成为了艺术村落的新地标。芬兰艺术家Maaria Wirkkala为村民重新装饰了水塔,将其镀上醒目的颜色,让平常之物变成别具一格的视觉景观。插画家Tango的作品所在的房屋原主人名字叫作王泉有,且擅长酿造黄酒,于是Tango因势利导,绘制了大面积的墙绘,并且进行室内改造,索性把这里改造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泉有米酒酒馆”。艺术家向阳对一座荒废旧屋进行墙面改造,从来自当地历史和现实中的图像资料选取人物形象,耗时漫长,将剪影一点点刻在墙面上,以动人的方式描述着属于这里的故事。在他的屋外,艺术家许琦和叶子创造了一座半野生的花园,在风吹草摇里引着人们进入一场归园田居的旧梦……
  你可以在茶田之间信步漫游,跟随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志愿者的导览脚步,寻找与天地、自然展开对话的一件件作品,寻找一种内心久违的感动,也能享受在村落内部自在穿行的乐趣。也许你会与正在房前屋后晒制茶叶或是避暑纳凉的村民擦身而过,不妨轻松开启一次攀谈……艺术曾经离他们十分遙远,而现在,艺术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打开了年轻一代以及乡村孩童的新视野。


艺术家刘建华的作品《渠道——之形》位于寒溪村村口已经不再使用的渠道之上。作品是大小不一的雨滴造型,形体从自然中抽离,安静与动感并存,让人感受到自然与生活、艺术的密切关联,也令村民与曾经在他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渠道再次发生连接。

  作品出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但都强调在地性,融入历史痕迹和思考。


艺术家向阳的作品《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是他在寒溪村当地两间废弃的屋子里驻地38天进行的创作。废弃的房间如同本地的美术馆一样,描述着属于当地的历史和故事


藝术家邬建安的作品《记忆的容器》由若干容器构成,它们来自寒溪村居民的家中。在今天,这些容器的实用功能可能大多已经褪去,但是看着那空空的容器,似乎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 以及这些容器对自己曾经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骄傲回忆


艺术家Tango创作的《泉有米酒酒馆》。房屋原主人王泉擅长酿造黄酒,基于这个特点,艺术家决定把这间房子改造成小酒馆,通过墙体的大面积墙绘和室内改造,呈现出一种家庭小酒馆氛围。

  在浮梁县寒溪村这个小村庄里,艺术自然地生长出来,无论在茶园或村落小径上游走,都能有所感知,多维度地思考艺术与当地生态及历史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艺术家Paola Piv(i 保拉?皮维)的作品Ladder 。艺术家将高达20米的彩色大梯子安装于“艺术浮梁会客厅”,期待创造使来访观众目不转睛的震撼感,成为“艺术在浮梁”的新地标。


沈烈毅的作品《天梯》是艺术家向自然致敬、和自然建立亲密对话的尝试。自古以来,人神可以相互对话、往来, 天梯是人神互动的一个通道。
其他文献
时隔十一年,艺术家刘小东再次来到UCCA展出其最新创作“你的朋友”系列作品,此外还有部分创作手稿,纪录该系列创作过程、由导演杨波拍摄的最新纪录片,及相关早期作品同时展出。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刘小东摄影般的绘画一改此前宏大叙事,将目光转向与其人生和艺术生涯关系最为密切的人:他的亲人和与其艺术创作有交集的亲密朋友,以其描绘人物肖像时一贯的敏锐与洞察,深入地刻画当下的现实。  时间 2021
期刊
捷尼赛思G80诠释“留白之美”内饰设计理念捷尼赛思G80诠释“留白之美”内饰设计理念捷尼赛思G80演绎运动与优雅的臻美平衡。在探索都市边界的旅途中,捷尼赛思G80以其独特设计、顶尖科技和硬核实力,完美书写了城市生活出色耀眼的崭新篇章。捷尼赛思G80演绎运动与优雅的臻美平衡。在探索都市边界的旅途中,捷尼赛思G80以其独特设计、顶尖科技和硬核实力,完美书写了城市生活出色耀眼的崭新篇章。  当臻美平衡的
期刊
2019年12月,Taschen全新出版的Peter Lindbergh.DIOR 摄影集,首次公开了2018年Peter Lindbergh与Dior在纽约项目的拍摄成果,重新讲述了Dior70多年来的辉煌历史。四位超模演绎Dior by Maria GraziaChiuri的高级订制时装,左起分别为超模Sasha Pivovarova(身着2017春夏高级订制)、Saskiade Brauw(
期刊
在干固的苎麻上刮由生漆伴瓦灰和矿物铁红粉的髹涂过程,是漆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髹涂、叠加、覆盖、研磨、显现,循环往复,并经由天然大漆的氧化特质,形成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宏观与微观直接的对话。  艺术家翁纪军的漆艺工作室位于上海近郊。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院子一角栽种了几棵小漆树,它们被寄予了期许,希望八、九年后可能割漆。两层的建筑被划分为创作、制作、展示、学习多个空间。由于需要制作干燥大型的画幅和
期刊
桌面上摆放着李昕创作时常使用的竹管排笔、石料镇纸以及一些纸张。  在这个挑高6米5,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两层空间中,艺术家李昕面对四白落地的围墙包裹,面对纯室内人工光线的恒定照明,莫名有种封闭空间带来的安全感。“即使不工作,我也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来放空自己、追逐自由。”又或者在他动笔之前,总要如太极蓄气般长久思考,这个装满思索的气球也许会中途破裂,也许会顺利膨胀,所以他需要一个足够的空间来容纳,“
期刊
女主人对蓝绿色调的偏爱一一映衬于这个家里,客厅摆着一件沁绿水色的大漆作品,底下一溜儿蓝绿色器物是Maryam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有19世纪晚期的波斯老物件,有在中国淘的,也有朋友的手作。近处的瓷凳、靠垫和地毯也都是一水儿蓝绿色。竹制橱柜是从河北邢台购得的,大漆作品出自翁纪军的《集聚2018-3》,地毯来自Zamani。  房子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结构,每个楼层都被有效利用起来,女主人通过对软装设计的
期刊
劳力士荣誉支持导师威廉·福赛斯先生亚洲首展大型互动艺术装置与众同乐。  秉承品牌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 Wilsdorf)的愿景及价值观,劳力士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全球艺术与文化发展。劳力士重视知识传播,不仅在制表领域传承不息,亦全力支持艺术及文化领域的人才培育。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于2002年成立,以助
期刊
Foscarini今年发布了MiteAnniversario周年版,产品保留了纤细优雅的外观,用LED新照明系统完成技术上的升级,让光在灯体中自由流动。  20多年前,设计师Marc Sadler在威尼斯的水上巴士遇到了Foscarini的一位合伙人,后者抛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希望能合作一个项目,它既能展现玻璃的不确定性,又能赋予产品自己的个性,Marc Sadler答应会考虑一下。随后他飞去台湾,
期刊
建筑师约翰·帕森(JohnPawson)驻足在完全对外敞开的滑动式落地玻璃窗前,对面是绿树成荫的果园与农场的池塘。  为了更加突出空间里的美感,他们选用最简单的材料修饰,用石灰粉刷成的墙壁以及较大的入口让光线尽可能地照射进来。餐厅由原来的车库改建而来,地面用水磨石铺垫而成。房间深处,壁橱和其他零星木材部分是用榆木打造的。餐桌和玻璃吊灯均出自John Pawson之手,餐椅源自HansWegner为
期刊
本期我们想讨论“光”。关于“光”,古今中外的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家……都有过不同的诠释。当德彪西和贝多芬的《月光》分别响起时,想必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月光景象是截然不同的。  “光舞动的样子是我创作的源头。”已故设计师Ingo Maurer被稱为“光的诗人”,他毕生致力于灯的设计。关于这位大师的经典作品及为世人所创造的精彩,想必你也有所关注、耳闻,在此不再赘述,只提他几年前在米兰家具展上接受《安邸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