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数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进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早晨是利用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的?”学生答:走路、骑自行车、坐车。“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有学生说“因为车轮是圆的。”教师又提出:“车轮可以做成其他形状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这样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操作情境,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我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这样引导:我们知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用你们小组内的长短不一的小棒动手摆一摆。(由于学生选择的小棒长度不同,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结果有了一个充分地感知。
三、创设实践活动情境,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起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中采撷教学实力,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平移、旋转为黑板报、手抄报设计图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案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所学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统计”时,根据班级情况告诉学生准备去购买一些图书,又不知购买哪些书籍受学生欢迎,请同学们做一次调查。然后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制作出统计表并绘出统计图为老师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的乐趣。
“创设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有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产生继续学习新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黎贞.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现在教育科学,2009年第12期
[2] 王光明. 数学学习的研究概况及思考.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6期
[3]蔡敏. 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教育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情境、数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进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早晨是利用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的?”学生答:走路、骑自行车、坐车。“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有学生说“因为车轮是圆的。”教师又提出:“车轮可以做成其他形状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这样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操作情境,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我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这样引导:我们知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用你们小组内的长短不一的小棒动手摆一摆。(由于学生选择的小棒长度不同,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结果有了一个充分地感知。
三、创设实践活动情境,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起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中采撷教学实力,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平移、旋转为黑板报、手抄报设计图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案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所学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统计”时,根据班级情况告诉学生准备去购买一些图书,又不知购买哪些书籍受学生欢迎,请同学们做一次调查。然后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制作出统计表并绘出统计图为老师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的乐趣。
“创设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有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产生继续学习新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黎贞.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现在教育科学,2009年第12期
[2] 王光明. 数学学习的研究概况及思考.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6期
[3]蔡敏. 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教育科学, 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