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什么社会,先清醒的人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些”最先清醒的人”就是那些孤独的守望者。鲁迅就是这样的清醒者,在铁屋子里进行着孤独的反抗;刘兰芝也是这样的孤独守望者,在自己美丽而伤感的故事里挣扎。我想刘兰芝同时代的人们和后代的读者们都向往着美好爱情,但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这出悲剧上演。
一、爱情的守望者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慢慢开始对刘兰芝的孤独解读。刘兰芝曾经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焦家,以为等待她的会是一个靠自己的辛勤和孝顺就可以经营好的未来。她把自己储备的所有才智都用到了家庭建设上(“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但她并没有改变作为外来者的地位(“大人故嫌迟,三日断五匹”)。因为刘的到来,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平衡,长期以来焦家母子相依为命的家庭结构中,是三者(焦母、焦仲卿和妹妹)相存非常稳固的亲情关系。这种相对以焦母为中心的家庭成长模式随着刘兰芝的到来改变了。刘兰芝虽然长相乖巧,心地善良再加上女儿家积攒起来的所有妇德总和,恐怕都难以让这位长期寡居的婆婆心满意足。因为儿子已然成为她生命里不可或缺更不能分享的“私有财产”,成为她活下去的唯一精神寄托。于是婆婆以各种理由维护着坚守着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容许儿子媳妇的恩爱加浓了她内心多年守寡的凄楚。或许如一些分析家所言,刘兰芝被遣,最根本的是几年时间均无后,这在传统中国是没有立足点的。焦母在长达几年的容忍中收获的依然是一个空白答案。当然“无后为大”带来的所有愤怒都指向了刘兰芝。因为在焦母身上你不会寻找到要公平,要科学分析问题的要素,世人不会苛求老人,当然所有的唾沫就只能吐向小辈刘兰芝了。刘兰芝多么渴望此时的丈夫能为她撑起一片蓝天啊,可是她的天在一瞬间崩塌了。在焦仲卿这样的唯孝子面前,唯母是命的思想是几十年的儒家恩义滋养浸泡出来的,怪不得焦仲卿。所以我们在刘兰芝最醉心的日子里一定能读出一丝无助。但坚强的刘兰芝给了我们一个执着的守望者之背影。她爱着,于是她相信,一切都会因爱而改变了方向,被爱融化掉,全然不顾周围弥漫着的重重孤独。有时倒置的背景是撼动人心的,但人心的撼动却不是长效的。丈夫哽咽着的声音依旧铿锵但却苍白无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悲情在蔓延着,小姑没有家庭的话语权,于是刘兰芝只能选择怏怏离开。如果说,刘兰芝的爱情是那个时代含泪的祝福,不如说一首叹息深处的挽歌。没有爱情的年代,偏要值守着“君当作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生命誓言。爱得彻底,悲情就彻底。有人议论中国人的悲剧情结,总觉得不如外国人彻底,那是中国人的心态不够成熟,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可是在《孔雀东南飞》的世界里,我们却感受到了这种彻底的悲剧美。回家的路,对刘兰芝显得多么苍白,“家”是一个被几千年的文明翻炒得冒着浓浓温情的精神概念,但到了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寻找最后一根稻草—家时,这根稻草居然长出了刺(刘兄逼妹改嫁),换取刘家新的荣耀。命运总在跟刘兰芝开着不该开的玩笑,似乎千百年来所有女子可能遇上的不幸都要跟刘兰芝撞个满怀。于是她只得“生当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在无家可归的心灵流浪中,我想最难能的应该是爱人那熨帖的理解吧。但刘兰芝苦苦挣扎的结果却换来了焦仲卿一阵暴风骤雨般辛辣的讽刺:“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爱在瞬间结冰封尘,刘兰芝最后那决绝的身影宣誓着爱的彻底结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于是,我们在她的身上读懂了中国女子身上罕有的尊严。一种用生命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爱情鸟,不需要怜悯,不需要跪求,不允许一丝辱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爱恨情仇这个大世界里,刘兰芝孑然一身如天地间一沙鸥,但绝不苟活。如果说,中国的女子信奉着一座丰碑,那座最具古风意义的生命丰碑,是以“夫”为原点画圆的人生。而刘兰芝的原点在东风与西风的抗衡中失去了现实意义。她赖以生存的两个家庭都抛弃了她,于是这个追求着爱的现实人拼死想叩开属于自己理想的大门:当爱不能守望成功时,转而成为爱的坚强捍卫者。
二、尊严的捍卫者
在生活的磨砺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勇敢地为自尊为爱活着的女性捍卫者,刘兰芝在扭曲的时空里复活了。
当多才多德的刘兰芝成为“君妇”后,没有像一般妇女的超负隐忍,我们听到了她的诉苦声,力求寻找到做人尊严的平衡木:多才多能却“心中常苦悲”,“守节情不移”却“留空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却遭到“大人故嫌迟”的无端指责。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中,忍辱负重不属于刘兰芝,她要赢得自己的人生,强烈地捍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这在当时是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当它在一千多年前的旧中国存在了,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女子不能为自己做主的年代,刘兰芝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回主。
离开时的话语犹如遗言一样悲壮但不气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装束也如同新嫁女一樣“精妙世无双”,在细细装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甘成为无谓牺牲品的烈女子,她在迷乱的现实生活中澄清了自己的人生本质,希冀构建自己最纯洁的生命网络。于是两个女人的战争打响了。
“隐隐何甸甸”的车载着“何甸甸“的心情挥别夫君:“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没有乞怜,只有平等的沟通。你是“磐石”,我是“蒲苇”,两者之间不是单一的依赖,只是平等地对望、相守,犹如橡树与木棉树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是对人性尊严最好的诠释,哪怕在那个夫纲是天的年代,刘兰芝依然为自己活着,要活出属于一个人的尊严来。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娘家应该是唯一的避难所了,但是娘家的阿母没有能力保护好痛苦无依的女儿。娘家哥哥的势利心,让刘兰芝无路可退,但眼泪成不了救世主,于是期望府吏念在多年的夫妻情分上,在男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为自己找到一条生的出路。但因爱生发的恨意却没能很好地理清问题的症结,于是生的誓言转换成死的诺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于是我们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如期上演:“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留下一句“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成为一位追求绝美爱情风景的夸父,哪怕付出生命的昂贵代价,也在所不惜。自由的人生,平等的爱情,有尊严的生命,成为这位古代女子追寻的“长相思”,燃铸的绝世遗憾。而她留存千年的不仅是一具美丽的尸身,更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礼颂的自由女神,女权的自我捍卫者。“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而刘兰芝给我们展现的还是一颗集婉约豪放于一体的,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照耀着那个非主流社会灰暗的天空。“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对爱情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土壤,于是在文学的天空实现了爱情的平等对话,再没有了礼教制度下苟活的宿命。
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读出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虽然刘兰芝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没有找到自己的今宵欢笑,但在爱情的守望中风化成一座举世坚强的丰碑,长相照耀着两两相望真情的心,长相丰润着中华灿烂的文化个性,长相温暖着孤独的反抗精灵。不朽的孤独对白,不朽的精神诉求,就是恒久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刘兰芝。
一、爱情的守望者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慢慢开始对刘兰芝的孤独解读。刘兰芝曾经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焦家,以为等待她的会是一个靠自己的辛勤和孝顺就可以经营好的未来。她把自己储备的所有才智都用到了家庭建设上(“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但她并没有改变作为外来者的地位(“大人故嫌迟,三日断五匹”)。因为刘的到来,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平衡,长期以来焦家母子相依为命的家庭结构中,是三者(焦母、焦仲卿和妹妹)相存非常稳固的亲情关系。这种相对以焦母为中心的家庭成长模式随着刘兰芝的到来改变了。刘兰芝虽然长相乖巧,心地善良再加上女儿家积攒起来的所有妇德总和,恐怕都难以让这位长期寡居的婆婆心满意足。因为儿子已然成为她生命里不可或缺更不能分享的“私有财产”,成为她活下去的唯一精神寄托。于是婆婆以各种理由维护着坚守着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容许儿子媳妇的恩爱加浓了她内心多年守寡的凄楚。或许如一些分析家所言,刘兰芝被遣,最根本的是几年时间均无后,这在传统中国是没有立足点的。焦母在长达几年的容忍中收获的依然是一个空白答案。当然“无后为大”带来的所有愤怒都指向了刘兰芝。因为在焦母身上你不会寻找到要公平,要科学分析问题的要素,世人不会苛求老人,当然所有的唾沫就只能吐向小辈刘兰芝了。刘兰芝多么渴望此时的丈夫能为她撑起一片蓝天啊,可是她的天在一瞬间崩塌了。在焦仲卿这样的唯孝子面前,唯母是命的思想是几十年的儒家恩义滋养浸泡出来的,怪不得焦仲卿。所以我们在刘兰芝最醉心的日子里一定能读出一丝无助。但坚强的刘兰芝给了我们一个执着的守望者之背影。她爱着,于是她相信,一切都会因爱而改变了方向,被爱融化掉,全然不顾周围弥漫着的重重孤独。有时倒置的背景是撼动人心的,但人心的撼动却不是长效的。丈夫哽咽着的声音依旧铿锵但却苍白无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悲情在蔓延着,小姑没有家庭的话语权,于是刘兰芝只能选择怏怏离开。如果说,刘兰芝的爱情是那个时代含泪的祝福,不如说一首叹息深处的挽歌。没有爱情的年代,偏要值守着“君当作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生命誓言。爱得彻底,悲情就彻底。有人议论中国人的悲剧情结,总觉得不如外国人彻底,那是中国人的心态不够成熟,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可是在《孔雀东南飞》的世界里,我们却感受到了这种彻底的悲剧美。回家的路,对刘兰芝显得多么苍白,“家”是一个被几千年的文明翻炒得冒着浓浓温情的精神概念,但到了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寻找最后一根稻草—家时,这根稻草居然长出了刺(刘兄逼妹改嫁),换取刘家新的荣耀。命运总在跟刘兰芝开着不该开的玩笑,似乎千百年来所有女子可能遇上的不幸都要跟刘兰芝撞个满怀。于是她只得“生当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在无家可归的心灵流浪中,我想最难能的应该是爱人那熨帖的理解吧。但刘兰芝苦苦挣扎的结果却换来了焦仲卿一阵暴风骤雨般辛辣的讽刺:“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爱在瞬间结冰封尘,刘兰芝最后那决绝的身影宣誓着爱的彻底结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于是,我们在她的身上读懂了中国女子身上罕有的尊严。一种用生命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爱情鸟,不需要怜悯,不需要跪求,不允许一丝辱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爱恨情仇这个大世界里,刘兰芝孑然一身如天地间一沙鸥,但绝不苟活。如果说,中国的女子信奉着一座丰碑,那座最具古风意义的生命丰碑,是以“夫”为原点画圆的人生。而刘兰芝的原点在东风与西风的抗衡中失去了现实意义。她赖以生存的两个家庭都抛弃了她,于是这个追求着爱的现实人拼死想叩开属于自己理想的大门:当爱不能守望成功时,转而成为爱的坚强捍卫者。
二、尊严的捍卫者
在生活的磨砺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勇敢地为自尊为爱活着的女性捍卫者,刘兰芝在扭曲的时空里复活了。
当多才多德的刘兰芝成为“君妇”后,没有像一般妇女的超负隐忍,我们听到了她的诉苦声,力求寻找到做人尊严的平衡木:多才多能却“心中常苦悲”,“守节情不移”却“留空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却遭到“大人故嫌迟”的无端指责。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中,忍辱负重不属于刘兰芝,她要赢得自己的人生,强烈地捍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这在当时是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当它在一千多年前的旧中国存在了,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女子不能为自己做主的年代,刘兰芝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回主。
离开时的话语犹如遗言一样悲壮但不气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装束也如同新嫁女一樣“精妙世无双”,在细细装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甘成为无谓牺牲品的烈女子,她在迷乱的现实生活中澄清了自己的人生本质,希冀构建自己最纯洁的生命网络。于是两个女人的战争打响了。
“隐隐何甸甸”的车载着“何甸甸“的心情挥别夫君:“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没有乞怜,只有平等的沟通。你是“磐石”,我是“蒲苇”,两者之间不是单一的依赖,只是平等地对望、相守,犹如橡树与木棉树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是对人性尊严最好的诠释,哪怕在那个夫纲是天的年代,刘兰芝依然为自己活着,要活出属于一个人的尊严来。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娘家应该是唯一的避难所了,但是娘家的阿母没有能力保护好痛苦无依的女儿。娘家哥哥的势利心,让刘兰芝无路可退,但眼泪成不了救世主,于是期望府吏念在多年的夫妻情分上,在男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为自己找到一条生的出路。但因爱生发的恨意却没能很好地理清问题的症结,于是生的誓言转换成死的诺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于是我们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如期上演:“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留下一句“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成为一位追求绝美爱情风景的夸父,哪怕付出生命的昂贵代价,也在所不惜。自由的人生,平等的爱情,有尊严的生命,成为这位古代女子追寻的“长相思”,燃铸的绝世遗憾。而她留存千年的不仅是一具美丽的尸身,更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礼颂的自由女神,女权的自我捍卫者。“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而刘兰芝给我们展现的还是一颗集婉约豪放于一体的,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照耀着那个非主流社会灰暗的天空。“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对爱情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土壤,于是在文学的天空实现了爱情的平等对话,再没有了礼教制度下苟活的宿命。
再读《孔雀东南飞》,我读出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虽然刘兰芝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没有找到自己的今宵欢笑,但在爱情的守望中风化成一座举世坚强的丰碑,长相照耀着两两相望真情的心,长相丰润着中华灿烂的文化个性,长相温暖着孤独的反抗精灵。不朽的孤独对白,不朽的精神诉求,就是恒久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刘兰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