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推广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只停留在简单而又肤浅的层面,而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以寻求并构建一种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是师生双方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某种门路和程序。尽管教学方法特别是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和教学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一旦和语文这门具体的学科结合、一旦和语文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结合,其弊端便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当教学方法形成定势、处于支配地位并被人们群起仿效之时,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分外突出,就会以凝固、僵化的面孔顽固地主宰着语文教学,并最终影响以至阻碍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教学方法遭到无情的解构甚至粉碎也自是命之所至。
首先,这是由教师的个体差异所决定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语文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文化积淀、情感修养、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教师也必然有一千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蔡澄清老师有“点拔”教学法,宁鸿彬老师有“五环节”教学法 ,钟德赣老师有“五步三课型单元反刍式”教学法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又怎么能让千差万别的语文教师吊死在某种“死”的教学方法上呢?
其次,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教师的使用而存在的,教师是方法的缔造者和施行者,教学这一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要求每个教师都摸索和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去因袭和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方法的奴隶,而是方法的主体;方法才能为千千万万的教师主体所使用,也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实际和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
再有,任何一种方法都具有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适性,某种方法可能对某个人特别适用,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因为,任何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方法创立者自身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文化积淀、情感修养、价值观念、审美心理等个性的烙印。众所周知,魏书生的“自学六步式”教学法非常管用,但它对魏书生管用,对别人不一定管用,如果盲目照搬,削足适履来适应,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毫无疑义地称道魏书生是中国语文教学界一面鲜艳的旗帜,但并不意味着这面旗帜能够插遍全中国,更不意味着中国因此就应该出现一批李书生、王书生……《察今》说得好:“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弗得今而法。”人易时移,变法宜矣,每个教师都有有必要舍弃“先王的成法”,重新创立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才能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的真实、鲜活、灵动、情趣。
同时,社会是瞬息万变的,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情地冲击、改变着现有的教学体系,迫使我们不得不变革固有的教学方法,毫不夸张地说,打碎教学方法已是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吉林省的赵谦翔老师把“东方时空”请进了课堂,许多学校已将网络牵进了教室,研究型学习的浪潮正席卷着校园……这些十年前的中国想也难想的事情在眼下已不再新鲜。网络技术使得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并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学生求知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中心辐射源,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业,教师可以脱离教室进行教学,平等参与、民主交流、多向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或许,打碎旧的教学方法、重构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给人灵性、教人感悟,要培育个性、涵养情感,面对丰富多彩、充满人性的语文教学,任何教学方法都是苍白乏力的、都是捉襟见肘的!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这座富含人文性、情感性、灵动性的宝库,岂是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方法”这把钥匙所能开启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以“我”为本的教学方法,并非不能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也并非真正不要教学方法,而是需要重新理解和构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教学方法,它大致包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我们所需要的并非教学方法本身,而是将现成的、既定的教学“门路和程序”打碎,“法其所以为法”,取法形成方法的根据,借鉴创立方法的思想、原则和技巧;其二,教学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不能照搬照用,而应结合每个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等各种因素重新创立适合每个教师个体的教学方法;其三,即便一个教师建立了适合自己的某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因循固有的方法,而应灵活地使用方法,并不拘泥于一种恒定的方法,而是采取针对性强、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方法才具有自身的意义,方法也才能成为活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师在确定、使用教学方法时,应该以“我”为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权威的教学方法,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有生机蓬勃、硕果累累之时。
教学方法本是师生双方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某种门路和程序。尽管教学方法特别是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和教学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一旦和语文这门具体的学科结合、一旦和语文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结合,其弊端便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当教学方法形成定势、处于支配地位并被人们群起仿效之时,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分外突出,就会以凝固、僵化的面孔顽固地主宰着语文教学,并最终影响以至阻碍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教学方法遭到无情的解构甚至粉碎也自是命之所至。
首先,这是由教师的个体差异所决定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语文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文化积淀、情感修养、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教师也必然有一千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蔡澄清老师有“点拔”教学法,宁鸿彬老师有“五环节”教学法 ,钟德赣老师有“五步三课型单元反刍式”教学法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又怎么能让千差万别的语文教师吊死在某种“死”的教学方法上呢?
其次,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教师的使用而存在的,教师是方法的缔造者和施行者,教学这一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要求每个教师都摸索和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去因袭和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方法的奴隶,而是方法的主体;方法才能为千千万万的教师主体所使用,也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实际和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
再有,任何一种方法都具有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适性,某种方法可能对某个人特别适用,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因为,任何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方法创立者自身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文化积淀、情感修养、价值观念、审美心理等个性的烙印。众所周知,魏书生的“自学六步式”教学法非常管用,但它对魏书生管用,对别人不一定管用,如果盲目照搬,削足适履来适应,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毫无疑义地称道魏书生是中国语文教学界一面鲜艳的旗帜,但并不意味着这面旗帜能够插遍全中国,更不意味着中国因此就应该出现一批李书生、王书生……《察今》说得好:“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弗得今而法。”人易时移,变法宜矣,每个教师都有有必要舍弃“先王的成法”,重新创立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才能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的真实、鲜活、灵动、情趣。
同时,社会是瞬息万变的,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情地冲击、改变着现有的教学体系,迫使我们不得不变革固有的教学方法,毫不夸张地说,打碎教学方法已是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吉林省的赵谦翔老师把“东方时空”请进了课堂,许多学校已将网络牵进了教室,研究型学习的浪潮正席卷着校园……这些十年前的中国想也难想的事情在眼下已不再新鲜。网络技术使得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并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学生求知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中心辐射源,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业,教师可以脱离教室进行教学,平等参与、民主交流、多向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或许,打碎旧的教学方法、重构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给人灵性、教人感悟,要培育个性、涵养情感,面对丰富多彩、充满人性的语文教学,任何教学方法都是苍白乏力的、都是捉襟见肘的!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这座富含人文性、情感性、灵动性的宝库,岂是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方法”这把钥匙所能开启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以“我”为本的教学方法,并非不能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也并非真正不要教学方法,而是需要重新理解和构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教学方法,它大致包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我们所需要的并非教学方法本身,而是将现成的、既定的教学“门路和程序”打碎,“法其所以为法”,取法形成方法的根据,借鉴创立方法的思想、原则和技巧;其二,教学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不能照搬照用,而应结合每个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等各种因素重新创立适合每个教师个体的教学方法;其三,即便一个教师建立了适合自己的某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因循固有的方法,而应灵活地使用方法,并不拘泥于一种恒定的方法,而是采取针对性强、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方法才具有自身的意义,方法也才能成为活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师在确定、使用教学方法时,应该以“我”为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权威的教学方法,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有生机蓬勃、硕果累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