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我校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高校不但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时代赋予我国各高等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们应当自觉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新型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知识和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进行创新体系建设。关键要在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平台构建、 机制体制创新上下工夫。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利于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带动地方高校结构、 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和实践, 就应大力支持并不断总结和完善。我院为实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目标做了大量的事情:确立了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思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立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了一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制定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实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为湘潭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推进湘潭新型工业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建好平台, 练好内功
首先是整合学科资源, 构建学科平台, 发挥好学科综合的优势。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大力整合学科资源, 调整学科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 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我校拥有计算机网络、CAD/CAM/数控仿真机房、教学做一体的数控实训室、电子生产线实训室、EDA实训室、数字语音室、财会模拟实训室、物流综合实训室、临床医学、医学技术、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实训中心、模拟病房、ICU监护室、数字化手术室等81个和160余间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及校园超市、附属工厂、附属医院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对接湘潭三大园区的校外实习基地11个。同时拥有校外实习医院168家。近年来, 在与地方产学研合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其次, 汇聚创新人才, 构建团队平台, 发挥好人才高地的优势。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60人,专兼职教师460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210人,“双师素质”教师29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5人。学院聘有124位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专家和实践能力强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占学院专任教师的28%。
学院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及省部级规划教材主编10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5人,市级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8人,在全国及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73人。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 强化竞争激励, 构建政策平台, 发挥好政策导向的优势。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学院重新调整清理了科研机构, 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重奖, 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程服务, 在工作量计算、 津贴发放、 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优秀科研人员倾斜。
(二)建设好基地, 促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首先, 应建好科研基地, 促进原始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学院在科研基地建设中, 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以学院投入为主体, 建设共性公用平台。如分析检测和材料性能测试中心, 计算机应用中心; 二是学院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 产学研合作建设开放型研究基地,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素质教育为基础,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办学特色,以机电、护理为主体,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产学研一体,工学训结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创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职院。
其次, 应建好孵化基地, 增强成果转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地方高新技术科技园以及合作企业等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基地。显著的地域特色使学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发展,以有为争有位,是我院办学的一条重要思路。建校以来,我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坚持“三个对接”,“两个融通”,为湘潭的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推进湘潭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在对接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双体育人、订单就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 应建好校地(企)合作基地, 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校地(企)合作基地是高校与地方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主动为地方和企业服务。先后与上百户企业建立了长期校地(企)合作关系。
(三)不断创新机制和体制,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政府组织是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决策者和推动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为“ 躯干” , 政府为“ 尾翼” 的系统结构, 有利于组织高起点、综合性、跨学科及产业领域内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学院通过与湘潭市及区县人民政府签定框架合作协议, 并参与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牵头或参与重大专项的论证和实施, 如湘潭市建设国家新材料基地的申报与论证等, 使学院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地方的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需求, 建立起产学研的紧密联系。同时, 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机制, 如理顺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敏感问题, 并在政府部门引导和组织协调下, 落实优惠政策, 建立中介机构,改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
不容置疑,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产学研合作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高职院校应充满信心, 找准位置, 从校情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原则, 并从根本上解决认识及体制与机制的矛盾, 有效配置资源, 就能成为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并实现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我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成果
2001年,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宣布成立。建校十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对接产业、行业,突出岗位技能,坚持产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通过全体师生奋发图强,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年的办学成就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更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学院已成为湘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第一、实践过程
首先,初步尝试,单一对接
学院成立之初便尝试与企业合作办学。2002年,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定期到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原湘潭电机厂)、江麓机械厂、湘潭钢铁厂、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实现了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对接。
其次,渐入佳境,对接园区
伟人故里,热土九华,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从湘江之滨冉冉升起!湘潭九华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区,也是湖南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千亿园区”和台商投资区。示范区地处长株潭核心区域,总体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目前,包括台湾联电、韩国三星、日本美达王、吉利控股集团、中冶京诚等境内外500强企业在内共140家企业先后落户九华示范区,总投资400亿元,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劳动力需求旺盛,我院招生火爆、形势喜人!天赐良机,从此,大批莘莘学子源源不断地杀进园区,迎来了我院与企业对接的明媚春天!
随着湘潭高新区、昭山示范区的成立,进入了学院与湘潭三大工业园区的全面对接时期。
再次,突飞猛进,全面对接
随着企业的集团化,我们抓准机会,实施学校所有专业与园区对接,与医院、社区卫生等方面加强对接与合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湘潭的两个率先和九华示范区建立保税区的政策,给“对接”与“融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推动力。
第二、主要成果
1、学院确立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去实现;
2、学院发展与对接企业初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双体育人、订单就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3、学院专业群对接的企业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使学生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为学生熟悉掌握多门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学院培训工作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与园区、与部门的合作更有实质性的推进,我院为园区的岗前职前培训已占到了所有培养项目的60%以上;
5、护理专业支持、扶持社区护理所作的工作也初见成效;
6、专业群对接企业产业集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体制机制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初步的实践,为今后进一步加大对接力度,取得更有实质的成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祖延勋, 罗光宏, 陈天仁等. 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制度范式分析[ J ] . 生产力研究, 2005, ( 8) 101- 102.
[2]黄慧琴.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J ] . 高科技产业, 2003, ( 10) : 31- 33.
[3] 曾宪军.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研究[ J ] . 经济师, 2005,( 2) : 68- 69.
[4]陈荣铎. 新时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J ] . 科技与管理, 2001, ( 1) : 36- 39.
[5] 杨忠泰. 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障碍看产学研合作的必然性[ J ] . 理论导刊, 2003, ( 1) : 14- 16.
[6]谢旭人. 中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与经验[ J ] . 中国科技论坛, 2002, ( 2) : 3- 6.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注:
本文系2011年湘潭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产学研结合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研究成果。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高校不但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时代赋予我国各高等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们应当自觉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新型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知识和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进行创新体系建设。关键要在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平台构建、 机制体制创新上下工夫。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利于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带动地方高校结构、 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和实践, 就应大力支持并不断总结和完善。我院为实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目标做了大量的事情:确立了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思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立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了一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制定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实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为湘潭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推进湘潭新型工业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建好平台, 练好内功
首先是整合学科资源, 构建学科平台, 发挥好学科综合的优势。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大力整合学科资源, 调整学科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 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我校拥有计算机网络、CAD/CAM/数控仿真机房、教学做一体的数控实训室、电子生产线实训室、EDA实训室、数字语音室、财会模拟实训室、物流综合实训室、临床医学、医学技术、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实训中心、模拟病房、ICU监护室、数字化手术室等81个和160余间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及校园超市、附属工厂、附属医院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对接湘潭三大园区的校外实习基地11个。同时拥有校外实习医院168家。近年来, 在与地方产学研合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其次, 汇聚创新人才, 构建团队平台, 发挥好人才高地的优势。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60人,专兼职教师460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210人,“双师素质”教师29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5人。学院聘有124位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专家和实践能力强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占学院专任教师的28%。
学院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及省部级规划教材主编10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5人,市级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8人,在全国及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73人。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 强化竞争激励, 构建政策平台, 发挥好政策导向的优势。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学院重新调整清理了科研机构, 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重奖, 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程服务, 在工作量计算、 津贴发放、 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优秀科研人员倾斜。
(二)建设好基地, 促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首先, 应建好科研基地, 促进原始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学院在科研基地建设中, 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以学院投入为主体, 建设共性公用平台。如分析检测和材料性能测试中心, 计算机应用中心; 二是学院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 产学研合作建设开放型研究基地,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素质教育为基础,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办学特色,以机电、护理为主体,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产学研一体,工学训结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创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职院。
其次, 应建好孵化基地, 增强成果转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地方高新技术科技园以及合作企业等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基地。显著的地域特色使学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发展,以有为争有位,是我院办学的一条重要思路。建校以来,我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坚持“三个对接”,“两个融通”,为湘潭的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推进湘潭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在对接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双体育人、订单就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 应建好校地(企)合作基地, 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校地(企)合作基地是高校与地方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主动为地方和企业服务。先后与上百户企业建立了长期校地(企)合作关系。
(三)不断创新机制和体制,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政府组织是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决策者和推动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为“ 躯干” , 政府为“ 尾翼” 的系统结构, 有利于组织高起点、综合性、跨学科及产业领域内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学院通过与湘潭市及区县人民政府签定框架合作协议, 并参与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牵头或参与重大专项的论证和实施, 如湘潭市建设国家新材料基地的申报与论证等, 使学院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地方的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需求, 建立起产学研的紧密联系。同时, 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机制, 如理顺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敏感问题, 并在政府部门引导和组织协调下, 落实优惠政策, 建立中介机构,改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
不容置疑,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产学研合作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高职院校应充满信心, 找准位置, 从校情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原则, 并从根本上解决认识及体制与机制的矛盾, 有效配置资源, 就能成为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并实现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我院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成果
2001年,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宣布成立。建校十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对接产业、行业,突出岗位技能,坚持产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通过全体师生奋发图强,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年的办学成就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更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学院已成为湘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第一、实践过程
首先,初步尝试,单一对接
学院成立之初便尝试与企业合作办学。2002年,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定期到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原湘潭电机厂)、江麓机械厂、湘潭钢铁厂、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实现了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对接。
其次,渐入佳境,对接园区
伟人故里,热土九华,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从湘江之滨冉冉升起!湘潭九华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区,也是湖南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千亿园区”和台商投资区。示范区地处长株潭核心区域,总体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目前,包括台湾联电、韩国三星、日本美达王、吉利控股集团、中冶京诚等境内外500强企业在内共140家企业先后落户九华示范区,总投资400亿元,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劳动力需求旺盛,我院招生火爆、形势喜人!天赐良机,从此,大批莘莘学子源源不断地杀进园区,迎来了我院与企业对接的明媚春天!
随着湘潭高新区、昭山示范区的成立,进入了学院与湘潭三大工业园区的全面对接时期。
再次,突飞猛进,全面对接
随着企业的集团化,我们抓准机会,实施学校所有专业与园区对接,与医院、社区卫生等方面加强对接与合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湘潭的两个率先和九华示范区建立保税区的政策,给“对接”与“融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推动力。
第二、主要成果
1、学院确立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去实现;
2、学院发展与对接企业初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双体育人、订单就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3、学院专业群对接的企业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使学生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为学生熟悉掌握多门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学院培训工作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与园区、与部门的合作更有实质性的推进,我院为园区的岗前职前培训已占到了所有培养项目的60%以上;
5、护理专业支持、扶持社区护理所作的工作也初见成效;
6、专业群对接企业产业集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体制机制各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初步的实践,为今后进一步加大对接力度,取得更有实质的成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祖延勋, 罗光宏, 陈天仁等. 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制度范式分析[ J ] . 生产力研究, 2005, ( 8) 101- 102.
[2]黄慧琴.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J ] . 高科技产业, 2003, ( 10) : 31- 33.
[3] 曾宪军.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研究[ J ] . 经济师, 2005,( 2) : 68- 69.
[4]陈荣铎. 新时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J ] . 科技与管理, 2001, ( 1) : 36- 39.
[5] 杨忠泰. 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障碍看产学研合作的必然性[ J ] . 理论导刊, 2003, ( 1) : 14- 16.
[6]谢旭人. 中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与经验[ J ] . 中国科技论坛, 2002, ( 2) : 3- 6.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注:
本文系2011年湘潭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产学研结合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