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束缚和阻碍,教学方法的单一,授课风格的死板,使得课堂氛围异常沉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使得语文这门原本充满智慧、情趣和生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味同嚼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问题导学模式开始实施,学生互评方法不断运用,以问题为牵引、以互评为载体,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展现生机和活力。学生互评、师生互动让教师找到了激活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使学生融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之中,教学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生互评;价值探微
好的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辅助者,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主动参与、主动倾听、主动思考、主动挖掘、主动汲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奋点,并牢牢牵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扎实掌握并记住所学知识呢?我们认为,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学生互评就是教师导演课堂、学生演绎课堂、学习收获课堂的最佳方法。
一、互评促进角色转变,激励学生主动“动”起来
我们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互评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中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再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现象,不再由教师写出。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以前的被动学习主体转换成主动的学习主体。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就是,人的能力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动”起来了,教学课堂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比如在学习《从军行》(其一)时,我就采用了教师穿针引线、学生提问互答,然后互评互讲的方式,改变了课堂由教师主导的方式。为了激活课堂,我预先做足了准备工作,从班级每个小组中挑选了几名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让他们提前查找资料,梳理课文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先“动”起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动”起来。因之前学过《从军行》(其四),于是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作答,于是我让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带头回答,并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路。有位同学回答道:“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我从诗中找出了代表情感的词,‘其一’是通过《关山月》这首曲子想到了家乡的亲人,属于曲笔抒情,虚写被征者的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在诗句最后表明‘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其他学生听后茅塞顿开,感觉诗歌鉴赏也没那么难,在分析“其二”“其三”时,就有五名同学争着抢答。虽然他们只说出了一两点内容,还不够全面、准确,但都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积极抢答且能不断提出质疑的课堂氛围显得异常热烈。
二、互评增进交流切磋,激发学生争辩“怼”起来
学生互评与人们的讨论、辩论是一样的,在对与错的较量中,在针锋相对的切磋中,学生学会了分辨、增加了理解。虽然学生会因为自身知识不足,对文本理解产生局限,无法对文本进行精准、合理的评价,但互评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相互点拨、提醒或发起求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会不遗余力地查漏补缺,自学能力弱的学生会通过求助等手段纠错、提高。只要学生“怼”起来,课堂互评的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对文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进行了设问:“这句话所体现的情感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同学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思想消极,一种是乐观向上。我让他们自由表达,其中一位学生说:“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这位学生刚说完,另一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驳:“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生命短暂,韶光流逝,‘早生华发’之感慨纯属一种人之常情。这是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来的,其实这种对比,就是词人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课室像炸了锅似地争论不断,双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的讨论是激烈而有趣的,在课堂中,教师很愿意看到这种场景,但也要引导、利用好。
后来,为缓和课堂气氛,我补充说,其实,你们刚才说的都有道理,到底词人是消极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讓苏轼再世也说不清楚。
对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我们还是要辩证地去分析和理解,它可能既反映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词人那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从表面看,好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实际上,这里可能寄寓着作者在入世和出世时那种矛盾的复杂心理。正所谓,看似“出世”,想清静无为、超脱凡尘,实为“入世”,渴望建功立业。至此,我想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是理想的。
三、互评激发探究潜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索“钻”起来
我们发现,参与互评的双方其实也是矛盾的共同体,有矛盾才会有争辩,才会就问题想出解决之道。善辩者往往都善于思考,思考引发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深度钻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为此,在开展学生互评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深钻细研的平台,让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钻研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爱钻研、善钻研的习惯,并不断强化这种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只要学生能“钻”进行,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比如在讲解《宝玉挨打》一课时,要重点解决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冲突的深层原因,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文章主旨,即使知道一点点,也只是从表面去理解,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于是我在围绕这个中心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互评。首先我抛出了一些看似浅显却意义深远的问题:“请先找出宝玉挨打时出现了哪几位人物,他们对宝玉挨打的表现如何?”“贾政、王夫人、贾母,还有众姐妹都哭了,而他们的哭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情?”于是,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说:“贾政对宝玉的哭,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有人说:“王夫人拼着命地护着宝玉,是因为儿子是她在贾府地位的捍卫者,一定要竭力维护自己嫡室夫人的利益。”有人说:“贾母对孙子的‘溺爱’,是宝玉唯一可以利用来反抗封建管制的有效力量,她逼迫贾政脱下了‘威严刚毅’的外衣,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软弱苍白。”学生从表相开始分析,由一个个小问题开展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进行钻研,文章主旨逐渐明晰起来。由此可见,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通过互评,在分析完一个个人物之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也就大致明白了,原来宝玉挨打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父子矛盾,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那种腐朽和丑恶。 四、互评铸就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凝神聚气“追”起来
互评是整个班级学生的舞台,而不是哪一个、几个或者某些优等生的舞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能够互动合作学习。互评这个舞台能为学生提供无限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并且荣誉感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潜能,竭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提供支持和帮助,即将个人之间的展示转化为团队之间的合作,共进共荣,从而使这一过程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人人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优等生会帮助和带动后进生学习,后进生在这种互评氛围中会不断地争取机会,奋力学习,查漏补缺,从而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學习的动力、目标,学习兴趣和效率便能快速提升。所以,只要学生“追”起来,课堂互评的积极作用及学习效率也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归纳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我让同学们提前分析各种人物性格,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交流,哪个小组分析得细致、到位,哪个小组就能免做作业一次。每个成员为了让小组获得荣誉,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上图书馆查资料的,有上网搜索的,尽管他们查找的内容有限,却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并力尽所能地相互帮助,让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准确。我曾让某小组一名语文基础较差且从来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他竟然也能答出一点:“这个人出场时是一群媳妇、丫鬟围拥而来,显示了她的威严。”他刚答完,小组中另外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补充:“从王熙凤的华丽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在家中地位很高,但同时也揭示出她两面人格,如‘丹凤眼’本来秀美,却在后面添上‘三角眼’,显得非常狠毒。”答案还不算完美,另一名同学站起接着补充:“王熙凤相当于现今的‘政治家’,具有人格分裂的两面性,一旦掌权,就会滥用权力,超越界限。”这样深刻的分析,让全班同学再无疑问。
相互追逐是一种常见的游戏,课堂互评就是在学习的游戏中追逐。相互追逐的场面是竞技与兴奋的场面,学习中有了追逐就有了精气神,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紧紧围绕问题导学模式,把握好课堂互评的精妙运用,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让学习形成自觉,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行.生活教育.193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生互评;价值探微
好的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辅助者,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主动参与、主动倾听、主动思考、主动挖掘、主动汲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奋点,并牢牢牵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扎实掌握并记住所学知识呢?我们认为,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学生互评就是教师导演课堂、学生演绎课堂、学习收获课堂的最佳方法。
一、互评促进角色转变,激励学生主动“动”起来
我们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互评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中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再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现象,不再由教师写出。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以前的被动学习主体转换成主动的学习主体。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就是,人的能力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动”起来了,教学课堂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比如在学习《从军行》(其一)时,我就采用了教师穿针引线、学生提问互答,然后互评互讲的方式,改变了课堂由教师主导的方式。为了激活课堂,我预先做足了准备工作,从班级每个小组中挑选了几名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让他们提前查找资料,梳理课文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先“动”起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动”起来。因之前学过《从军行》(其四),于是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作答,于是我让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带头回答,并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路。有位同学回答道:“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我从诗中找出了代表情感的词,‘其一’是通过《关山月》这首曲子想到了家乡的亲人,属于曲笔抒情,虚写被征者的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在诗句最后表明‘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其他学生听后茅塞顿开,感觉诗歌鉴赏也没那么难,在分析“其二”“其三”时,就有五名同学争着抢答。虽然他们只说出了一两点内容,还不够全面、准确,但都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积极抢答且能不断提出质疑的课堂氛围显得异常热烈。
二、互评增进交流切磋,激发学生争辩“怼”起来
学生互评与人们的讨论、辩论是一样的,在对与错的较量中,在针锋相对的切磋中,学生学会了分辨、增加了理解。虽然学生会因为自身知识不足,对文本理解产生局限,无法对文本进行精准、合理的评价,但互评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相互点拨、提醒或发起求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会不遗余力地查漏补缺,自学能力弱的学生会通过求助等手段纠错、提高。只要学生“怼”起来,课堂互评的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对文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进行了设问:“这句话所体现的情感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同学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思想消极,一种是乐观向上。我让他们自由表达,其中一位学生说:“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这位学生刚说完,另一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驳:“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生命短暂,韶光流逝,‘早生华发’之感慨纯属一种人之常情。这是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来的,其实这种对比,就是词人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课室像炸了锅似地争论不断,双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的讨论是激烈而有趣的,在课堂中,教师很愿意看到这种场景,但也要引导、利用好。
后来,为缓和课堂气氛,我补充说,其实,你们刚才说的都有道理,到底词人是消极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讓苏轼再世也说不清楚。
对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我们还是要辩证地去分析和理解,它可能既反映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词人那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从表面看,好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实际上,这里可能寄寓着作者在入世和出世时那种矛盾的复杂心理。正所谓,看似“出世”,想清静无为、超脱凡尘,实为“入世”,渴望建功立业。至此,我想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是理想的。
三、互评激发探究潜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索“钻”起来
我们发现,参与互评的双方其实也是矛盾的共同体,有矛盾才会有争辩,才会就问题想出解决之道。善辩者往往都善于思考,思考引发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深度钻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为此,在开展学生互评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深钻细研的平台,让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钻研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爱钻研、善钻研的习惯,并不断强化这种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只要学生能“钻”进行,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比如在讲解《宝玉挨打》一课时,要重点解决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冲突的深层原因,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文章主旨,即使知道一点点,也只是从表面去理解,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于是我在围绕这个中心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互评。首先我抛出了一些看似浅显却意义深远的问题:“请先找出宝玉挨打时出现了哪几位人物,他们对宝玉挨打的表现如何?”“贾政、王夫人、贾母,还有众姐妹都哭了,而他们的哭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情?”于是,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说:“贾政对宝玉的哭,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有人说:“王夫人拼着命地护着宝玉,是因为儿子是她在贾府地位的捍卫者,一定要竭力维护自己嫡室夫人的利益。”有人说:“贾母对孙子的‘溺爱’,是宝玉唯一可以利用来反抗封建管制的有效力量,她逼迫贾政脱下了‘威严刚毅’的外衣,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软弱苍白。”学生从表相开始分析,由一个个小问题开展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进行钻研,文章主旨逐渐明晰起来。由此可见,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通过互评,在分析完一个个人物之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也就大致明白了,原来宝玉挨打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父子矛盾,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那种腐朽和丑恶。 四、互评铸就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凝神聚气“追”起来
互评是整个班级学生的舞台,而不是哪一个、几个或者某些优等生的舞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能够互动合作学习。互评这个舞台能为学生提供无限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并且荣誉感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潜能,竭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在的团队提供支持和帮助,即将个人之间的展示转化为团队之间的合作,共进共荣,从而使这一过程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人人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优等生会帮助和带动后进生学习,后进生在这种互评氛围中会不断地争取机会,奋力学习,查漏补缺,从而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學习的动力、目标,学习兴趣和效率便能快速提升。所以,只要学生“追”起来,课堂互评的积极作用及学习效率也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归纳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我让同学们提前分析各种人物性格,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交流,哪个小组分析得细致、到位,哪个小组就能免做作业一次。每个成员为了让小组获得荣誉,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上图书馆查资料的,有上网搜索的,尽管他们查找的内容有限,却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并力尽所能地相互帮助,让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准确。我曾让某小组一名语文基础较差且从来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他竟然也能答出一点:“这个人出场时是一群媳妇、丫鬟围拥而来,显示了她的威严。”他刚答完,小组中另外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补充:“从王熙凤的华丽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在家中地位很高,但同时也揭示出她两面人格,如‘丹凤眼’本来秀美,却在后面添上‘三角眼’,显得非常狠毒。”答案还不算完美,另一名同学站起接着补充:“王熙凤相当于现今的‘政治家’,具有人格分裂的两面性,一旦掌权,就会滥用权力,超越界限。”这样深刻的分析,让全班同学再无疑问。
相互追逐是一种常见的游戏,课堂互评就是在学习的游戏中追逐。相互追逐的场面是竞技与兴奋的场面,学习中有了追逐就有了精气神,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紧紧围绕问题导学模式,把握好课堂互评的精妙运用,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让学习形成自觉,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行.生活教育.193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