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开明文化论坛·大同开幕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5日,2020开明文化论坛·大同开幕,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盛会,聚焦“回望:北魏文化与民族融合 展望: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鹤云等出席开幕式。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龙,山西大学副校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杭侃及来自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国内知名高校的领导、专家,部分民进地方组织代表受邀参加论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吉福,省政协副主席谢红,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师帅,民进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成锡锋,市政协主席郜向华,大同大学党委书记弓永华,市领导王铁梅、任建刚、杨硕平、杨素卿及市古城管委会主任武保洲出席开幕式。
  开明文化论坛是民进中央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界别特色和优势,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搭建的一个开放性平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文化强市为引领,坚持“五环联动”,统筹“三个一批”,推动文旅业态大融合大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本次论坛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民进山西省委会协办,大同市人民政府、大同大学承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实践成果,也是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历史内涵的重大举措,更是大同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一件喜事。
  刘新成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指出,大同曾是北魏国都,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此次论坛在大同举办也是因为大同正处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刘新成指出,本次论坛是民进中央以举办专题性、研究性论坛的方式,把履行资政建言职责与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我们要通过交流研讨,集思广益,系统梳理地域和城市文化资源、文化脉络,重新认识北魏历史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重新规划地域和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深入剖析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努力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时代性和创造性,为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凝聚力、提升城市文化的生产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思路和对策,共同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王鹤云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此次论坛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此次论坛必将深入挖掘北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总结北魏文化的灿烂成就和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提出助力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举措。希望大同以此为契机,彰显文化特色,擦亮城市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张吉福代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大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对搞好保护、挖掘内涵提出明确要求,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挖掘北魏文化、保护云冈石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紧扣民族融合这一主题,聚焦交流、交往、交融,深入挖掘、深刻揭示北魏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紧扣转型发展这一主线,聚焦文化、文物、文旅,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探讨深度融合文章,寻求突破提升路径,擘画城市转型发展新蓝图;紧扣天下大同这一主轴,聚焦古都、古城、古韵,把前沿的理念、科学的探索、有益的经验,带到大同、留在大同,帮助我们讲好大同故事,唤醒古都记忆,重现古城雄姿。
  开幕式后,单霁翔、韩子勇、张金龙、杭侃分别作了《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大同随想》《北魏文化与中华文明》《云冈模式与民族融合》主旨演讲,分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前沿观点,阐释解读北魏文化的深远影响。本次论坛为期一天半,共举办“北魏文化与民族融合”“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理论、规划与案例”“盛唐先声:北魏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讨会”等三场分论坛。
其他文献
庚子年初瘟疫行,  楚荆传讯恶煞狰。  院士南山匆奔赴,  傾注,  悬壶济世献真情。  染疡山河洪水顾,  没路,  官兵奋勇浪峰迎。  岁杪回眸思几度,  又赋,  新年细数党恩呈!
期刊
天赐  在拓跋珪看来一切就是命中注定。既然是注定,那自然就有鬼神扶持了。所以,在征战中原的路上,拓跋珪崇尚佛、道。同时,又“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  但是在那些作为小白鼠的死刑犯身上实验多次后,成仙的丹药最终还是“啥也不是”!不过,这依然没有阻挡住拓跋珪那颗追寻“长生”的心。纵然长生虐我千百遍,珪哥依然待它如初恋。  此路不通走它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道士不行整
期刊
小时候,我大多在奶奶家生活。  尽管奶奶的腿脚不好,但也少不了做各种农活,只记得羊只要绵绵地软叫,奶奶只得拖着那条老寒腿,走到大麻袋旁,扯开口子,舀上三大碗豆子,放到大砂锅中,熬至豆煮熟煮烂,再一勺一勺放在槽子中,羊儿也大概是不白费奶奶的辛苦,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吃。  谷雨过后,就到夏天。奶奶每天早晨忙玩后,总会煮一锅绿豆汤,那时的我非常贪玩,何况又是大夏天,为了防止我中暑,奶奶不辞辛苦,一边淌汗一
期刊
北方民谚说:三九四九,呀门儿叫狗。此时该是晋北最冷的时节。  小寒至,三九临,天气极冷属于正常。晋北地区骤然降温,直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冷得太纯粹,冷得太出乎意料。小区生活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怎么还停了水?俺家只有13度啊,冻死呀,要不打个12345吧。即使有人调侃,供暖不是为热,是为了不冷,可也不能把人冻坏呀。一个突然大降温,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平常的保暖加绒裤,突然间变得不堪一击,额头
期刊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身着保安服的大爷,微微佝偻着背,独自在灯光下踱步。那时已入深秋,对于北方来说,天气已十分寒冷。一阵秋风吹过,大爷的手不禁往里缩了缩,手中的强光灯也稍稍有一些颤抖。自我搬进这个小区便认识了这个大爷。那还是七年前,小区刚建不久,大爷就已经是小区保安了,说是寻了一份“闲职”,可他却从未懈怠过。爸爸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不久我家便和这位大爷熟络起来。  上了初二以后,时常补课到
期刊
相传,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是因小关城旁有一座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  月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仲夏,去月华池的路上,同行的伙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关于月华池的由来和历史: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它背靠长城,倚长城为北墙,另筑三面高度近6米的土墙,合围成一座城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历史上曾发挥了屯粮、驻
期刊
冬月寒,粥汤暖  一到小寒,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古时,人们对小寒颇为重视,到了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张旗鼓,总要在厨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炖煮出暖暖的粥汤,来抵御屋外的萧寒。那时,生产力低下,种收粮食皆不易,一粥一饭,都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如今,粮食是容易获得了,但奔忙于生计,鲜少有人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细品慢味一碗粥汤的味道。时过境迁,那些苦寒的岁月
期刊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定场诗·黄霑《人生·江湖》  登国  天下风云出我辈,15岁的时候,你在干啥?是爸妈眼里讨人嫌的“熊孩子”一个?还是,邻居口里的别人家孩子,妥妥的“小哥哥”一枚?但是,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太难了......”  15岁的时候,作为北魏王朝开国皇帝的拓跋
期刊
闲暇时,无意翻开了一本诗集,从书中掉落出一片略微破损的深色枯叶。我捡起枯叶,凝视着它,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天,我与他之间偶然的遇见和那瞬间的感动。  当天色渐渐红晕,微微泛着鱼肚白时,我也完成了一天的学业,回家的路上,寒风飒飒。我拢了拢衣服,却无意间看到一位老者双手背后,站在如血的残阳之下,看着远处沐浴着阳光的稚嫩孩童踢足球。一阵阵寒风刮过,但老者并未感觉到冷,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距离老人不远处
期刊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凸显了佛教石刻艺术瑰宝的首映效应。确实,这一始建于15个世纪前、气度恢弘的人类文明奇迹,首先是以精湛的石窟建筑和雕刻艺术征服参观者的,或许正是这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圣殿中59000多尊造像太过具有冲击力,许多人忽略了附丽于佛教艺术的另一艺术杰作——造像记魏碑书法。其实,因为有了这些造像记文字艺术,石窟寺的珍贵又增加了一等。  走进云冈石窟,过山堂水殿听灵岩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