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云冈石窟里的魏碑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凸显了佛教石刻艺术瑰宝的首映效应。确实,这一始建于15个世纪前、气度恢弘的人类文明奇迹,首先是以精湛的石窟建筑和雕刻艺术征服参观者的,或许正是这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圣殿中59000多尊造像太过具有冲击力,许多人忽略了附丽于佛教艺术的另一艺术杰作——造像记魏碑书法。其实,因为有了这些造像记文字艺术,石窟寺的珍贵又增加了一等。
  走进云冈石窟,过山堂水殿听灵岩寺钟磬声之后步入石窟艺术区之际,首先看到的是依据原刻內容后人重写的佛教造像题记浮雕墙。这就是著名的《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有人评价原碑“价值连城”,也有人称其为“盖世神品”。
  浮雕墙上的这篇尼姑造像发愿文只有区区112字,虽然书写格式与原碑有别,但是其中韵味犹在,甚至还会起到引导作用——启发观者去寻找原碑,了解更多北魏碑刻遗存,感受魏碑书法艺术。
  1956年整修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前早年崩塌的乱石时,《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出土。根据出土信息推断,原碑可能镶嵌在尼姑昙媚造像龛的石窟壁面,后来随着岩壁坍塌而埋入地下。后人重见这块高30厘米、宽29厘米、厚6厘米略呈方形的碑刻时,左右上方角部已经略有残损;碑文共10行,每行12字,除3个字被毁、4个字半损之外,其余都很清晰。
  无论是站在浮雕墙前还是临近原碑,我们在体味佛门弟子昙媚内心世界之时,也在视觉上享受着魏碑书法艺术的震撼。
  这通碑刻体兼楷隶,用笔以圆笔为主,尤其是中锋为甚;除少数点画有方头起笔,其余起落之处基本上破方为圆,矜持中有放松。全碑结字方整,笔势开张,宽博从容,古朴稳健,天趣盎然,气象生动。1500多年前书写者和雕刻者从实用功利出发的一方石刻,在沉寂土石之后成为了一件艺术审美上品。
  晚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康有为曾经用“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圆笔之轨”赞誉“北碑之冠”北魏郑道昭的书法。今世研究者认为,这些评价同样适用于《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它与郑氏《郑文公碑》风格完全一致,甚至具有亲缘关系。
  踩着脚下的岩石步道,石窟前的车辙遗痕依然,15个世纪前凿石为窟、造像题记的鲜卑人不见了,但他们留下了绝世石雕、碑刻文字不断丰富着后人的认识,不仅成就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还以岩石上留下的独特文字艺术构建着魏碑书法——而这也是印度石窟原型中不曾有过的全新艺术类型。
  原居于大兴安岭北段、后世称为拓跋鲜卑的族群,在汉代时“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告别大兴安岭第一次迁徙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第二次大迁徙则抵达今天的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迁徙不仅获得了水草丰美、树木繁茂的生息场所,更是赢得了接近中原文化的机会。
  虽然拓跋鲜卑的建政之路充满曲折,但他们向着中原文化迁徙的脚步没有停息,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悉用文人”,以经略中原。两年后的公元398年6月,正式定国号为“魏”,一个月后就迁都平城,从不自觉的汉化走向自觉汉化。
  拓跋鲜卑汉化的基础是汉字。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和思维工具,也是统治者实施王政教化的根本,拓跋鲜卑立国后自是重视。公元425年,政府“初造新字千余”,还下达了整齐文字的诏令,“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北魏持续地开展着正字工作,规范书写,推进书写教育。
  定都平城近百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伴随着政治的大变革,汉字书写也出现了变革,逐渐形成了上承汉隶余风、下开隋唐真书,隶楷兼形、方正凝重的书体魏碑。晚清著名书法理论家阮元认为,北朝书法“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如汉隶”。在北碑南帖的比较中,“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其后的学者包世臣认为,魏碑能于刚健中寓妩媚,欹侧中见平衡,率意而古朴可爱,变化而无迹可寻。他在《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中说,“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
  及至舍唐人而取法北碑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备魏》中认为,北魏社会的相对繁荣导致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因而北魏的楷书才能够包蕴众体,罗列万象。“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晋、宋禁碑,周、齐短祚,故言碑者,必称魏也。”
  纸张、锦帛作为书写载体容易毁坏,因而在康有为看来,晋人遗墨后世难以见到,历代所传书帖不过是宋代以后临摹的赝品,王羲之、王献之的面目精神已不复可得,帖学大坏,“流败既坏,师帖者绝不见工。”因此,回归北碑“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从晚清学者列举的北碑目录看,既有平城时期书迹,也有洛阳时期遗迹。乾嘉时期金石学兴起,北朝碑刻出土与发现日多,在实物与文献的支撑下,形成了魏碑认识的一个新高潮。于云冈石窟而言,因为佛教文化而承载了非同寻常意义的北魏造像题记,在近世以来学者的发现与整理中其价值日显重要。
  位于第11窟东壁上层南端的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石庙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造像题铭。题记记述平城内54位善男信女感念值遇圣主,“为国兴福”,敬造九十五尊造像,上为皇帝、太皇太后、皇子,下为七世父母,发心祈愿等等。 题记两侧僧侣列像上方均有题名,右侧可见“邑师法宗”“邑师昙秀”“邑师普明”。341个字的题记在确定云冈石窟开凿分期外,为研究平城魏碑提供了重要物证,书体高古端朴,寄巧于拙,点画多变,方圆并设,是魏碑书法的精品。
  第17窟明窗东侧的《比丘尼慧定造像题记》是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的作品,11行86字,在发愿祈求消除病患时,也为“七世父母,累劫诸师,无边众生”祈福。《比丘尼慧定造像题记》字体多为魏楷,古朴雄浑,残存隶意,同时具有民间书迹的特征。
  第18窟的门拱西壁残存有《大茹茹可敦造像题记》也是魏楷面目,铭记共12行,行首顶格有“大茹茹”,可识别的文字有“可敦”“谷浑”“何尝”等。茹茹即柔然民族;可敦即柔然可汗的正室。这是云冈石窟目前所见唯一为异域民族功德主造像的题记,也反映了不同王族在平城的活动情况。
  第38窟窟外券形门楣上方镌刻一方《吴氏忠伟为亡息冠军将军吴天恩造像并窟》铭记,书体浑朴雄厚、宽博肃穆。全文300余字,可识别约250字,系吴忠伟为亡子吴天恩荐福所造。这是云冈石窟目前所见官职最高的造像题记。
  煌煌平城时代已成记忆,时光湮没了无数文字痕迹,现在可知的云冈石窟造像题记遗存据说为32种,铭记内容基本上是发愿文。这些珍贵的书迹不仅是研究云冈石窟营造时代背景的宝贵文字资料,也是研究魏碑书法艺术不可替代的珍品。《中国书法史》一书中说,“近百年来,人们对魏碑的认识,局限于北魏后期的作品,比起提倡北碑的阮元、包世臣和倡导魏碑的康有为,书法视野逼仄了,可谓知洛阳而不知平城。”“要了解北魏书法历史的全貌,平城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这个时期的书迹,就无从知晓北魏后期书法的变迁。”
  我想,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中去感受、认识、解读魏碑书法的首要选择无疑是云冈石窟。这种“石头上的史书”和巨大的时空尺度将会激发起我们对远去的王朝及其书法艺术的崇敬,在磅礴、恢弘、苍凉的意境中能更有代入感地欣赏“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魏碑之美,进而能更直观地理解平城,理解北魏,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
  选自《大同日报》
其他文献
每一次徜徉在云冈石窟,我都会感到面前矗立着许多厚重而无形的门——时间之门,透过门缝,喧囂与安宁、沧桑与繁华、新友与故交……皆入眼眸。当我好奇地窥视并一扇扇推开这些无形的时间之门后,扑面而来的,不止有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留下的历史,更有当代人书写的精彩故事。  我要讲的,就是被时间之门阻隔的一个关于云冈石窟并不遥远的故事。  1973年9月15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
期刊
庚子年初瘟疫行,  楚荆传讯恶煞狰。  院士南山匆奔赴,  傾注,  悬壶济世献真情。  染疡山河洪水顾,  没路,  官兵奋勇浪峰迎。  岁杪回眸思几度,  又赋,  新年细数党恩呈!
期刊
天赐  在拓跋珪看来一切就是命中注定。既然是注定,那自然就有鬼神扶持了。所以,在征战中原的路上,拓跋珪崇尚佛、道。同时,又“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  但是在那些作为小白鼠的死刑犯身上实验多次后,成仙的丹药最终还是“啥也不是”!不过,这依然没有阻挡住拓跋珪那颗追寻“长生”的心。纵然长生虐我千百遍,珪哥依然待它如初恋。  此路不通走它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道士不行整
期刊
小时候,我大多在奶奶家生活。  尽管奶奶的腿脚不好,但也少不了做各种农活,只记得羊只要绵绵地软叫,奶奶只得拖着那条老寒腿,走到大麻袋旁,扯开口子,舀上三大碗豆子,放到大砂锅中,熬至豆煮熟煮烂,再一勺一勺放在槽子中,羊儿也大概是不白费奶奶的辛苦,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吃。  谷雨过后,就到夏天。奶奶每天早晨忙玩后,总会煮一锅绿豆汤,那时的我非常贪玩,何况又是大夏天,为了防止我中暑,奶奶不辞辛苦,一边淌汗一
期刊
北方民谚说:三九四九,呀门儿叫狗。此时该是晋北最冷的时节。  小寒至,三九临,天气极冷属于正常。晋北地区骤然降温,直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冷得太纯粹,冷得太出乎意料。小区生活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怎么还停了水?俺家只有13度啊,冻死呀,要不打个12345吧。即使有人调侃,供暖不是为热,是为了不冷,可也不能把人冻坏呀。一个突然大降温,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平常的保暖加绒裤,突然间变得不堪一击,额头
期刊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身着保安服的大爷,微微佝偻着背,独自在灯光下踱步。那时已入深秋,对于北方来说,天气已十分寒冷。一阵秋风吹过,大爷的手不禁往里缩了缩,手中的强光灯也稍稍有一些颤抖。自我搬进这个小区便认识了这个大爷。那还是七年前,小区刚建不久,大爷就已经是小区保安了,说是寻了一份“闲职”,可他却从未懈怠过。爸爸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不久我家便和这位大爷熟络起来。  上了初二以后,时常补课到
期刊
相传,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是因小关城旁有一座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  月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仲夏,去月华池的路上,同行的伙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关于月华池的由来和历史: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它背靠长城,倚长城为北墙,另筑三面高度近6米的土墙,合围成一座城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历史上曾发挥了屯粮、驻
期刊
冬月寒,粥汤暖  一到小寒,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古时,人们对小寒颇为重视,到了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张旗鼓,总要在厨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炖煮出暖暖的粥汤,来抵御屋外的萧寒。那时,生产力低下,种收粮食皆不易,一粥一饭,都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如今,粮食是容易获得了,但奔忙于生计,鲜少有人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细品慢味一碗粥汤的味道。时过境迁,那些苦寒的岁月
期刊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定场诗·黄霑《人生·江湖》  登国  天下风云出我辈,15岁的时候,你在干啥?是爸妈眼里讨人嫌的“熊孩子”一个?还是,邻居口里的别人家孩子,妥妥的“小哥哥”一枚?但是,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太难了......”  15岁的时候,作为北魏王朝开国皇帝的拓跋
期刊
闲暇时,无意翻开了一本诗集,从书中掉落出一片略微破损的深色枯叶。我捡起枯叶,凝视着它,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天,我与他之间偶然的遇见和那瞬间的感动。  当天色渐渐红晕,微微泛着鱼肚白时,我也完成了一天的学业,回家的路上,寒风飒飒。我拢了拢衣服,却无意间看到一位老者双手背后,站在如血的残阳之下,看着远处沐浴着阳光的稚嫩孩童踢足球。一阵阵寒风刮过,但老者并未感觉到冷,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距离老人不远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