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人类只有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管理水资源,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如何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关健词:重视 开发 非传统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受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非传统水资源有:(1)雨水;(2)经过再生处理的废水;(3)海水;(4)空中水。这些水资源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而且是可以再生的。
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补充传统水资源的不足,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水资源,或者可以加速并改善天然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
一、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转变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是: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从8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防洪减灾。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斗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战略。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2、农业用水。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3、城市和工业用水。要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4、防污减灾。要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
5、生态环境建设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6、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单纯地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基础上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7、北方的水资源问题。要从以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大力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南水北调的战略措施,保证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8、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要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的低水平开发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二、鼓励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国家应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1、在合理开发地表水、科学利用地下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水资源,增加可供水量,是缓解缺水矜持的重要途径。
2、雨水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通过集水工程技术措施可开发雨水资源。在我国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黄土高原地区,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以及东北的缺水旱地农业区、四川、广西、贵州等西南土石地区,通过修建水窖、水柜、旱井、蓄水池等小型、微型水资源工程发展和建设集雨节灌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结合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3、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以利用。华北平原半咸水和微咸水可分别达到36.3亿立方米和2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的微咸水资源量约50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弥补淡水的不足,促进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4、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由于投资成本高,海水淡化近期还难以普及应用。而直接利用海水供作工业冷却、生活冲洗、城市绿化和环境用水,以替代淡水资源,已成为我国沿海城市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一条重要途径。2000年我国直接利用海水141亿立方米,比1995年增加1.2倍。利用海水的行业包括发电、化工、石油化工、水产养殖、冶金、造船和纺织等,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清洗及生活杂用等。与淡水资源相比,海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如能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则对节约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和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合理组织、综合利用水资源,结合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1、水资源是大气降雨循环再生的动态自然资源,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不能分割。这三种形态存在于水循环的不同阶段,水在任何一个阶段受到损害,都会影响到其它阶段。因此,一些国家的水法规定地表水、地下水必须联合运用,统一调度。至于是开发地表水还是开发地下水,还是兼而有之,这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从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目标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来解决。这实质也就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状况,一方面要避免丰富的地表水白白流走,另一方面是避免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带来环境地质灭害。
2、针对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的状况,《水法》根据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明确规定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目前我國水资源已开发利用约为5600亿立方米,有3000亿立方米尚可开发。这说明还有“开源”的空间,但衡量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或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现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国际上一般认为,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而黄河、海河、辽河、淮河的水资源利用率都超过了这一预警线,若不采取合理的积极措施,就可能会暴发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危机。用水以后必然会产生污水。用水量越大,产生的污水越多。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域中去,会有什么后果呢?虽然水体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如果污水量超过了这片水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话,必然会污染整个水域。废污水经处理后便是我国缺水地区宝贵的再生资源,可作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用水,也可以回灌地下水或作为河道内用水等生态环境用水,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农业与生态用水不足的压力。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必须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
四、结语
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了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应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待。要认识到,水资源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对水资源的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使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健词:重视 开发 非传统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受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非传统水资源有:(1)雨水;(2)经过再生处理的废水;(3)海水;(4)空中水。这些水资源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而且是可以再生的。
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补充传统水资源的不足,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水资源,或者可以加速并改善天然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
一、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转变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是: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从8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防洪减灾。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斗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战略。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2、农业用水。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3、城市和工业用水。要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4、防污减灾。要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
5、生态环境建设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6、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单纯地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基础上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7、北方的水资源问题。要从以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大力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南水北调的战略措施,保证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8、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要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的低水平开发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二、鼓励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国家应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1、在合理开发地表水、科学利用地下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水资源,增加可供水量,是缓解缺水矜持的重要途径。
2、雨水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通过集水工程技术措施可开发雨水资源。在我国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黄土高原地区,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以及东北的缺水旱地农业区、四川、广西、贵州等西南土石地区,通过修建水窖、水柜、旱井、蓄水池等小型、微型水资源工程发展和建设集雨节灌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结合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3、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以利用。华北平原半咸水和微咸水可分别达到36.3亿立方米和2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的微咸水资源量约50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弥补淡水的不足,促进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4、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由于投资成本高,海水淡化近期还难以普及应用。而直接利用海水供作工业冷却、生活冲洗、城市绿化和环境用水,以替代淡水资源,已成为我国沿海城市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一条重要途径。2000年我国直接利用海水141亿立方米,比1995年增加1.2倍。利用海水的行业包括发电、化工、石油化工、水产养殖、冶金、造船和纺织等,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清洗及生活杂用等。与淡水资源相比,海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如能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则对节约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和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合理组织、综合利用水资源,结合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1、水资源是大气降雨循环再生的动态自然资源,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不能分割。这三种形态存在于水循环的不同阶段,水在任何一个阶段受到损害,都会影响到其它阶段。因此,一些国家的水法规定地表水、地下水必须联合运用,统一调度。至于是开发地表水还是开发地下水,还是兼而有之,这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从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目标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来解决。这实质也就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状况,一方面要避免丰富的地表水白白流走,另一方面是避免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带来环境地质灭害。
2、针对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的状况,《水法》根据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明确规定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目前我國水资源已开发利用约为5600亿立方米,有3000亿立方米尚可开发。这说明还有“开源”的空间,但衡量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或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现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国际上一般认为,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而黄河、海河、辽河、淮河的水资源利用率都超过了这一预警线,若不采取合理的积极措施,就可能会暴发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危机。用水以后必然会产生污水。用水量越大,产生的污水越多。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域中去,会有什么后果呢?虽然水体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如果污水量超过了这片水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话,必然会污染整个水域。废污水经处理后便是我国缺水地区宝贵的再生资源,可作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用水,也可以回灌地下水或作为河道内用水等生态环境用水,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农业与生态用水不足的压力。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必须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
四、结语
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了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应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待。要认识到,水资源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对水资源的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使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