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天》的文化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本文通过对《释天》义类系统的深入分析,并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个系统的意义进行阐释,还原《尔雅·释天》中蕴含的宇宙观.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2013年末,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召开,习总书记提出周边外交工作要更加奋发有为,以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为基础,以打造与周边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为手段,同时在合作中体现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确义利观理念,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则注重底线思维,开启了十八大后周边外交的新布局。  关键词:中国 周边外交 新布局  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大国是关键,周边
内容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德育渗透是教学标准中的重点,越早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影响越大,而数学是小学的主要课程,因此,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十分重要。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有强烈开创性精神与进取心的健康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发掘课程中潜藏的德育因素,让数学这门学科发挥更好的德育功能,是所有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仔细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数学老师应当具有极强的德育渗透意识,深挖教材,建立一套完
内容摘要:作为满铁的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从创刊伊始就为日本的殖民政策摇旗呐喊。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至满洲国建国时期,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步伐,罔顾事实,极尽诬陷造谣之能事,宣扬“王道自治”与建立独立国家的论调,以社论的方式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和文化侵略。  关键词:《满洲日日新闻》 社论 日本 文化殖民  《满洲日日新闻》是满铁机关报。1907年11月23日创刊,旨在宣传满铁的事业,社址在大
内容摘要: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并促进写作兴趣形成,积极开展英语自主性学习写作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策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引导者 学生中心 自主性学习 写作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使大部分学生写作相当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写作的热情,同时使广大教师任务繁重。新的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
请看下面的小对话:  —I’m sorry.I shouldn’t have shouted at you the other day.  —Forget it.I was a bit out of control myself.  【解析】“对不起,前几天我不应该朝你大喊大叫的。”“不要放在心上。我自己有点情绪失控。”shouldn’t have done sth.表达的是“本不应该做某事,但已
内容摘要:戏剧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国内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戏剧被翻译成汉译本。但是相较于普通文本而言,国外戏剧译本的可读性比较差,无法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对于戏剧译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杨宪益的《卖花女》译本为例,就其具体的翻译特征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我国戏剧翻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卖花女》 译本研究 翻译特征  
内容摘要:《44号孩子》是英国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的处女作。2010年6月在中国出版。本文从故事情节的特点,故事结构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44号孩子》在情节抒写上,结构商团上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情节特色 结构特色 《44号孩子》  《44号孩子》是英国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的处女作。2010年6月在中国出版。感受了《巴别塔之犬》中深情又痛心地追索,体会过《死亡回声》里相隔20多年绝望又凄迷地
与绘画艺术和雕塑技艺相比,摄影术的出现的确是要晚得多,但伴随着19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瞬间的一种记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摄影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必不可少。而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使得商品的种类与数量与日俱增并且空前繁荣,广告摄影作为现代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品的宣传与营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多数作者往往都是站在广告摄影师的角度对艺术表现进行论述研究,或许只考虑到了如何把图片
初来威海,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  我们的方言属于济南方言,比如,俩大娘在街门口遇到了,互相打招呼:“饭做好了吗?”另一个就答:“做好了。”或是“还没做好”。这是普通话,用我们老家的话就是“饭做(读音是zòu)中了吗(读音是man)?”这个就回答了:“中了”。这个有点接近河南的方言了。不过我小时候,很不明白做饭和“钟”有什么关系,直到上了大学,念了中文系,学了语言课,才知道此“中”不是彼“钟”。 
深秋时节,朋友相约去登山.登至半山时遇到一棵很苍老的树,枝条扭曲嶙峋,在寒风中瑟瑟,零星的枯叶已是黑灰,不见半点生命。树干上伤痕累累,被利器砍过的痕迹重重叠叠,不知是哪年的创伤,伤口早已和树干一个颜色。我说:可惜,这棵树这么粗,多年的老树了,却死了。  朋友笑了,说:“它没死。明年还会发芽。这是柿子树,每年春天都要在它的树干上砍几刀,它才能长的活,结好多的果。你看,这些都是特意用斧子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