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生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好好体悟。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改变教学观,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二、寻找师生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渗透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三、创设情景、体验情感
对教材挖掘得再深,同时也须运用恰当的教法,否则备课时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因此在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和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孩子们动之以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离开了鲜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教师可设置与文本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不仅放映一些日本侵华、英国占领香港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真是丰富多彩,有的人说,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让祖国富强起来,才不会有小弗郎士的亡国遭遇;有的人说,学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对祖国母语的那份深深的爱,并明白了平时不认真书写,不努力读书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通过设置情景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运用此法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情境创设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目的;二是情境必须生动具体,极富感染力,以形象为主体,音、形、境相互配合。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总之,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语文之湖才会逐渐丰盈起来,从而使语文苑地百草滋长,树木丛生,我们才无悔做一名教育圣土上纯真心灵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
一、改变教学观,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二、寻找师生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渗透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三、创设情景、体验情感
对教材挖掘得再深,同时也须运用恰当的教法,否则备课时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因此在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和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孩子们动之以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离开了鲜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教师可设置与文本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不仅放映一些日本侵华、英国占领香港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真是丰富多彩,有的人说,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让祖国富强起来,才不会有小弗郎士的亡国遭遇;有的人说,学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对祖国母语的那份深深的爱,并明白了平时不认真书写,不努力读书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通过设置情景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运用此法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情境创设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目的;二是情境必须生动具体,极富感染力,以形象为主体,音、形、境相互配合。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总之,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语文之湖才会逐渐丰盈起来,从而使语文苑地百草滋长,树木丛生,我们才无悔做一名教育圣土上纯真心灵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