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机理研究

来源 :图书与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流管理中的知识流状态,包括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和知识属性,构建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研究四个状态与动态能力位势、流程、路径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阐述知识存量与位势、知识流量与流程、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的演化及知识属性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关系,揭示知识流管理形成组织动态能力的转化机理。
  关键词:知识流管理 动态能力 关系机理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33-05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Mechanism betwee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Wang jiangang Wu jie Zhang qing Yin jie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four state of knowledge flow such as knowledge stocks, flows, direction and attribute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Then this paper constructs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mechanism between four state and position, process, path and knowledge bas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tocks and position, knowledge flows and process, knowledge dir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knowledge attribute and knowledge bas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form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Key words: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dynamic capabilities; relationship mechanism
  CLC number: G20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33-05
  
   知识已经成为组织获取并保持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是动态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建立的重要的构成要素,McKelvie和Davidsson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资源流量,而不是静态的资源存量,获取企业家、员工的人力资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等是动态能力的资源基础,[1]其变化会导致动态能力资源基础的变化,进而影响动态能力。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产的创造、转移、保持和利用进行管理的标准化方法。知识流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微观表现,从过程来说知识流管理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流管理过程与动态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组织内部有效和高效的知识流动对建立和保持动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动态能力的形成来源于组织知识的获得、传递、共享、发挥、更新的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3]知识产生、整合、重构等是形成动态能力的流程。[4]Verona和Ravasi认为动态能力由知识创新和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构组成。[5]Cepeda和Vera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描述了知识管理流程支持动态能力的开发和利用。[6]Brunil和Verona对市场知识的创新和释放来描述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并阐明了这些知识活动如何促进并支撑新产品开发及在开发流程中的变化。[7]Marsh和Stock认为知识获取、共享、说明、保持、应用等的循环实现跨期整合,把企业的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不断转换为新的动态能力。[8]
   以上研究多是从各知识活动的动态过程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和知识属性等知识流状态的变化来研究动态能力。本文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知识活动与动态能力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和知识属性四个方面作用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
  1 知识流管理中知识流的状态
   知识流管理主要是通过知识流管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及知识属性的作用,以改善其管理的成效(知识流管理的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见图1)。
  1.1 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是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9]它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知识存量是组织所拥有并且可以被反复利用的知识资源,既包括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也包括组织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资产。知识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和以市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
  1.2 知识流量
   知识流量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进出企业的知识资源总量,是在一段时期内知识存量变化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在组织内部和跨越组织边界流动的,遵循一定的流动路径和边界。企业必须保证知识活动的前后衔接合理有序,加快知识流动速度,增加知识流量。应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形成并维持企业的知识库;通过对获取的知识的转化,把知识库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变成企业可用的知识;已经被转化为可用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内实现转移与共享,扩大应用知识的范围,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创新等活动提供知识的保障体系。组织把已转化的、可用的知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营销、R&D、顾客服务等活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1.3 知识流向
   知识流动的方向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内部化把显性知识内隐化为隐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通过社会化实现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通过外部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循环转化,团队中的个体成员把个人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转化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在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中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获取组织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知识,这是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循环来实现的。知识在组织与外部及组织间的流动,有助于组织从内部挖掘新知识和外部的组织获取新知识,从而增加知识存量。
  1.4 知识属性
   Prabhu等人认为深度是指公司所拥有的某领域内的知识的数量,反映该领域内知识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是企业对特殊的技术或应用领域的知识的熟悉程度。深度的知识说明企业的知识拥有较大价值,转化的企业能力作用也越大。知识宽度是指企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所拥有专业知识的范围或企业知识所覆盖的领域范围。代表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丰富程度,说明企业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宽度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影响对新知识的获取,并限定动态能力的作用域。[10]罗正清等则认为知识强度反映组织中的知识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11]组织应建立一个内部核心知识基础,成员以此可以了解外部知识,并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具体需要。
  2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关系机理分析
  2.1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
   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框架,[12]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由其资产位势塑造的管理和组织流程以及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确定了流程、位势和路径三个维度,不仅为通过企业的资源或能力的性质来理解潜在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通过潜在的企业计划、战略和流程来实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构提供了框架。
   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位势、流程、路径相对应,而知识属性则成为其基础,共同作用实现对资源与能力的重构,建立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知识、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的状况及转化描述知识存量与位势的互动。知识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流管理流程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结果输出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在知识流管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协调/整合、学习和转换,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方向引导知识的演化,知识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引起惯例的变异,生成新的动态能力。知识属性决定动态能力的层次,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互动模型见图2)。
  2.2 知识存量与动态能力位势
   Teece等认为企业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关系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边界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位势。从根本上说,动态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知识,更为关注为企业带来并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知识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可以说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组成狭义的动态能力位势。Ambrosini等人认为通过持续地改进、更新、修改并扩大企业的资源基础,并改变企业更新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动态能力。[13]
   知识基础观把企业看做是知识的集合,把广义上的知识存量组织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知识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把知识存量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在发挥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是知识流管理的重点。知识资产是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必须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价值创造的前提;知识资本是组织知识存量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等,这些知识资本是组织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知识资本凝聚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
   Zack则按知识是否支持企业的战略态势,把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高级知识和创新知识。[14]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促进力量,也是组织知识资本运作的主要元素。企业知识资源的量代表企业的知识存量,其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知识资本,把企业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资产,通过对知识资产的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支撑动态能力框架的基础,是实现动态能力价值的载体(见图3)。
  2.3 知识流量与动态能力流程
   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深植并隐含于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流程中的惯例,从静态的角度,体现为组织当前的知识存量;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为知识在流程中的循环流动,具体体现为知识流量。知识流量与知识流程紧密相连,知识流程确定企业可获取哪些知识、积累知识的程序、知识转化的策略以及如何应用知识等,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流程能增加知识流量,促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加知识存量水平,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资源位势。
   流程有三个作用,在企业内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学习与重构。组织流程从静态来说是协调和整合,Teece[15]、Eisenhardt和Martin、[16 ]Zott[17]等认为动态能力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能力等,以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知识的循环流动带来知识冗余,整合流程中的知识,剔除冗余知识,会改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的知识构成,优化知识的流量。组织流程从动态来讲是学习,知识在流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循环流动,成员则根据在流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工作任务的特征与需要从流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执行任务,并通过反复地执行任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又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流程逐渐把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把知识存储到惯例中,进而转化为组织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组织流程从转换的角度来讲是重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重构组织的资产结构对组织是必需的,由流程来保证知识的流量是知识重构的保障,由知识流为组织资产重构提供来源,为组织提供新的知识及其组合,重组能力结构,为动态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把知识按流程的特点和需求传递到组织需要的领域。知识的运动内隐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其运动或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流程。按活动可划分为知识的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获取是组织从其内外部获得知识,并把知识提供给组织使用;知识积累是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有效地存储到知识库中,并保持知识的更新状态;知识转化是把知识变得可用有用的过程;知识交流是知识在企业内外的转移与共享的过程;知识应用是把知识创造出价值的过程。各个知识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一个使知识顺畅流动的流程,使恰当的知识流量在恰当的时间经由恰当的知识活动和媒介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恰当的人,提高知识的流动性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增加知识的流量,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见图4)。
  2.4 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
   知识流动方向的控制是知识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流向决定组织开发并增强何种类型的动态能力,如组织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的知识交流,就是增强自身R&D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流向要受到组织的知识存量、流量和知识宽度、深度等知识属性及企业过去的知识流向的制约,产生路径依赖,影响动态能力的演化。动态能力的演化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方向。知识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等发生演化,并受到组织过去知识存量、流向、结构等的限制,产生路径依赖,作为动态能力基础的知识的演化路径和方向从根本上决定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流管理与学习机制共同促使知识演化,使新知识不断替换过时的老旧知识,促进原有惯例发生变异,使组织形成包含新知识的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活动方式和技能,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进而形成新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具体的组织惯例,而惯例是知识的集合,惯例变异的本质是惯例的知识结构特性的变化,是动态能力演化的触发器。Zott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经营惯例的变异、选择、保留过程中的常规流程。[18]可见动态能力是组织的知识和组织惯例在组织流程中经过变异、选择和保留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是组织的学习流程,Eisenhardt、Zollo和Winter等认为组织学习机制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19][20]这些学习机制包括重复的实践、错误/失败、经验累积的节奏/速度、知识说明、知识编码,也是知识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重复的实践帮助组织成员把知识资源更充分地运用到组织的活动实践中,在对知识的重复使用中激发创新的思想,更好地理解组织活动和流程,进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惯例。经验累积是开发经营性惯例的主要学习流程。知识的说明和编码有助于惯例的复制和扩散。动态能力是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经营常规和惯例的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21]通过学习的机制和模式,组织整合、重构、释放资源以获取新的资源构成,促进组织惯例的变异(见图5)。
  2.5 知识属性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
  (1)知识深度。深度的知识存量为企业重构、重新整合/组合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深化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企业很容易被拒于该领域的知识创造和吸收的大门之外,[22]阻碍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组织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的不同会导致动态能力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的组织能够高效地获取、消化、转换、开发新知识,并可敏锐的感知该领域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知识深度的差异为组织评价、吸收、整合内外部知识带来困难,但具有一定深度的内部知识可以选取合适的潜在的外部知识,更好的发挥整合效应,实现资源的协同。挖掘知识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深化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进而带来能力的形态和结构的演变,促进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的组织能力的形成。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越宽的组织拥有不同领域的多种类型知识,可以帮助其整合来自外部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组合。组织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会因为缺乏适应不同但相关领域知识发展的能力而产生核心刚性,降低了组织产生能力刚性的可能性,为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上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环境的动态性要求组织必须具备以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础的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和感知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机遇等的能力以及及时捕获机会的能力,以使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行。宽度也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有助于拓宽组织能力的作用域,影响组织能力作用的范围和知识价值的实现。
  (3)知识强度。组织间知识势差促使知识由高势差区域向低势差区域流动,在知识分布集中的领域、部门或企业,其获取其他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的能力就强,易形成知识集群,对知识的利用效果会更好,有利于更好的吸收知识和实现创新。知识分布集中有利于对该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对吸收的外部知识资源的系统化、组合化,以促进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形成新的资源组合,更新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组织知识关联度是知识强度的表现形式,知识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其在为组织创造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以及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等方面更大地发挥知识的作用(见图6)。
  3 结语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表明知识流管理的四个知识流状态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是互动的关系,知识存量是动态能力位势的基础,知识流量为动态能力流程提供知识输入,知识流向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属性的变化改变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决定动态能力的结构和本质,从而明确知识流管理作用于企业动态能力三个结构维度及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本质上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通过知识流管理活动来实现,是动态能力的来源机制。进一步的是研究如何将组织学习与知识流管理整合来提升组织的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McKelvie.A,Davidsson.P.From Resource Base to Dynamic Capabilities: an Investigation of New Firm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63-80.
  [2]Sher.P.J.,Lee.V.C.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facilitator for enhanc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933-945.
  [3]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10):68-70.
  [4]Prieto,I.M,Revilla,E,Rodríguez-Prado,B,.Managing the knowledge paradox in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13(3):157-170.
  [5]Verona,G.Ravasi,D.Unbundl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tinuous product innov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3):577-606.
  [6]Cepeda,G,Vera D.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5):426-437.
  [7]Bruni,D.S,Verona,G.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 in Science-Based Firm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
  nt,2009,20(1):101-117.
  [8]Marsh.S.J,Stock,G.N.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temporal Integration[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0(2):136-148.
  [9]李顺才等.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4):42-45.
  [10]Prabhu,J.C,Chandy,R.K.,Ellis,M.E.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poison pill,placebo,or tonic?[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1):114-130.
  [11][22]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42-146.
  [12][15]Teece,D.J.,Pisano,G.,and 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3]Ambrosini,V.,Bowman,C.,Collier,N.Dynamic capabilities: An exploration of how firms renew their resource bas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9-24.
  [14]Zack,M.H.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1(3):125-145.
  [16][19]Eisenhardt,K,Martin,J,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17][18]Zott,C.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97-125.
  [20][21]Zollo,M.,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作者简介:王建刚(1984-),男,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洁(1968-),女,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青(1987-),女,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尹洁(1984-),女,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摘 要:特殊图书馆的精神与图书馆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精神,后者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是对前者的抽象。而图书馆基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中必然表现为特殊图书馆的精神。文章提出藏书、征书、组织知识、甘当书童、平等服务等方面的图书馆基本精神并加以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基本精神 图书馆特殊精神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这个主题,探索企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调动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尚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方
师 刚 肖琬蓉 张 龙 曾硕勋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围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发展,借鉴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经验,探索欠发达地区科技文献共享模式,通过对现行体制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障碍的分析与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资源各自持有、各自建设、同一界面、共同服务”的甘肃模式,构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机制。  关键词:甘肃 科技文献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
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发生财务危机,会造成公司本身各种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最终影响到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如果较多的公司因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而破产,必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加上中国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声誉,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