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今城市交通拥堵成因、特点分析,从中心城区交通、城郊交通两个角度来分析交通发展方向。对中心城区交通通过交通引导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两种手段,使路网最大服务量趋近于路网容量;对城郊交通中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采取诱导轨道交通出行的措施,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影响,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外围区域p+r停车场面积的方法。
关键词:路网最大服务量;土地利用;城郊交通;p+r停车场面积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causes,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ze traffic development from two angles: center city traffic, urban traffic. In the center of city traffic through the traffic guidan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of two kinds of means, make the network maximum service volume approaches the capacity of road network;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obile traffic, take induced by rail transi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city traffic, proposed a rational city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p+r parking area.
Key words: network maximum service volume; land use; urban traffic; p+r parking area
中图分类号: F719
1交通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迅速普及,全球范围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同样,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主干道机动车车速下降,出现常发性交通拥堵,大中城市交通现象更为严重。城市向郊区发展,城市范围扩大,出行范围和出行距离增加,加剧这一拥堵现象。
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加,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大量的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单位交通能耗节节攀升,污染、噪声进一步加大,随之对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外,交通拥堵使交通事故增加,交通事故的增加加剧交通阻塞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交通问题突出,城市发展重视交通问题,各城市经过多轮交通改善之后,仅对现状道路、交通条件进行优化,很难大幅度提升现状路网的通行能力,从其它角度思考解决交通之道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现阶段,我国开展大规模城市轨道建设,在满足主城区交通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和就业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减轻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安全环保、节约土地和能源等优势,轨道交通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化中出现的交通拥堵、土地稀缺、能源紧张等问题,引导城市交通进入新局面。
2.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1.机动车快速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增长
现状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路网相对完善,新增道路空间较低,道路建设速度缓慢,而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增长迅速,部分城市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道路修建和扩容速度无法与车辆增长速度相匹配,车与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城市功能整体失衡,中心城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
我国现状城市基本上是高度聚集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重要交通、商业设施,大量企事业单位、优质的公共资源汇集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区,甚至产业也集中在城区,造成交通、能源、环境等多方面交通压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中心区土地过度开发,交通出行需求量持续增加,人流、物流密度过度膨胀,有限的道路资源无法承受持续的交通增长需求。
3.城市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城市向郊区发展许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增加居民的出行范围和出行距离,增加路网上的交通强度;城市机动车主干道布局与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性质布局在中心区叠加在一起,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行商业最发达的地区,穿行交通流与中心区自身强大的向心交通混在一起,恶化交通环境;对中心区形成屏障作用或交通瓶颈作用,造成异城出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出城和进城上,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1]
4.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路网结构不合理
现状大中城市中心区主干路建设基本完善,次干路、支路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需要拆迁建筑而修建的低等级道路,由于经济问题搁置建设,缺乏低等级道路分担交通压力,主干路除了承担长距离交通运输,还要承担近距离的交通运输,交通压力明显,产生交通拥堵。
5.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差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中心区聚集大量人口,公共交通发展缓慢,上下班高峰期间,公交乘客拥挤,服务水平低,不利于私家车向公交的出行方式转变。
6.停车设施不足,占道停车现象严重
公共停车场、老旧建筑配建停车场严重不足,大量私家车无合法的停车空间,城市支路、区间道路成为主要的停车场所,违章停车、道路被挤占现象严重,导致交通拥堵、行车混乱。
7.交通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落后
以静态信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较快,以动态信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优化交通运行状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城市交通发展特点分析
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用地空間重组现象。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城市用地性质及使用规模、强度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对于城市来说,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各地块以及城市外围地区都以最便捷的方式与城市中心保持联系。城市化发展使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城郊交通现象越来越明显。[2]
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与城郊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中心区内部交通集中在城市内部,而城郊交通要穿越城市中心区到达外部,城郊交通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影响范围均大于内部交通;
(2)从出行分布上看,城郊交通指向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出行高峰期间,容易产生潮汐现象,早高峰向心于中心区,晚高峰城郊交通分散现象明显。
(3)从出行交通方式上看,城市内部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轨道;城郊交通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小汽车及轨道。随出行距离的增加,公共汽车提供的行程时间较长,行程时间稳定性较低,使用者人数越来越低。不同交通方式的使用范围如下图[3]。
图1不同交通方式的适用范围
4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4.1中心区内部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路网能够满足城市交通出行需求量,道路网不会出现交通拥堵,交通便通畅。即交通需求小于路网承担最大出行量是交通顺畅的必要条件。目前,各类文献中对路网容量的定义不统一(路网的最大服务量和最大流量)[4]。
本文定义路网最大流量:在现有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交通个体遵循系统最优的路径选择原则,路网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标准车辆数。
路网最大服务量:在合理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交通个体遵循系统最优的路径选择原则,路网单位时间内为土地交通需求服务的最大标准车辆数。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发展指导思想为提高路网最大服务量,主要措施包括优化道路和交通条件,引导交通个体出行遵循系统最优的原则和优化调整城市土地利用。
(1)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路网相对完善,路网最大流量基本确定,不可能做大规模的调整来服务现状土地交通需求,只可以做局部的调整、交通组织改善来更好的满足交通需求,路网最大流量和最大服务量均发生变化。
(2)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相对固定,机动车出行者,特别是以上下班为目的的交通出行者,对晚高峰路况比较熟悉,选择用户最优的交通路径出行,一段时间后,相同OD间的路径选择相对固定,城市交通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的交通分配状态与路网结构匹配得好(即路网上的交通供需平衡),那么路网的最大服务量就会大大接近路网最大流量;反之,由于某些道路的通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进而大大降低了实际的路网容量。为此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引导交通出行者按系统最优的交通分配出行,匹配交通需求与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最大服务量
(3)路网最大服务量与其交通需求服务对象直接相关,交通需求集散点与路网结构匹配程度越高,路网最大服务量越接近路网最大流量;反之,最大服务量背离最大流量,导致道路最大服务量无法充分发挥。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5]。城市发展应该以路网规划格局出发,对新建、改建项目选址、容量等指标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供需平衡,才是现代城市化交通的根本思路。
4.2城郊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中心城区交通、城郊交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应限制城郊交通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采取诱导轨道交通出行的措施,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影响。
轨道交通步行服务范围约为500-800m,自行车服务半径约1-2km,对整个郊区来说,服务面积非常小。针对这一特点,提出城郊交通发展方向为:通过扩大轨道服务面积,提高轨道使用率,避免郊区车辆进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应推广p+r出行模式,对超出中心城区路网最大服务量的进出城区交通需求应诱导采用小汽车和轨道的p+r出行模式,将车辆停在轨道站点周边停车场,乘轨道进出中心城区。
该交通发展方向需要建立在进出中心城区轨道、足够p+r停车场的基础上,目前,这类停车场面积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借鉴交通影响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确定p+r停车场的方法。方法概述如下:评价目标年,将进出中心城区主要通道服务的外部区域、整個中心城区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分析规划路网交通负荷情况,寻找超负荷运行路段交通量产生源(城郊交通),引导这类车辆采取p+r出行,进而确定轨道p+r停车场面积。
方法技术路线如下:
图技术路线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今城市交通拥堵成因、特点分析,从中心城区交通、城郊交通两个角度来分析交通发展方向,避免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本文成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本文对路网容量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路网容量概念,并确定了影响路网容量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引导车辆出行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心城区交通车流分布。
(2)通过城郊交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应限制城郊交通中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采取诱导轨道交通出行的措施,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影响,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外围区域p+r停车场面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曲大义,王炜,王殿海,杨希锐.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J].城市规划,2001.04
[2]杜强.城市向郊区发展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影响分析[D].2005.05
[3]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5
[4]陆春妹,任福田,荣建.路网容量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2.06
[5]刘国强.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研究[D],2003.06
单位名称: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中心邮政编码:361012
作者简介:张斌、男、助理工程师、1986-03-16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计
关键词:路网最大服务量;土地利用;城郊交通;p+r停车场面积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causes,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ze traffic development from two angles: center city traffic, urban traffic. In the center of city traffic through the traffic guidan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of two kinds of means, make the network maximum service volume approaches the capacity of road network;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obile traffic, take induced by rail transi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city traffic, proposed a rational city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p+r parking area.
Key words: network maximum service volume; land use; urban traffic; p+r parking area
中图分类号: F719
1交通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迅速普及,全球范围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同样,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主干道机动车车速下降,出现常发性交通拥堵,大中城市交通现象更为严重。城市向郊区发展,城市范围扩大,出行范围和出行距离增加,加剧这一拥堵现象。
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加,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大量的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单位交通能耗节节攀升,污染、噪声进一步加大,随之对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外,交通拥堵使交通事故增加,交通事故的增加加剧交通阻塞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交通问题突出,城市发展重视交通问题,各城市经过多轮交通改善之后,仅对现状道路、交通条件进行优化,很难大幅度提升现状路网的通行能力,从其它角度思考解决交通之道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现阶段,我国开展大规模城市轨道建设,在满足主城区交通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和就业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减轻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安全环保、节约土地和能源等优势,轨道交通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化中出现的交通拥堵、土地稀缺、能源紧张等问题,引导城市交通进入新局面。
2.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1.机动车快速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增长
现状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路网相对完善,新增道路空间较低,道路建设速度缓慢,而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增长迅速,部分城市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道路修建和扩容速度无法与车辆增长速度相匹配,车与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城市功能整体失衡,中心城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
我国现状城市基本上是高度聚集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重要交通、商业设施,大量企事业单位、优质的公共资源汇集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区,甚至产业也集中在城区,造成交通、能源、环境等多方面交通压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中心区土地过度开发,交通出行需求量持续增加,人流、物流密度过度膨胀,有限的道路资源无法承受持续的交通增长需求。
3.城市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城市向郊区发展许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增加居民的出行范围和出行距离,增加路网上的交通强度;城市机动车主干道布局与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性质布局在中心区叠加在一起,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行商业最发达的地区,穿行交通流与中心区自身强大的向心交通混在一起,恶化交通环境;对中心区形成屏障作用或交通瓶颈作用,造成异城出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出城和进城上,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1]
4.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路网结构不合理
现状大中城市中心区主干路建设基本完善,次干路、支路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需要拆迁建筑而修建的低等级道路,由于经济问题搁置建设,缺乏低等级道路分担交通压力,主干路除了承担长距离交通运输,还要承担近距离的交通运输,交通压力明显,产生交通拥堵。
5.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差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中心区聚集大量人口,公共交通发展缓慢,上下班高峰期间,公交乘客拥挤,服务水平低,不利于私家车向公交的出行方式转变。
6.停车设施不足,占道停车现象严重
公共停车场、老旧建筑配建停车场严重不足,大量私家车无合法的停车空间,城市支路、区间道路成为主要的停车场所,违章停车、道路被挤占现象严重,导致交通拥堵、行车混乱。
7.交通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落后
以静态信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较快,以动态信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优化交通运行状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城市交通发展特点分析
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用地空間重组现象。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城市用地性质及使用规模、强度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对于城市来说,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各地块以及城市外围地区都以最便捷的方式与城市中心保持联系。城市化发展使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城郊交通现象越来越明显。[2]
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与城郊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中心区内部交通集中在城市内部,而城郊交通要穿越城市中心区到达外部,城郊交通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影响范围均大于内部交通;
(2)从出行分布上看,城郊交通指向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出行高峰期间,容易产生潮汐现象,早高峰向心于中心区,晚高峰城郊交通分散现象明显。
(3)从出行交通方式上看,城市内部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轨道;城郊交通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小汽车及轨道。随出行距离的增加,公共汽车提供的行程时间较长,行程时间稳定性较低,使用者人数越来越低。不同交通方式的使用范围如下图[3]。
图1不同交通方式的适用范围
4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4.1中心区内部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路网能够满足城市交通出行需求量,道路网不会出现交通拥堵,交通便通畅。即交通需求小于路网承担最大出行量是交通顺畅的必要条件。目前,各类文献中对路网容量的定义不统一(路网的最大服务量和最大流量)[4]。
本文定义路网最大流量:在现有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交通个体遵循系统最优的路径选择原则,路网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标准车辆数。
路网最大服务量:在合理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交通个体遵循系统最优的路径选择原则,路网单位时间内为土地交通需求服务的最大标准车辆数。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心区内部交通发展指导思想为提高路网最大服务量,主要措施包括优化道路和交通条件,引导交通个体出行遵循系统最优的原则和优化调整城市土地利用。
(1)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路网相对完善,路网最大流量基本确定,不可能做大规模的调整来服务现状土地交通需求,只可以做局部的调整、交通组织改善来更好的满足交通需求,路网最大流量和最大服务量均发生变化。
(2)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相对固定,机动车出行者,特别是以上下班为目的的交通出行者,对晚高峰路况比较熟悉,选择用户最优的交通路径出行,一段时间后,相同OD间的路径选择相对固定,城市交通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的交通分配状态与路网结构匹配得好(即路网上的交通供需平衡),那么路网的最大服务量就会大大接近路网最大流量;反之,由于某些道路的通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进而大大降低了实际的路网容量。为此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引导交通出行者按系统最优的交通分配出行,匹配交通需求与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最大服务量
(3)路网最大服务量与其交通需求服务对象直接相关,交通需求集散点与路网结构匹配程度越高,路网最大服务量越接近路网最大流量;反之,最大服务量背离最大流量,导致道路最大服务量无法充分发挥。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5]。城市发展应该以路网规划格局出发,对新建、改建项目选址、容量等指标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供需平衡,才是现代城市化交通的根本思路。
4.2城郊交通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中心城区交通、城郊交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应限制城郊交通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采取诱导轨道交通出行的措施,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影响。
轨道交通步行服务范围约为500-800m,自行车服务半径约1-2km,对整个郊区来说,服务面积非常小。针对这一特点,提出城郊交通发展方向为:通过扩大轨道服务面积,提高轨道使用率,避免郊区车辆进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应推广p+r出行模式,对超出中心城区路网最大服务量的进出城区交通需求应诱导采用小汽车和轨道的p+r出行模式,将车辆停在轨道站点周边停车场,乘轨道进出中心城区。
该交通发展方向需要建立在进出中心城区轨道、足够p+r停车场的基础上,目前,这类停车场面积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借鉴交通影响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确定p+r停车场的方法。方法概述如下:评价目标年,将进出中心城区主要通道服务的外部区域、整個中心城区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分析规划路网交通负荷情况,寻找超负荷运行路段交通量产生源(城郊交通),引导这类车辆采取p+r出行,进而确定轨道p+r停车场面积。
方法技术路线如下:
图技术路线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今城市交通拥堵成因、特点分析,从中心城区交通、城郊交通两个角度来分析交通发展方向,避免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本文成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本文对路网容量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路网容量概念,并确定了影响路网容量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引导车辆出行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心城区交通车流分布。
(2)通过城郊交通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应限制城郊交通中小汽车交通的发展,采取诱导轨道交通出行的措施,减少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影响,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外围区域p+r停车场面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曲大义,王炜,王殿海,杨希锐.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J].城市规划,2001.04
[2]杜强.城市向郊区发展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影响分析[D].2005.05
[3]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5
[4]陆春妹,任福田,荣建.路网容量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2.06
[5]刘国强.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研究[D],2003.06
单位名称: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中心邮政编码:361012
作者简介:张斌、男、助理工程师、1986-03-16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