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占平均数以上,在提出问题以后都迫切地请学生回答,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当然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的不多,有时学生的回答太离谱,教师自己就会代替学生来回答,这样课堂提问就流于形式,这就与“问”的应然效果是相悖的。因此,教师应适时适当延长提问时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出更富有思考的回答,教师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字】:自由;提问时间;延长
一、疑惑之初,乌云密布
踏上工作岗位仅仅两年的我,就经常听到同行的老师发牢骚:“简单得像计算‘1+1=2’的问题,教了多少遍还没学会;提问:“你看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竟然没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气得我当时真能口吐白沫”。也许老师的抱怨夸张了点,但留下了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很多问题,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真变得笨了,一点思考的意识也没有了?
二、分析疑虑,拨开层云
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我总结基本分为以下两点。
(一)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高了,而学校之间的竞争,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学校往往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来作为对一名教师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承受的压力很大,对孩子的分数较为重视,在课堂上,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让学生都能学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适应学校的高强度、严要求的学习方式。
(二)主观原因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可以从自身寻找到原因,因此我在工作中不断寻找原因。
我做过这样一个小记录,近两年我听的27节课中,教师一共提出了352个问题,其中28%的问题,教师仅仅留了约1秒的时间给学生思考;41%的问题,教师留了1至3秒;只有6%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超过30秒的思考时间。留有1秒左右的回答时间,教师得到的是学生不自信、结巴的回答,内容简单,离理想答案还相差甚远;留有1至3秒的回答时间,教师得到的是学生稍微清晰的回答内容,并且有了部分自己的思考;留了较长的思考时间,教师得到学生的答案长度明显增加,回答的数量也有所提高,错误量有所减少,最主要的是学生明显自信起来,变得很主动,有的自发地提出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们的课堂提问不苛求得到怎样的重大发明,但我想我们也不甘心做一名“愚者”,让我们的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提问之后变成了,不会思考,等待机械灌输的学习工具。
三、解决困扰,初见晴日
针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自己的各种原因在提问时不留给思考时间,致使让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学生的各种优势不能发挥,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我在下面的教学中做出的适当改进。
(一)教学之初的失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教学是十几减9时,由于我课前做了充分的的备课,意识到“算减相加”是本单元教学中最为优化的计算方法。提问了一位成绩较为理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当看到那位学生满脸疑惑的样子时,我就直接把“算减相加”写在了黑板上,直接进行了生搬硬套的方法传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请了几位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做下面的试一试,但是在紧接着的练习训练中,学生的错误率极高,教学效果一点也没显现,学生在我本以为简洁、优化的方法前显得很无助,不知如何去运用。
这样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己在教学时也没有了动力,不断地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在不留有任何思考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学习效果低下。
(二)教学之中的改进
“在提问和回答之间,教师通常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上思考一番之后,认识到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教学十几减8的过程中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学生在有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解决办法时,显得如此的高兴,个个争相发言,想法真是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地减,有的说先从十个中减出去8个,再加上剩下的,有的先减去一部分再减去一部分,而运用算减相加的同学只有一少部分,但是学生都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顺利的解决问题。
(三)教学之余的总结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没有自己能接受的方法,谈不上正确解题,学生之间没有了方法的交流,更谈不上方法的优化。究其原因,是我没有想过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更谈不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了!
四、如释重负,万里晴空
就像著名数学家玛丽布蒂若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提问时间的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的情况下,学生将产生更富有思考的回答,更多的课堂讨论,以及对情境问题更具有批判性的分析。此外,学生无法给出答案的次数减少;学生的回答更加自信;学生可以给出更完整的回答;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给出更多不同的答案;学生有质疑的表现,或者能改进其他学生的答案;通过延长等待时间,能增加了学生的思考量,甚至学生的纪律问题也有所改善。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的欣赏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距离,才能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在这特定的距离中重要的一条是时间距离!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营造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才能提高提问的实效,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提问,让同学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我记住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最少3秒钟,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以微笑相待,随着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思维的活跃,学习效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同学们也会觉得学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筠.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M].考试周刊.2007(3)
[2]葛火同.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组织与问题的构[M].《现代教学》.2006(11)
[3]潘建新.把握课堂提问的距离美[J].2008(5)
[4]许向宏.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时间[M].教师成果.2006(11)
[5]葛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组织与问题的构建.校本研修网.2007(1)
[6]范振芳.课堂提问的几点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5)
【关键字】:自由;提问时间;延长
一、疑惑之初,乌云密布
踏上工作岗位仅仅两年的我,就经常听到同行的老师发牢骚:“简单得像计算‘1+1=2’的问题,教了多少遍还没学会;提问:“你看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竟然没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气得我当时真能口吐白沫”。也许老师的抱怨夸张了点,但留下了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很多问题,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真变得笨了,一点思考的意识也没有了?
二、分析疑虑,拨开层云
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我总结基本分为以下两点。
(一)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高了,而学校之间的竞争,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学校往往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来作为对一名教师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承受的压力很大,对孩子的分数较为重视,在课堂上,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让学生都能学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适应学校的高强度、严要求的学习方式。
(二)主观原因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可以从自身寻找到原因,因此我在工作中不断寻找原因。
我做过这样一个小记录,近两年我听的27节课中,教师一共提出了352个问题,其中28%的问题,教师仅仅留了约1秒的时间给学生思考;41%的问题,教师留了1至3秒;只有6%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超过30秒的思考时间。留有1秒左右的回答时间,教师得到的是学生不自信、结巴的回答,内容简单,离理想答案还相差甚远;留有1至3秒的回答时间,教师得到的是学生稍微清晰的回答内容,并且有了部分自己的思考;留了较长的思考时间,教师得到学生的答案长度明显增加,回答的数量也有所提高,错误量有所减少,最主要的是学生明显自信起来,变得很主动,有的自发地提出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们的课堂提问不苛求得到怎样的重大发明,但我想我们也不甘心做一名“愚者”,让我们的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提问之后变成了,不会思考,等待机械灌输的学习工具。
三、解决困扰,初见晴日
针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自己的各种原因在提问时不留给思考时间,致使让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学生的各种优势不能发挥,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我在下面的教学中做出的适当改进。
(一)教学之初的失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教学是十几减9时,由于我课前做了充分的的备课,意识到“算减相加”是本单元教学中最为优化的计算方法。提问了一位成绩较为理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当看到那位学生满脸疑惑的样子时,我就直接把“算减相加”写在了黑板上,直接进行了生搬硬套的方法传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请了几位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做下面的试一试,但是在紧接着的练习训练中,学生的错误率极高,教学效果一点也没显现,学生在我本以为简洁、优化的方法前显得很无助,不知如何去运用。
这样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己在教学时也没有了动力,不断地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在不留有任何思考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学习效果低下。
(二)教学之中的改进
“在提问和回答之间,教师通常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上思考一番之后,认识到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教学十几减8的过程中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学生在有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解决办法时,显得如此的高兴,个个争相发言,想法真是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地减,有的说先从十个中减出去8个,再加上剩下的,有的先减去一部分再减去一部分,而运用算减相加的同学只有一少部分,但是学生都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顺利的解决问题。
(三)教学之余的总结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没有自己能接受的方法,谈不上正确解题,学生之间没有了方法的交流,更谈不上方法的优化。究其原因,是我没有想过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更谈不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了!
四、如释重负,万里晴空
就像著名数学家玛丽布蒂若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提问时间的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的情况下,学生将产生更富有思考的回答,更多的课堂讨论,以及对情境问题更具有批判性的分析。此外,学生无法给出答案的次数减少;学生的回答更加自信;学生可以给出更完整的回答;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给出更多不同的答案;学生有质疑的表现,或者能改进其他学生的答案;通过延长等待时间,能增加了学生的思考量,甚至学生的纪律问题也有所改善。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的欣赏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距离,才能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在这特定的距离中重要的一条是时间距离!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营造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才能提高提问的实效,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提问,让同学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我记住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最少3秒钟,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以微笑相待,随着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思维的活跃,学习效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同学们也会觉得学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筠.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M].考试周刊.2007(3)
[2]葛火同.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组织与问题的构[M].《现代教学》.2006(11)
[3]潘建新.把握课堂提问的距离美[J].2008(5)
[4]许向宏.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时间[M].教师成果.2006(11)
[5]葛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组织与问题的构建.校本研修网.2007(1)
[6]范振芳.课堂提问的几点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