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科是中职院校的基础学科,虽然不像中学那样课时量多、教学时间长,但学习基础薄弱,素质相对较低时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大问题。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相互促进的。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同步协调发展。教师修养的提高,教学因素的利用,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为中职语文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充实了条件,完善了保障。
关键词: 中职语文;德育教学;方式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315-02
道德在人类生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学科,虽然在课时安排和质量要求方面没有中学教育那样苛刻,但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素质相对较低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德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德育语文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本人在充分关注学生语文与德育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研究和探索。
一、高尚的师德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基础。
精神化的语文课培育个体的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单纯为了授课而授课;语文教师则成了熟练工,专注于如何对学生“切割打磨,去棱抹角”。另一反面,作为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德育发展方面有着他们自己的特点。有机的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将其高效融合,将会彰显出突出的现实意义。
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等途径,用德育丰富语文课的思想内涵。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探索思考,认为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高尚的师德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必须正人先正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的培养:第一,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竭力做到热爱教育,尽职尽责。第二,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将自尊自强,艰苦朴素贯穿于自身教育的始终,在坚持不懈地追求中形成自我道德的完善,切实做到“安贫守志,情志专一”。第三,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品质培养。加强“慎独”情操的修养。“慎独”在中职德育中的概念界定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将这种高度自觉性全面融合在自身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刻意提升这一修养,达到这一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真正传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第四,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儒雅”风范修养。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和道德熏陶。做到这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目的和效果也就达到了。
二、科学的方法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保证。
1.全力落实好因材施教方法的融合。在现今中职教学的大生态中,随着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多样化进而引发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变革,虽然教师的“口头讲授”依然不可或缺,但教师单纯的“讲”已经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心智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倾向。因材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方法方面的最好借鉴。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爱心”的释放,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自我”发展的充分性满足,进而激发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时,全新媒介的融入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出现就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物质保障。
2.切实做好情感教学方法的融合。中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总是与个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紧密相连,永远不会背离人思想感情的窠臼。它是将一个人人生体验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一堂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意义深远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修炼。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近几天发生在校园内的一起影响比较恶劣的“姓名嘲笑打架事件”,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语言表达和道德修养的关系。让“范冰冰”同学知道姓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符号,让其他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以及侮辱性嘲笑他人姓名的不良影响。学会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同学间相处时彼此尊重的重要性。这样,既实现了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也达到了对应性教育学生的目的。
3.适时提升作文教学方法的融合。作为中职学生思想情感最直接流露方式的作文,也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最佳环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发展,加强其视野扩充,以培养中职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不无道理。中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也可以引领其感受与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学的融合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其懂得要尊重知识,严谨求知。
三、高效的对策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后盾。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毕竟不等同于政治学科,不适合直接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故此,中职语文教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德育,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领悟到一些德育内容。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较能够为学生的接受,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德育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适时融合进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浸染、接受、吸纳以致内化。
1.依托关键词句,发挥美育功能。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教者在教学时,更应该重视字、词、句、段、篇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通过对教材能容的分析,将关键性教育内容和对应德育知识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关键语句的同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意蕴,这样,既实现了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也给予了学生情智发展方面的成长空间。实现了从语文走向德育,由德育衍射语文。
2.巧用教学语言,培育学生情智。语文的语言艺术是其魅力内涵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如《论语》教学时,教者可以将“吾日三省吾身”和德育中的“内省”有机关联,引导学生明确自省在提升自己学习素养和德育品质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文育和德育无缝对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无形的熏陶中迸发出无尽的学习兴趣。
3.借助人物形象,树立模范引领。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目前的之中语文教材中,融合了許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代表性人物。对此,教者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开掘这一有效资源,在教学时,通过适时的分析引导,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彻底站起来,用他们的光辉形象帮助学生进行灵魂塑造,利用课堂上的具体分析,教会学生学会应用和实践,让他们去感受、体味这些人物形象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倾向。
其实,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将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学因素的利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作为自己职业能力发展的永恒追求,才能为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奠定基础,开掘条件,提供保障。然后通过对对应融合策略的实施,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过硬技术能力和丰富理论知识的高技能职教人才。总之,寄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职教灵魂塑造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焦晓骏.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的学校德育[J].教学与管理,2011(6).
[3] 黄少怀.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 王鑫,王丽化.浅谈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失范”[J].职业,2016(3).
关键词: 中职语文;德育教学;方式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315-02
道德在人类生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学科,虽然在课时安排和质量要求方面没有中学教育那样苛刻,但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素质相对较低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德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德育语文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本人在充分关注学生语文与德育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研究和探索。
一、高尚的师德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基础。
精神化的语文课培育个体的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单纯为了授课而授课;语文教师则成了熟练工,专注于如何对学生“切割打磨,去棱抹角”。另一反面,作为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德育发展方面有着他们自己的特点。有机的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将其高效融合,将会彰显出突出的现实意义。
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等途径,用德育丰富语文课的思想内涵。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探索思考,认为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高尚的师德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必须正人先正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的培养:第一,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竭力做到热爱教育,尽职尽责。第二,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将自尊自强,艰苦朴素贯穿于自身教育的始终,在坚持不懈地追求中形成自我道德的完善,切实做到“安贫守志,情志专一”。第三,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品质培养。加强“慎独”情操的修养。“慎独”在中职德育中的概念界定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将这种高度自觉性全面融合在自身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刻意提升这一修养,达到这一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真正传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第四,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儒雅”风范修养。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和道德熏陶。做到这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目的和效果也就达到了。
二、科学的方法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保证。
1.全力落实好因材施教方法的融合。在现今中职教学的大生态中,随着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多样化进而引发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变革,虽然教师的“口头讲授”依然不可或缺,但教师单纯的“讲”已经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心智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倾向。因材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方法方面的最好借鉴。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爱心”的释放,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自我”发展的充分性满足,进而激发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时,全新媒介的融入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出现就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物质保障。
2.切实做好情感教学方法的融合。中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总是与个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紧密相连,永远不会背离人思想感情的窠臼。它是将一个人人生体验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一堂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意义深远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修炼。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近几天发生在校园内的一起影响比较恶劣的“姓名嘲笑打架事件”,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语言表达和道德修养的关系。让“范冰冰”同学知道姓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符号,让其他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以及侮辱性嘲笑他人姓名的不良影响。学会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同学间相处时彼此尊重的重要性。这样,既实现了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也达到了对应性教育学生的目的。
3.适时提升作文教学方法的融合。作为中职学生思想情感最直接流露方式的作文,也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最佳环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发展,加强其视野扩充,以培养中职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不无道理。中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也可以引领其感受与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学的融合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其懂得要尊重知识,严谨求知。
三、高效的对策是中职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后盾。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毕竟不等同于政治学科,不适合直接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故此,中职语文教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德育,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领悟到一些德育内容。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较能够为学生的接受,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德育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适时融合进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浸染、接受、吸纳以致内化。
1.依托关键词句,发挥美育功能。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教者在教学时,更应该重视字、词、句、段、篇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通过对教材能容的分析,将关键性教育内容和对应德育知识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关键语句的同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意蕴,这样,既实现了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也给予了学生情智发展方面的成长空间。实现了从语文走向德育,由德育衍射语文。
2.巧用教学语言,培育学生情智。语文的语言艺术是其魅力内涵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如《论语》教学时,教者可以将“吾日三省吾身”和德育中的“内省”有机关联,引导学生明确自省在提升自己学习素养和德育品质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文育和德育无缝对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无形的熏陶中迸发出无尽的学习兴趣。
3.借助人物形象,树立模范引领。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目前的之中语文教材中,融合了許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代表性人物。对此,教者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开掘这一有效资源,在教学时,通过适时的分析引导,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彻底站起来,用他们的光辉形象帮助学生进行灵魂塑造,利用课堂上的具体分析,教会学生学会应用和实践,让他们去感受、体味这些人物形象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倾向。
其实,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将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学因素的利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作为自己职业能力发展的永恒追求,才能为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奠定基础,开掘条件,提供保障。然后通过对对应融合策略的实施,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过硬技术能力和丰富理论知识的高技能职教人才。总之,寄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职教灵魂塑造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焦晓骏.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的学校德育[J].教学与管理,2011(6).
[3] 黄少怀.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 王鑫,王丽化.浅谈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失范”[J].职业,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