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的攻击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更容易被唤醒而无法自控和调节。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愤怒应对训练,教会他们在被激怒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攻击行为。
有类孩子因童年的不幸经历,养成了用打架保护自己的习惯。他们迷信拳头,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相信“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朋友、同学动手,打完架以后,又会很快向被打的人道歉,以减轻自己的内疚。但事隔不久,朋友一旦招惹了他,马上又会大打出手。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万万不要简单地做是非判断、道德归因,更不要以为他们一道歉就可以原谅,写个检查就会改过,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若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深刻认识到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是没有多少威力的,让他们承担打架的责任,让他们明白友好胜于争斗,文斗胜于武斗,并尝到和谐的甜头。
接手“刺麻苔”班后,我发现这个班会打架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脾气都特暴躁,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不是依靠忍让来维持,而是依靠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那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好几个座位都空着。询问后得知是312寝室的学生全部迟到了。一会儿,惠子和杏儿走进了教室,说:“老师,我们寝室出事了,您快去看看吧。”
经了解,因为一件衣服的误会,雯雯打了玲玲。做了一番调解后,我先嘱咐舞琴几个继续安抚玲玲,打消她要退学的念头;一面找雯雯以前的同学了解雯雯的情况。
原来,雯雯看似文静,其实在初中时就被誉为“小霸王”。来到这儿才三个星期,已经是她第三次打人了。第一次是在寝室,打的是外班的同学,她的老乡;第二次打的是我们班的瑞云,也是她的老乡,不过打完后她就向瑞云道了歉,在菁菁的调解下两个人不计前嫌。
今天,是她第三次打人。看起来她已经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她批评、让她做检查,只怕效果不好。
我把雯雯叫到办公室,若有思索地说:“雯雯,虽然你今天打了架,以前也爱打架。但我不认为你是一个坏脾气的、爱冲动的学生。”
雯雯打断我:“老师,我以前没有打过架。”
我笑着点头,表示不愿深究。转而和颜悦色地问她:“你今天早上怎么就想起来打人了呢?”
“我实在是太生气了,我脾气一向不好,忍不住就给了她一巴掌。”
“看来是克制不住的怒气在作怪。雯雯,你愿不愿意做一个性情温顺、很有教养的女孩子?”
雯雯点点头。是啊!谁不希望自己是窈窕淑女呢?
我真诚地说:“那么我们尽量理智、客观地探讨一下这件事,好吗?你当时是真的忍不住了,还是根本就没忍?”
“当然是忍不住。其实玲玲平时对我真的很不错。她哭诉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感动了,我挺后悔的。”
我点点头,表示理解:“如果当时引起你愤怒的是我,而不是玲玲,你会打我吗?”
“当然不会。”
“当然不会。”
雯雯默不作声。有玲玲的控诉和同学们的谴责做铺垫,她是真的后悔了,但我认为如果不继续追究,她未必就能改正。
所以,我继续自己的话题,没有丝毫责怪雯雯的意思:“这样看起来,你当时似乎并不冲动,反而还很理智。”
“我不知道!”雯雯茫然地回答,“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些。”
我点点头:“我相信你。雯雯,你在初中的事我都知道了,很好打听的,你何必否认呢?以后你再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不冲动,我能控制我自己’。”
“我脾气真是不好,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
我很认真地说:“易怒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个性,而是过去经历强化的结果。”怕她听不懂,我忙举例子:“比如对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如果他一哭,大人就满足他的愿望,他会认为哭是自己的法宝,只要不合心意就会拼命地哭。久而久之,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事实上,如果父母狠下心来,无论孩子如何哭,对他的无理要求都不去理会的话,孩子轻易也就不会哭了。你的发怒也一样。据我猜测:小时候,你可能受过小朋友的欺负,后来自己一发怒、打人,小朋友都怕你,不敢再欺负你了。你于是认识到了拳头的作用,就经常让拳头替你出气,是吗?”
雯雯忽然流下了眼泪:“我家里姐妹多,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常被姐妹欺负,爸妈只疼弟弟,又忙……”
我惊呆了,原来如此啊!一面将纸巾递给她,一面让自己的语气更柔和:“雯雯,我是真想帮你。我后面的猜测也许不对,希望不要伤害到你。”
见雯雯点了头,我说:“你上了学后,还是稍不如意就打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说你脾气坏,你自己也默认了这个‘标签’,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易怒的人。‘易怒是我的天性’,这是一个颇具迷惑力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你既可以不去改变自己,又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事实上,你天生不是这样的。”
“我天生不是这样吗?您怎么知道?”
我微微一笑:“是你告诉我的。你不是说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吗?那才是你的天性。但是,每次你打人,大家都说你易怒。你以前的老师不是没有管过,可能你和别人打得不分胜负,或者你稍占上风,老师自然是各打一百板;如果对方吃亏太多,老师就让你向对方道个歉。所以,道歉对你来说很容易,今天在我去你们寝室之前你就道过歉了。但那时你未必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你在道歉之前站到玲玲面前让她打你,潜意识里是想:玲玲打了你,你们就扯平了,以后老师问起来也可以说是对打。”
雯雯抬起泪眼:“我没有这样想。”
“我知道!这是你潜意识里想的。如果你真有意识地这样想,就太有心计了。因为你每次打架都只是向对方道个歉就算完事,而自己又以‘易怒’为借口,所以打架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过来,或者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改。” 我停顿一下,见她不做声,继续说:“可是玲玲和你以前打过的人不一样。她反应太激烈了,以前对你又确实不错,她的哭闹让你震惊,你没想到她被你打几巴掌、踹几脚,就会如此悲痛欲绝。”
雯雯点点头。我接着说:“雯雯,你已经长大了。通过这件事你也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欺负。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是没有什么威力的。”
“我知道!可是我改不了!”
“你能改好的!刚才我已经和你分析得很清楚了。你一直认为自己爱冲动,其实你打人的时候也有理智;别人都说你‘易怒’,其实那是他们强加给你的‘标签’。你会改好的,老师相信你!”我握着雯雯的手热切地说。
雯雯无助地看着我:“我已经向玲玲道歉了,她不理我。我该怎么办?”
“道不道歉是你的事,原谅不原谅是她的事。要不,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向她道一次歉?”
雯雯点点头。
其实,我知道玲玲还是不会马上原谅她。但班里同学迟早要知道这件事,我必须做一个“雯雯受到了批评”的舆论,免得让学生认为打了人也没什么。况且,玲玲的悲痛主要源自精神创伤,让雯雯给足她面子,也好平衡她的心理。
下午,我在别的班上课。放学后,雯雯找到我,说自己除了当众给玲玲道歉,还写了一封道歉信给玲玲,玲玲看都没看就团起来扔了。听说玲玲哭了一下午,我有些心疼。再去看玲玲,玲玲一说话又要哭:“老师,舞琴她们劝我原谅雯雯,可是我心里真的好难受啊!”
我哪里还敢说什么?少不了又是一番安慰。转过来问舞琴,雯雯是否真的给玲玲写了信。舞琴说:“我正在说雯雯呢!既然是真心道歉,就好好把信给玲玲送去。她可好!坐在自己座位上,一转身把信扔给了玲玲,玲玲要接受她的道歉才怪呢!”我转头看雯雯,雯雯低头不语。我当着雯雯的面对舞琴说:“不要逼玲玲原谅雯雯,任何一个伤口的愈合都需要一个过程。”心想:雯雯真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总是在自己伤害了别人后,以最低姿态出现,以减轻自己内心的谴责。其实,这不利于她根除自己的毛病。
我又一次感觉,不能让玲玲轻易原谅雯雯。我要强化她的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打人真的一点也不好玩。
第二天是玲玲的生日,她的嗓子却哑得说不出话来。舞琴很懂事,一大早就号召全班同学为玲玲唱生日快乐歌。同学们虽然不太了解她和雯雯打架的内幕,但知道她受了委屈,直唱得玲玲心里暖洋洋的。但她还是不肯原谅雯雯,并且说她的爸爸今天可能会来看她,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将昨天发生的事隐瞒不说。我内心暗暗着急,心想自己也是做妈妈的人,要是知道孩子在外受委屈,不知道该多心疼。一旦玲玲的爸爸对雯雯不依怎么办?思索良久,我把自己的担忧毫不隐瞒地告诉了玲玲。玲玲却侧面告诉我,她认为我对雯雯的处罚太轻了,最少我应该通知雯雯的家长,让她的家长代表雯雯来道歉。
其实,同事们也认为我应该通知雯雯的家长,但我既然已经知道雯雯在家里并不受宠,告诉她的父母又能怎样呢?除了一顿打骂,对雯雯改正错误没一点好处。所以,我下定了决心不告诉雯雯的家长。但我必须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打人实在是太不好玩”这一观念。
所以,课间操时候,我把雯雯叫了出来,故意告诉她我必须和她的家长联系,因为玲玲的爸爸要来,我怕他知道玲玲被打的事会不依她。“你年龄小,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多深。老师是做了妈妈的人,明白那一颗疼爱子女的心。有时候我们宁肯自己挨打,也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啊!”我这样对雯雯说。
雯雯求我:“老师,您千万别告诉我父母!如果玲玲的爸爸愿意,让他打我几下也行,我能受得了,我不会难受的!”
我震惊了,扶着雯雯的肩膀真诚地说:“你不会难受,可是我会难受啊!你能受得了,我受不了啊!雯雯,你还是个孩子,我不能让他打你!你和玲玲一样都是父母的女儿啊!”
“不一样的,老师。我真的不能让父母知道这件事,她们会比您想象的还要生气。老师,我求您了!”
我气得跺脚:“你早知如今,何必当初要动手呢?”其实,这句话才是我真正要说的!
我很清楚,就算玲玲的父亲来了,知道玲玲被打的事,顶多会责怪我几句,绝对不会像雯雯想的一样,动手打人。但雯雯既然这么想,我倒不妨将计就计,给她个虚假教训。
没想到,中午舞琴把我叫到了她们寝室,说:“老师,您不要着急了,玲玲接受雯雯的道歉,两个人已经和好了。”我转去看玲玲和雯雯,她们笑嘻嘻地坐在床上。玲玲说:“看您和雯雯那么着急,我也不忍心哪!今天我不让我爸爸过来,以后我也不会对家里说昨天的事。”
我长叹了一口气,说实话,我真没想到她们这么快就和好了。我担心的是:雯雯对打人反思不够,不吸取教训,以后还打人。于是少不了对她一番说教。雯雯连连点头。惠子慢条斯理地说:“其实,我以前脾气也不好。后来,我每次想打人时,就在心里暗暗说:‘我偏不打,我偏不打’,好像是要和自己作对一样。慢慢地,我就是再生气也不想打了。”
有那么几秒,我看着惠子发愣,继而推着雯雯笑道:“雯雯,你看到了!你们寝室可是藏龙卧虎啊!佳佳、惠子、杏儿,她们打架的功夫未必比你差呢!这一次玲玲不会打架,你手上占便宜了,心里可没有占住便宜;如果有下一次……”我不向下说了。
雯雯连声说:“没有下一次,再也没有下一次了!”
我内心却不由感叹,上帝造物果真奇妙:三国时有一个周瑜,必要有一个诸葛亮和他对应;312寝室有一个雯雯,便有惠子、佳佳、杏儿和她住在一起,这好像也是在维护一种平衡似的。玲玲虽然不会打架,但伤心时那一声声哭诉,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泪水,比拳头还厉害,她显然也是“不好欺负的”。再加上徐晴和忆芯(她们也会打架),我真不知道自己班到底有多少“武林高手”。转而想一想,雯雯和玲玲昨天还像“乌鸡眼”一样,今天竟然和好了。她们虽然脾气不好,但也还是一群心地纯良的孩子啊!
雯雯和玲玲的和好,并不意味着“两个女生一台戏”的结束。若要帮助雯雯遇事不再冲动、火暴,老师还需要在雯雯的行为养成上做修正、引导。
首先,我让雯雯的朋友组成了一个朋辈帮扶小组,一旦她冲动起来,朋友们马上提醒:你怎么又开始了?你怎么又开始了……大家含笑反复说这一句话,雯雯会很快被逗笑的。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我会引导她温和地反馈老师、同学。
如违纪扣分。以前她会很生气,但实施训练后,我会在扣分通知她的同时,引导她少安毋躁。经过三到四次训练,扣分时,她会温柔地慢慢地笑着说:你又扣了我一分。扣分归扣分,每次她若能温柔地笑,我便点头肯定她的娴静——这便是行为的强化。
在课堂上若有人指责她,或者同学开她的玩笑,她的躯体一有反应(眼神变得狠起来、身体和脖子硬起来、脸色也不对了),我就提醒她:“雯雯,来,对她笑笑!”或者“雯雯,先把身体放松,脖子放松!”或者,“雯雯,人家喜欢你才和你开玩笑呢,谢谢她愿意和你开玩笑。”……每次都非常管用,她会配合地笑笑,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表情。
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放松也是需要训练的,因为爱冲动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放松自己的身躯。老师可以在实施训练前,先带学生用力踮起脚尖、绷紧身体,再慢慢舒缓地放松下来,让学生体会这种舒适的感觉;或者握紧拳头,再轻轻松开,用心体验;或者耸起双肩,再放下来。学生找到放松的感觉后,在他们激动的时候,就可以如上文一样提醒了。
最后,我告诉雯雯:真正的情绪控制,来自内心的博大和包容。如杯子装水,小石头容易让水振动,而石子扔入大海中,水面却不会有任何变化。我能包容学生的缺点,就是因为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境,使心量扩大,才能在学生发作时,我仍然微笑面对。
(河南郑州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
有类孩子因童年的不幸经历,养成了用打架保护自己的习惯。他们迷信拳头,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相信“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朋友、同学动手,打完架以后,又会很快向被打的人道歉,以减轻自己的内疚。但事隔不久,朋友一旦招惹了他,马上又会大打出手。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万万不要简单地做是非判断、道德归因,更不要以为他们一道歉就可以原谅,写个检查就会改过,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若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深刻认识到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是没有多少威力的,让他们承担打架的责任,让他们明白友好胜于争斗,文斗胜于武斗,并尝到和谐的甜头。
接手“刺麻苔”班后,我发现这个班会打架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脾气都特暴躁,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不是依靠忍让来维持,而是依靠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那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好几个座位都空着。询问后得知是312寝室的学生全部迟到了。一会儿,惠子和杏儿走进了教室,说:“老师,我们寝室出事了,您快去看看吧。”
经了解,因为一件衣服的误会,雯雯打了玲玲。做了一番调解后,我先嘱咐舞琴几个继续安抚玲玲,打消她要退学的念头;一面找雯雯以前的同学了解雯雯的情况。
原来,雯雯看似文静,其实在初中时就被誉为“小霸王”。来到这儿才三个星期,已经是她第三次打人了。第一次是在寝室,打的是外班的同学,她的老乡;第二次打的是我们班的瑞云,也是她的老乡,不过打完后她就向瑞云道了歉,在菁菁的调解下两个人不计前嫌。
今天,是她第三次打人。看起来她已经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她批评、让她做检查,只怕效果不好。
我把雯雯叫到办公室,若有思索地说:“雯雯,虽然你今天打了架,以前也爱打架。但我不认为你是一个坏脾气的、爱冲动的学生。”
雯雯打断我:“老师,我以前没有打过架。”
我笑着点头,表示不愿深究。转而和颜悦色地问她:“你今天早上怎么就想起来打人了呢?”
“我实在是太生气了,我脾气一向不好,忍不住就给了她一巴掌。”
“看来是克制不住的怒气在作怪。雯雯,你愿不愿意做一个性情温顺、很有教养的女孩子?”
雯雯点点头。是啊!谁不希望自己是窈窕淑女呢?
我真诚地说:“那么我们尽量理智、客观地探讨一下这件事,好吗?你当时是真的忍不住了,还是根本就没忍?”
“当然是忍不住。其实玲玲平时对我真的很不错。她哭诉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感动了,我挺后悔的。”
我点点头,表示理解:“如果当时引起你愤怒的是我,而不是玲玲,你会打我吗?”
“当然不会。”
“当然不会。”
雯雯默不作声。有玲玲的控诉和同学们的谴责做铺垫,她是真的后悔了,但我认为如果不继续追究,她未必就能改正。
所以,我继续自己的话题,没有丝毫责怪雯雯的意思:“这样看起来,你当时似乎并不冲动,反而还很理智。”
“我不知道!”雯雯茫然地回答,“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些。”
我点点头:“我相信你。雯雯,你在初中的事我都知道了,很好打听的,你何必否认呢?以后你再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不冲动,我能控制我自己’。”
“我脾气真是不好,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
我很认真地说:“易怒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个性,而是过去经历强化的结果。”怕她听不懂,我忙举例子:“比如对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如果他一哭,大人就满足他的愿望,他会认为哭是自己的法宝,只要不合心意就会拼命地哭。久而久之,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事实上,如果父母狠下心来,无论孩子如何哭,对他的无理要求都不去理会的话,孩子轻易也就不会哭了。你的发怒也一样。据我猜测:小时候,你可能受过小朋友的欺负,后来自己一发怒、打人,小朋友都怕你,不敢再欺负你了。你于是认识到了拳头的作用,就经常让拳头替你出气,是吗?”
雯雯忽然流下了眼泪:“我家里姐妹多,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常被姐妹欺负,爸妈只疼弟弟,又忙……”
我惊呆了,原来如此啊!一面将纸巾递给她,一面让自己的语气更柔和:“雯雯,我是真想帮你。我后面的猜测也许不对,希望不要伤害到你。”
见雯雯点了头,我说:“你上了学后,还是稍不如意就打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说你脾气坏,你自己也默认了这个‘标签’,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易怒的人。‘易怒是我的天性’,这是一个颇具迷惑力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你既可以不去改变自己,又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事实上,你天生不是这样的。”
“我天生不是这样吗?您怎么知道?”
我微微一笑:“是你告诉我的。你不是说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吗?那才是你的天性。但是,每次你打人,大家都说你易怒。你以前的老师不是没有管过,可能你和别人打得不分胜负,或者你稍占上风,老师自然是各打一百板;如果对方吃亏太多,老师就让你向对方道个歉。所以,道歉对你来说很容易,今天在我去你们寝室之前你就道过歉了。但那时你未必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你在道歉之前站到玲玲面前让她打你,潜意识里是想:玲玲打了你,你们就扯平了,以后老师问起来也可以说是对打。”
雯雯抬起泪眼:“我没有这样想。”
“我知道!这是你潜意识里想的。如果你真有意识地这样想,就太有心计了。因为你每次打架都只是向对方道个歉就算完事,而自己又以‘易怒’为借口,所以打架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过来,或者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改。” 我停顿一下,见她不做声,继续说:“可是玲玲和你以前打过的人不一样。她反应太激烈了,以前对你又确实不错,她的哭闹让你震惊,你没想到她被你打几巴掌、踹几脚,就会如此悲痛欲绝。”
雯雯点点头。我接着说:“雯雯,你已经长大了。通过这件事你也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欺负。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是没有什么威力的。”
“我知道!可是我改不了!”
“你能改好的!刚才我已经和你分析得很清楚了。你一直认为自己爱冲动,其实你打人的时候也有理智;别人都说你‘易怒’,其实那是他们强加给你的‘标签’。你会改好的,老师相信你!”我握着雯雯的手热切地说。
雯雯无助地看着我:“我已经向玲玲道歉了,她不理我。我该怎么办?”
“道不道歉是你的事,原谅不原谅是她的事。要不,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向她道一次歉?”
雯雯点点头。
其实,我知道玲玲还是不会马上原谅她。但班里同学迟早要知道这件事,我必须做一个“雯雯受到了批评”的舆论,免得让学生认为打了人也没什么。况且,玲玲的悲痛主要源自精神创伤,让雯雯给足她面子,也好平衡她的心理。
下午,我在别的班上课。放学后,雯雯找到我,说自己除了当众给玲玲道歉,还写了一封道歉信给玲玲,玲玲看都没看就团起来扔了。听说玲玲哭了一下午,我有些心疼。再去看玲玲,玲玲一说话又要哭:“老师,舞琴她们劝我原谅雯雯,可是我心里真的好难受啊!”
我哪里还敢说什么?少不了又是一番安慰。转过来问舞琴,雯雯是否真的给玲玲写了信。舞琴说:“我正在说雯雯呢!既然是真心道歉,就好好把信给玲玲送去。她可好!坐在自己座位上,一转身把信扔给了玲玲,玲玲要接受她的道歉才怪呢!”我转头看雯雯,雯雯低头不语。我当着雯雯的面对舞琴说:“不要逼玲玲原谅雯雯,任何一个伤口的愈合都需要一个过程。”心想:雯雯真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总是在自己伤害了别人后,以最低姿态出现,以减轻自己内心的谴责。其实,这不利于她根除自己的毛病。
我又一次感觉,不能让玲玲轻易原谅雯雯。我要强化她的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打人真的一点也不好玩。
第二天是玲玲的生日,她的嗓子却哑得说不出话来。舞琴很懂事,一大早就号召全班同学为玲玲唱生日快乐歌。同学们虽然不太了解她和雯雯打架的内幕,但知道她受了委屈,直唱得玲玲心里暖洋洋的。但她还是不肯原谅雯雯,并且说她的爸爸今天可能会来看她,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将昨天发生的事隐瞒不说。我内心暗暗着急,心想自己也是做妈妈的人,要是知道孩子在外受委屈,不知道该多心疼。一旦玲玲的爸爸对雯雯不依怎么办?思索良久,我把自己的担忧毫不隐瞒地告诉了玲玲。玲玲却侧面告诉我,她认为我对雯雯的处罚太轻了,最少我应该通知雯雯的家长,让她的家长代表雯雯来道歉。
其实,同事们也认为我应该通知雯雯的家长,但我既然已经知道雯雯在家里并不受宠,告诉她的父母又能怎样呢?除了一顿打骂,对雯雯改正错误没一点好处。所以,我下定了决心不告诉雯雯的家长。但我必须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打人实在是太不好玩”这一观念。
所以,课间操时候,我把雯雯叫了出来,故意告诉她我必须和她的家长联系,因为玲玲的爸爸要来,我怕他知道玲玲被打的事会不依她。“你年龄小,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多深。老师是做了妈妈的人,明白那一颗疼爱子女的心。有时候我们宁肯自己挨打,也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啊!”我这样对雯雯说。
雯雯求我:“老师,您千万别告诉我父母!如果玲玲的爸爸愿意,让他打我几下也行,我能受得了,我不会难受的!”
我震惊了,扶着雯雯的肩膀真诚地说:“你不会难受,可是我会难受啊!你能受得了,我受不了啊!雯雯,你还是个孩子,我不能让他打你!你和玲玲一样都是父母的女儿啊!”
“不一样的,老师。我真的不能让父母知道这件事,她们会比您想象的还要生气。老师,我求您了!”
我气得跺脚:“你早知如今,何必当初要动手呢?”其实,这句话才是我真正要说的!
我很清楚,就算玲玲的父亲来了,知道玲玲被打的事,顶多会责怪我几句,绝对不会像雯雯想的一样,动手打人。但雯雯既然这么想,我倒不妨将计就计,给她个虚假教训。
没想到,中午舞琴把我叫到了她们寝室,说:“老师,您不要着急了,玲玲接受雯雯的道歉,两个人已经和好了。”我转去看玲玲和雯雯,她们笑嘻嘻地坐在床上。玲玲说:“看您和雯雯那么着急,我也不忍心哪!今天我不让我爸爸过来,以后我也不会对家里说昨天的事。”
我长叹了一口气,说实话,我真没想到她们这么快就和好了。我担心的是:雯雯对打人反思不够,不吸取教训,以后还打人。于是少不了对她一番说教。雯雯连连点头。惠子慢条斯理地说:“其实,我以前脾气也不好。后来,我每次想打人时,就在心里暗暗说:‘我偏不打,我偏不打’,好像是要和自己作对一样。慢慢地,我就是再生气也不想打了。”
有那么几秒,我看着惠子发愣,继而推着雯雯笑道:“雯雯,你看到了!你们寝室可是藏龙卧虎啊!佳佳、惠子、杏儿,她们打架的功夫未必比你差呢!这一次玲玲不会打架,你手上占便宜了,心里可没有占住便宜;如果有下一次……”我不向下说了。
雯雯连声说:“没有下一次,再也没有下一次了!”
我内心却不由感叹,上帝造物果真奇妙:三国时有一个周瑜,必要有一个诸葛亮和他对应;312寝室有一个雯雯,便有惠子、佳佳、杏儿和她住在一起,这好像也是在维护一种平衡似的。玲玲虽然不会打架,但伤心时那一声声哭诉,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泪水,比拳头还厉害,她显然也是“不好欺负的”。再加上徐晴和忆芯(她们也会打架),我真不知道自己班到底有多少“武林高手”。转而想一想,雯雯和玲玲昨天还像“乌鸡眼”一样,今天竟然和好了。她们虽然脾气不好,但也还是一群心地纯良的孩子啊!
雯雯和玲玲的和好,并不意味着“两个女生一台戏”的结束。若要帮助雯雯遇事不再冲动、火暴,老师还需要在雯雯的行为养成上做修正、引导。
首先,我让雯雯的朋友组成了一个朋辈帮扶小组,一旦她冲动起来,朋友们马上提醒:你怎么又开始了?你怎么又开始了……大家含笑反复说这一句话,雯雯会很快被逗笑的。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我会引导她温和地反馈老师、同学。
如违纪扣分。以前她会很生气,但实施训练后,我会在扣分通知她的同时,引导她少安毋躁。经过三到四次训练,扣分时,她会温柔地慢慢地笑着说:你又扣了我一分。扣分归扣分,每次她若能温柔地笑,我便点头肯定她的娴静——这便是行为的强化。
在课堂上若有人指责她,或者同学开她的玩笑,她的躯体一有反应(眼神变得狠起来、身体和脖子硬起来、脸色也不对了),我就提醒她:“雯雯,来,对她笑笑!”或者“雯雯,先把身体放松,脖子放松!”或者,“雯雯,人家喜欢你才和你开玩笑呢,谢谢她愿意和你开玩笑。”……每次都非常管用,她会配合地笑笑,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表情。
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放松也是需要训练的,因为爱冲动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放松自己的身躯。老师可以在实施训练前,先带学生用力踮起脚尖、绷紧身体,再慢慢舒缓地放松下来,让学生体会这种舒适的感觉;或者握紧拳头,再轻轻松开,用心体验;或者耸起双肩,再放下来。学生找到放松的感觉后,在他们激动的时候,就可以如上文一样提醒了。
最后,我告诉雯雯:真正的情绪控制,来自内心的博大和包容。如杯子装水,小石头容易让水振动,而石子扔入大海中,水面却不会有任何变化。我能包容学生的缺点,就是因为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境,使心量扩大,才能在学生发作时,我仍然微笑面对。
(河南郑州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