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as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10-01
  笔者认为,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观察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一些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特别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题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分别回答:两车相对而行,会相遇。相遇时间与两车行駛的总路程、速度有关。教者大加赞扬,同学们情绪高昂,紧接着有同学回答:还有情况是相遇后会继续前进,会变成背向而行。
  当学生弄清这个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更能掌握知识,教者又出现了两车背向而行驶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同时同地背向而行、同时不同地背向而行。
  二、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明确“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后,教者再请同学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任意展开,找出六个面中相等的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动手尝试不同的展开方法,通过交流评价,发现长方体的六个面中,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此时,教者再将图画到黑板上,让学生猜想图中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同学用计算每个面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同学用分三个组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变异思维成果得到师生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深入理解,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总能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例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按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件),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
  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倍数问题”时,桃树有240棵,梨树有60棵。
  桃树:
  梨树: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每个组都根据条件提出出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纷纷讨论,最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梨树比桃树少多少棵?
  (4)梨树加上多少棵就和桃树一样多?
  (5)桃树是梨树的几倍?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掌握倍数的相关知识 ,而且还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做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数量关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例如,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21,化成小数后是0.4,求原来的分数。
  我引导学生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改变,得到了以下几个变式题:
  ①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9,化成小数后是0.4,求原来的分数。
  ②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21,化成最简分数后是2/5,求原来的分数。
  ③一个分数,分子加上2,分母减去2后,分母与分子的差为123,约分后是8/49,求原来的分数。
  通过这样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思维灵活,不受定向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高。
  3.一题多解。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形成网络,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倍数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图书室有科技书4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5倍,两种书共多少本?
  ①启发学生用分析法,先求故事书的本数,再求两种书的总本数;②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书的总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倍,然后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求出总本数。
  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开放性问题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依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发散因素,调动学生自主、能动进行发散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合理想象、积极思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对自身进一步发展有一种愿望,对社会期望行为表现出亲近和关切,在行为后自觉达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本文从借助林区文化,激发幼儿自豪感;因地制宜,培养幼儿自信心;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护林精神三个方面阐述了林区文化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 幼儿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是基础中的基础。优秀的学前教师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本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有效方法和建设高效实习基地的有效途径和使用策略。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 实习基地建设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6Q329。  【
【摘 要】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三以后,受到强烈升学压力的影响,个体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冲击,本文将以“化学”这门学科为例,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如何让学生打破心理的束缚,更加愉快地学好初三化学。  【关键词】基本功;概念;重复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7-01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创造新物质的科
【摘 要】语文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探究学习,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顺利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语文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明确布置合作任务,让学生们有机会交流学习,在相互帮助下、在共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