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结果:经过30天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2例,加重0例,显效率38.00%,总有效率96.00%。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冠心病 心绞痛 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18
资料与方法
自2007年5月我院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57.8岁;合并高血压25例,血脂异常31例,糖尿病22例。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少寐多梦,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细。心电图显示不同程度的T波低平或倒置、ST段缺血型下移。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冠心病心绞痛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胸痹心痛的痰瘀交阻型制定: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胸闷或如物压,心悸气短,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口黏,胸脘痞闷,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舌苔浊腻,脉沉迟或结代。
治疗方法:予西药常规营养心肌、抗凝、扩冠及降压、降脂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补阳还五汤加减,基础方:黄芪30g,党参3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尾15g,丹参20g,三七10g,柴胡l0g,瓜蒌15g,薤白10g,地龙15g。血脂高者加山楂20g,桑寄生10g;血糖高者加天花粉、淮山药各20g;心悸者去党参用红参30g,加桂枝、枣仁各20g;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各10g。上方药煎汤至25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30天为1疗程。观察患者心绞痛的缓解程度和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若心绞痛发作频繁或>15分钟不能缓解时可含服消心痛片l0mg。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及相关文献[4]制定。①显效:胸痛、胸闷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②有效:胸痛、胸闷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少,心电图ST-T有好转改变;③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基本与治疗无改变;④加重:心绞痛症状加重、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加重。
结 果
50例经过30天的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2例,加重0例,显效率38.00%,总有效率96.00%。
所有病人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适;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均无明显改变。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多种病理因素致气血阴阳、肝肾功能失调、痰浊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而发胸痹。因病程较长,久病耗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则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故我们采用益气补肾,活血祛瘀的的治疗思想拟方,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用于中风后气不能行,血不能荣,瘀滞脉络之半身不遂,是治疗因虚致瘀的经典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党参,意在补中养心,“气行则血行”;当归尾、川芎、三七、柴胡活血和营,通络止痛,且川芎走血分以行血中之气,为血中之气药;桃仁、红花、地龙、丹参活血化瘀;瓜蒌、薤白通阳散瘀。全方共奏益气行血、祛瘀通络之功效,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3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72.
4 雷瑗琳,田惠民,乔会侠.参夏舒心饮治疗痰瘀痹阻型心绞痛160例.陕西中医,2009,30(10):1275-1276.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冠心病 心绞痛 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18
资料与方法
自2007年5月我院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57.8岁;合并高血压25例,血脂异常31例,糖尿病22例。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少寐多梦,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细。心电图显示不同程度的T波低平或倒置、ST段缺血型下移。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冠心病心绞痛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胸痹心痛的痰瘀交阻型制定: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胸闷或如物压,心悸气短,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口黏,胸脘痞闷,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舌苔浊腻,脉沉迟或结代。
治疗方法:予西药常规营养心肌、抗凝、扩冠及降压、降脂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补阳还五汤加减,基础方:黄芪30g,党参3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尾15g,丹参20g,三七10g,柴胡l0g,瓜蒌15g,薤白10g,地龙15g。血脂高者加山楂20g,桑寄生10g;血糖高者加天花粉、淮山药各20g;心悸者去党参用红参30g,加桂枝、枣仁各20g;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各10g。上方药煎汤至25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30天为1疗程。观察患者心绞痛的缓解程度和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若心绞痛发作频繁或>15分钟不能缓解时可含服消心痛片l0mg。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及相关文献[4]制定。①显效:胸痛、胸闷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②有效:胸痛、胸闷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少,心电图ST-T有好转改变;③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基本与治疗无改变;④加重:心绞痛症状加重、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加重。
结 果
50例经过30天的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2例,加重0例,显效率38.00%,总有效率96.00%。
所有病人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适;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均无明显改变。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多种病理因素致气血阴阳、肝肾功能失调、痰浊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而发胸痹。因病程较长,久病耗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则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故我们采用益气补肾,活血祛瘀的的治疗思想拟方,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用于中风后气不能行,血不能荣,瘀滞脉络之半身不遂,是治疗因虚致瘀的经典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党参,意在补中养心,“气行则血行”;当归尾、川芎、三七、柴胡活血和营,通络止痛,且川芎走血分以行血中之气,为血中之气药;桃仁、红花、地龙、丹参活血化瘀;瓜蒌、薤白通阳散瘀。全方共奏益气行血、祛瘀通络之功效,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3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72.
4 雷瑗琳,田惠民,乔会侠.参夏舒心饮治疗痰瘀痹阻型心绞痛160例.陕西中医,2009,30(10):127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