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颅骨原发的骨肉瘤罕见。本文报道1例40岁女性,左枕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组织学显示两种形态:一种为实性区,表现为密集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局灶间质可见粉染的骨样基质;另一种为囊性区,囊内出血,囊壁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RUNX2、Osterix、SATB2阳性,CD99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p53、CD34、孕激素受体、SSTR2、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TAT6、BCL2、H3.3G34W、S-100蛋白、SOX10、MDM2、CDK4均
【机 构】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 10220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颅骨原发的骨肉瘤罕见。本文报道1例40岁女性,左枕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组织学显示两种形态:一种为实性区,表现为密集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局灶间质可见粉染的骨样基质;另一种为囊性区,囊内出血,囊壁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RUNX2、Osterix、SATB2阳性,CD99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p53、CD34、孕激素受体、SSTR2、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TAT6、BCL2、H3.3 G34W、S-100蛋白、SOX10、MDM2、CDK4均阴性。分子表型:H3F3A基因无突变,USP6基因无分离重排,MDM2基因无扩增。患者经历多次复发及手术,于首次术后17个月去世。诊断时需要与颅骨继发性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脑膜瘤及伴有骨分化的软组织肿瘤等鉴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uperficialCD34-positivefibroblastictumour,SCPFT)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诊断的25例SCPFT,总结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8岁,中位40岁)。肿瘤分别发生于大腿(9例)、臀部(4例)、上臂(3例)、肩部(2例)、腰部(2例)、小腿(2例)、胸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分化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2019年食管分化型异型增生18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4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39~83岁),男女比为1.7∶1.0。食管上段17例,中段143例,下段24例。肿瘤中位直径15mm(范围2~50mm)。按巴黎分型0~Ⅰ型2例,0~Ⅱa型25例,0~Ⅱb型70例,0~Ⅱb Ⅱc型74例
目的探讨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20年诊断的15例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和57岁(范围22~7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四肢(9例),少数病例位于头颈部(3例)和躯干(2例),1例位于颈椎椎管内。14例为孤立性,1例为多发性。术前病程从2个月余至10年不等。发生于皮下的孤立性病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1~2cm的无痛性结节,1例多发性病变和1例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LPL/WM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MYD88L265P突变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19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表现多以贫血相关的乏力、疲倦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侵犯骨髓,1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0例伴脾大。25例分泌单克隆IgM型蛋白,符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诊断标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骨髓或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
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non-neuralgranularcell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485/2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SMARCA4缺失性NSCLC的临床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全部是男性,全部吸烟。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伴片状坏死,胞质较丰富,胞质呈完全透明状至淡染嗜酸性。部分细胞内可见淡蓝色黏液。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间见微脓肿及嗜酸性小球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MARCA4均阴性,细胞角蛋白(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乳腺黏液腺癌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3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期随访。结果3例男性患者,年龄55~57岁,形态学表现为真皮层内排列成巢、条索、花环状、筛状的肿瘤细胞漂浮于大量嗜碱性黏液中并被粗细不一的纤维组织分隔,其中例3富于肿瘤细胞,核偏位、空泡状,核仁明显并见核分裂象,局灶巢团中央出现坏死;肿瘤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GCDFP-15、GATA3,另外例3肿瘤细胞呈突触素、嗜铬粒素A阳性;患者均仅
目的探讨三氯异氰尿酸脱黑色素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影响。方法对40例含黑色素的病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氧化剂(三氯异氰尿酸、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对Ki-67、S-100蛋白、HMB45、MelanA、SOX10、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漂白,比较3种方法的染色合格率和漂白时间。通过无色素的对照组织验证各抗体DAB信号在三氯异氰尿酸漂白的耐受时间。结果8%三氯异氰尿酸溶液为最佳反应浓度。8%三氯异氰尿酸漂白在Ki-67、S-100蛋白、SOX10、HMB45、MelanA、β-catenin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