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阶段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主要也是围绕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而展开的。如果在幼儿时期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可能会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那么如何做好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
首先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具体表现。《指南》在健康领域中身心状况这一子领域中明确指出:“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又使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的变化、亲子分离、心理冲突等原因而出现较大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要加以矫正,健康的加以激励,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幼儿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的表达、注意、理解和控制等能力才能良好的发展。
二、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提高幼教者的心理素质
根据依恋理论,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儿童对特殊需要做出反应的能力时,有必要先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建构能力。能与教师形成安全关系的儿童常常能利用这种关系作为探究和积极参加活动的安全基础。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及表达方式,释放消极情绪,学习和使用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只有老师情绪饱满,才能创设积极的和引导性学习的情感氛围,调动幼儿愉快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在一种和谐互信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在活动中会提供幼儿必要的教育支持,幼儿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安全与信任的情感,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绪参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三、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有研究者提出,对于环境的期望和要求应该反映出幼儿的天性以及和同伴适当的互动方式,关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可以保证儿童用积极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当儿童的需要与环境之间匹配不当时,就为同伴互动和学习探究行为设置了障碍。《指南》中指出要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就需要成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有趣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在环境创设中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经验,自然、生动、有效。让幼儿身临其境、自主感受、体验、表达,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如在玩玩具时,孩子们很容易发生争执。老师通过观察把相应的情景记录下来,在通过视频回放、角色扮演、经验提炼等活动,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如何同伙伴分享”。幼儿又重在直接体验,在活动的开展上,我们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愉快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人三足”、“送信”等游戏情境,就会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愉快参与,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尽力才能成功”的道理。另外,在环境与活动的创设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活动的体验。如安静地听音乐、耐心的听故事、有序的入厕盥洗等,使幼儿在安静舒适的教室氛围中情绪安定愉快。这是教师在关注他们情绪表现的同时,适当地引导幼儿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形成良好品质,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效地观察幼儿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指南》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所以说教师对幼儿情绪作何回应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情绪的不稳定特征有很难进行提前的预设,发展情绪能力的机会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要我们老师有效的敏锐的观察幼儿的情绪状况,教师还要悦纳幼儿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最后我们老师还要用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消极的情绪,进行探讨。幼儿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外显的。如高兴了就拍手欢呼;伤心了就哭闹流泪,低头沉默;生气了就跺脚叉腰皱眉头;害怕了就大叫闭眼把肩颤抖等等。教师要了解幼儿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在一日生活中多加留意,以便发现负面情绪。例如,户外游戏时,教师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可这边拉上了,那边又断了。反复几次,教师终于忍耐不住了,大生呵斥到:“怎么回事,连一个圈都拉不好,谁也不许动。”这突如其来的呵斥把孩子们震住了,没有了声音,静静地站在原地,有的小朋友直接避开了老师的眼光,低下了头,和老师拉手的小朋友,手也在微微的颤抖。老师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语过激,马上温和下来。我们看到案例中孩子避开了老师的眼光和小手的微微颤抖,都是显于孩子内心对老师的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而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幼儿情绪的一种变化,做出相应有效的回应。《指南》在教育建设中指出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大早,乐乐就对奶奶哭叫着:“你把图书拿来!我要图书!都是你不好!不带图书……原来乐乐在玩图书分享,乐乐忘记带来了。老師对乐乐说:“没带就没带来吧,没什么好哭的。”乐乐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不但接受了这种消极情绪而且还接受了这种消极情绪的表现形式。幼儿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能促使幼儿不断改进,重新思考和行动,向学会控制迈进了一步,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
首先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具体表现。《指南》在健康领域中身心状况这一子领域中明确指出:“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又使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的变化、亲子分离、心理冲突等原因而出现较大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要加以矫正,健康的加以激励,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幼儿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的表达、注意、理解和控制等能力才能良好的发展。
二、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提高幼教者的心理素质
根据依恋理论,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儿童对特殊需要做出反应的能力时,有必要先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建构能力。能与教师形成安全关系的儿童常常能利用这种关系作为探究和积极参加活动的安全基础。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及表达方式,释放消极情绪,学习和使用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只有老师情绪饱满,才能创设积极的和引导性学习的情感氛围,调动幼儿愉快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在一种和谐互信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在活动中会提供幼儿必要的教育支持,幼儿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安全与信任的情感,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绪参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三、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有研究者提出,对于环境的期望和要求应该反映出幼儿的天性以及和同伴适当的互动方式,关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可以保证儿童用积极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当儿童的需要与环境之间匹配不当时,就为同伴互动和学习探究行为设置了障碍。《指南》中指出要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就需要成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有趣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在环境创设中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经验,自然、生动、有效。让幼儿身临其境、自主感受、体验、表达,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如在玩玩具时,孩子们很容易发生争执。老师通过观察把相应的情景记录下来,在通过视频回放、角色扮演、经验提炼等活动,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如何同伙伴分享”。幼儿又重在直接体验,在活动的开展上,我们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愉快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人三足”、“送信”等游戏情境,就会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愉快参与,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尽力才能成功”的道理。另外,在环境与活动的创设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活动的体验。如安静地听音乐、耐心的听故事、有序的入厕盥洗等,使幼儿在安静舒适的教室氛围中情绪安定愉快。这是教师在关注他们情绪表现的同时,适当地引导幼儿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形成良好品质,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效地观察幼儿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指南》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所以说教师对幼儿情绪作何回应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情绪的不稳定特征有很难进行提前的预设,发展情绪能力的机会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要我们老师有效的敏锐的观察幼儿的情绪状况,教师还要悦纳幼儿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最后我们老师还要用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消极的情绪,进行探讨。幼儿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外显的。如高兴了就拍手欢呼;伤心了就哭闹流泪,低头沉默;生气了就跺脚叉腰皱眉头;害怕了就大叫闭眼把肩颤抖等等。教师要了解幼儿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在一日生活中多加留意,以便发现负面情绪。例如,户外游戏时,教师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可这边拉上了,那边又断了。反复几次,教师终于忍耐不住了,大生呵斥到:“怎么回事,连一个圈都拉不好,谁也不许动。”这突如其来的呵斥把孩子们震住了,没有了声音,静静地站在原地,有的小朋友直接避开了老师的眼光,低下了头,和老师拉手的小朋友,手也在微微的颤抖。老师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语过激,马上温和下来。我们看到案例中孩子避开了老师的眼光和小手的微微颤抖,都是显于孩子内心对老师的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而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幼儿情绪的一种变化,做出相应有效的回应。《指南》在教育建设中指出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大早,乐乐就对奶奶哭叫着:“你把图书拿来!我要图书!都是你不好!不带图书……原来乐乐在玩图书分享,乐乐忘记带来了。老師对乐乐说:“没带就没带来吧,没什么好哭的。”乐乐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不但接受了这种消极情绪而且还接受了这种消极情绪的表现形式。幼儿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能促使幼儿不断改进,重新思考和行动,向学会控制迈进了一步,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