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场也需要亲密关系?一天24小时,除了睡眠,几乎一半的人生给了工作,而且是把思路最敏捷、精神最活跃的时间段全“给”了同僚。也许家是讲情的地方,给我们爱与关怀;而职场,似乎每天都上演各种利益角力战,那么我们能做到理性与感性兼备吗?
不要有了刀叉忘了筷子
网络时代,沟通更便捷了,但是“老干部也有新问题”!“网络沟通对工作关系有100%的影响,”某网站总经理坦言,网络让好或坏的沟通都更容易,要谨慎使用。他认为,直接走入对方办公室沟通,有一段缓冲时间,能多一些冷静思考;网络沟通则没有太多时间让你修正或后悔。网络没有表情,难以表达情绪。他建议,写E-mail时多加些符号,让收信人感受你的情绪。因为一按了“传送”,信息永远追不回来,可能一辈子的友谊也毁了。E-mail的副作用是,导致人与人沟通的练习变得很缺乏。许多人因此得了“语言能力退化症”。微软某事业部总经理,在一场国际会议上演讲时,提到两个真实例子。在一场产品发表会上,微软工程师正聚精会神,盯着计算机屏幕示范新产品。突然计算机出现了状况,人群开始鼓噪,工程师又不知如何与现场观众沟通,只好闷着头猛修程序。修了半天未成,满头大汗的工程师手足无措,呆望着黑漆漆的屏幕半晌,干脆抱起计算机走掉,留下全场目瞪口呆。另一个例子是,有位工程师站在台上发表产品演示文稿。因为紧张的关系,他在台上走过来走过去,走了好几趟,结果底下麦克风的线把他的脚团团缠住,令他动弹不得。他恼羞成怒,竟对着与会者骂起脏话,会场一片尴尬。沟通方式直接冲击工作中彼此的关系,可以预见,在未来科技社会里,人际沟通更显重要。
耳朵两个,嘴巴一个
接下来就涉及沟通问题了,它是良好工作关系的关键。
最伟大的沟通技巧,在于重视别人的意见。“倾听,是有效沟通最重要的关键,却也最容易被忽略。”沟通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具体、有组织地说出来。尽量以讨论问题,而不要用指责的方式提出想法。第二,对主管说话要简明扼要,丢问题前先拟好解决腹案,主管会较愿意沟通。第三,让对方觉得与你沟通有收获,下次倾听的耐性会提高。沟通考验说者,更考验领导者。
沟通需要经营,且人人有责
在台湾有家智邦科技公司,一走进大厅,你就会赫然发现大门右边多出一张明清古董桌,紧邻接待柜台。“这是执行长的办公位置,”智邦总经理李鸿裕认为员工常跑来跑去,总会经过大门,如果主管的位置就在那,很方便聊上几句,沟通就发生了。创造面对面的沟通环境,是为了“在网络沟通外,找到平衡点”,一身书卷气的李鸿裕坚持。他认为网络沟通一刀两刃,虽有助于将想法文字化,迅速扩散出去,但不能因此削弱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争到了理,也丢了情
“理是永远说不完的,”一位吴姓部门经理认为在职场中,理是多面呈现的,一旦你争到了理,也丢了情。如果非要争,他会采取“500米自疗法”,缓和情绪。即他会刻意步出办公室,疾走或者漫步,负面情绪上扬时,他那500米路程来决定要不要吵。“通常我走了500米,气也消了一大半。”很多公司有很多社团活动,甚至集体过生日,这有利于让大家接触不同部门的同事、社团或兴趣小组,丰富了人际相处的话题,也增加了横纵向沟通的契机。员工透过各种社团活动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许多沟通专家同意,职场除了讲理,也要谈心。人际专家黑幼龙建议,与同事平时要多谈心。一开始可能有点难,不妨从问题开始,比如:你过去这一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你觉得最近工作上最愉快/受挫折的是什么?你未来有什么计划?黑幼龙认为,同事之间若能从单纯工作项目的沟
通,提升到情绪,甚至价值观的沟通,自然产生亲密的职场关系。
回归人性,说服不如影响
除了用心待人,更要以实际行动影响别人,这比唇枪舌战有效。中国人容易被影响,而不容易被说服。古时县太爷旁的师爷、皇帝旁的太监,权力不大,影响力却不小。职场亦然。例如跨部门会议常因本位主义作祟,意见不统一。不妨施以小惠,先到最难沟通的部门走走,送点礼物联络感情。
特别强调一点是有关“表情氛围”:眼睛应该正视对方,把心打开接纳对方,脸上别忘了微笑,表明很乐于跟对方沟通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开对方在沟通初期的心理防卫,让他们敞开心胸,放松警觉。正式沟通之前,不妨挪出一个缓冲期,例如泡茶、煮咖啡、闲话,或者做个深呼吸等,让彼此的心情调适到最佳。还有,表现真诚至关重要,在言语上、肢体上流露出一片真诚,自然能让对方感动。缺少关心他人的诚意,不论多么会说话,冷漠的心思就算能暂时遮掩,时间久了,沟通者有多少诚意,终究是瞒不过对方的。
说得狠不如说得巧
说话技巧是一招。有家台资企业急需工程师200人,结果人事部门只找来120人。年终“打考绩”时,人事经理绩效被打“差”。人事经理秘查,原来是工程部主管打小报告,说他觅才不力。人事经理喊冤,怒斥工程部主管领导无能,留不住人。从此部门嫌隙扩大,直到公司请专家上课,训练员工说话技巧,情况才好转。工程部主管改口:我知道现在人才难找,人事部费尽心力找来120人,值得肯定;只是如果能多找80位工程师,对公司整体获利以及业绩成长,将会很有帮助。听了这番话,人事部门当然愿意加把劲找人,冲突自然消弭无形。“要求别人前,先肯定对方,”人际关系专家卡内基强调。大多数沟通者易犯三个共同的错误,影响了信息的传递。第一个错误是,一些人认为沟通单纯是进行说服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说服意味着要比对话者说得更多,他们错误地认为,“说”是一种积极姿态,而“听”就有些被动。他们忘了,没听清楚对方的东西,又怎么能有力地说服对方?第二个错误是,对于你想表明的观点进行过多的准备,当持对立意见者讲话时,你想的只是你要讲的话。因为各自表述,鸡对鸭说,见不到言语交锋时所擦出的智慧火花,交谈也未见热络。第三是我们常会抱有偏见和进行话题筛选,使我们听不到不想听的东西。举个例子,在我们上学时期,有的老师口头禅是“不”或“明白吗”等,我们不是曾多次打赌,要统计一下老师在一堂课里讲多少个“不”或“明白吗”,这时,我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都集中于“不”或“明白吗”的数量上而将其他的知识都“筛选”掉!
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听再说,一个受欢迎的人,等最后才说,又何妨?同事间沟通,要客气,但是又不冷淡,要亲密,又不矫情,这真的是对上班族情商的一大考验。
本栏编辑/梅宇
E-mail:[email protected]
不要有了刀叉忘了筷子
网络时代,沟通更便捷了,但是“老干部也有新问题”!“网络沟通对工作关系有100%的影响,”某网站总经理坦言,网络让好或坏的沟通都更容易,要谨慎使用。他认为,直接走入对方办公室沟通,有一段缓冲时间,能多一些冷静思考;网络沟通则没有太多时间让你修正或后悔。网络没有表情,难以表达情绪。他建议,写E-mail时多加些符号,让收信人感受你的情绪。因为一按了“传送”,信息永远追不回来,可能一辈子的友谊也毁了。E-mail的副作用是,导致人与人沟通的练习变得很缺乏。许多人因此得了“语言能力退化症”。微软某事业部总经理,在一场国际会议上演讲时,提到两个真实例子。在一场产品发表会上,微软工程师正聚精会神,盯着计算机屏幕示范新产品。突然计算机出现了状况,人群开始鼓噪,工程师又不知如何与现场观众沟通,只好闷着头猛修程序。修了半天未成,满头大汗的工程师手足无措,呆望着黑漆漆的屏幕半晌,干脆抱起计算机走掉,留下全场目瞪口呆。另一个例子是,有位工程师站在台上发表产品演示文稿。因为紧张的关系,他在台上走过来走过去,走了好几趟,结果底下麦克风的线把他的脚团团缠住,令他动弹不得。他恼羞成怒,竟对着与会者骂起脏话,会场一片尴尬。沟通方式直接冲击工作中彼此的关系,可以预见,在未来科技社会里,人际沟通更显重要。
耳朵两个,嘴巴一个
接下来就涉及沟通问题了,它是良好工作关系的关键。
最伟大的沟通技巧,在于重视别人的意见。“倾听,是有效沟通最重要的关键,却也最容易被忽略。”沟通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具体、有组织地说出来。尽量以讨论问题,而不要用指责的方式提出想法。第二,对主管说话要简明扼要,丢问题前先拟好解决腹案,主管会较愿意沟通。第三,让对方觉得与你沟通有收获,下次倾听的耐性会提高。沟通考验说者,更考验领导者。
沟通需要经营,且人人有责
在台湾有家智邦科技公司,一走进大厅,你就会赫然发现大门右边多出一张明清古董桌,紧邻接待柜台。“这是执行长的办公位置,”智邦总经理李鸿裕认为员工常跑来跑去,总会经过大门,如果主管的位置就在那,很方便聊上几句,沟通就发生了。创造面对面的沟通环境,是为了“在网络沟通外,找到平衡点”,一身书卷气的李鸿裕坚持。他认为网络沟通一刀两刃,虽有助于将想法文字化,迅速扩散出去,但不能因此削弱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争到了理,也丢了情
“理是永远说不完的,”一位吴姓部门经理认为在职场中,理是多面呈现的,一旦你争到了理,也丢了情。如果非要争,他会采取“500米自疗法”,缓和情绪。即他会刻意步出办公室,疾走或者漫步,负面情绪上扬时,他那500米路程来决定要不要吵。“通常我走了500米,气也消了一大半。”很多公司有很多社团活动,甚至集体过生日,这有利于让大家接触不同部门的同事、社团或兴趣小组,丰富了人际相处的话题,也增加了横纵向沟通的契机。员工透过各种社团活动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许多沟通专家同意,职场除了讲理,也要谈心。人际专家黑幼龙建议,与同事平时要多谈心。一开始可能有点难,不妨从问题开始,比如:你过去这一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你觉得最近工作上最愉快/受挫折的是什么?你未来有什么计划?黑幼龙认为,同事之间若能从单纯工作项目的沟
通,提升到情绪,甚至价值观的沟通,自然产生亲密的职场关系。
回归人性,说服不如影响
除了用心待人,更要以实际行动影响别人,这比唇枪舌战有效。中国人容易被影响,而不容易被说服。古时县太爷旁的师爷、皇帝旁的太监,权力不大,影响力却不小。职场亦然。例如跨部门会议常因本位主义作祟,意见不统一。不妨施以小惠,先到最难沟通的部门走走,送点礼物联络感情。
特别强调一点是有关“表情氛围”:眼睛应该正视对方,把心打开接纳对方,脸上别忘了微笑,表明很乐于跟对方沟通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开对方在沟通初期的心理防卫,让他们敞开心胸,放松警觉。正式沟通之前,不妨挪出一个缓冲期,例如泡茶、煮咖啡、闲话,或者做个深呼吸等,让彼此的心情调适到最佳。还有,表现真诚至关重要,在言语上、肢体上流露出一片真诚,自然能让对方感动。缺少关心他人的诚意,不论多么会说话,冷漠的心思就算能暂时遮掩,时间久了,沟通者有多少诚意,终究是瞒不过对方的。
说得狠不如说得巧
说话技巧是一招。有家台资企业急需工程师200人,结果人事部门只找来120人。年终“打考绩”时,人事经理绩效被打“差”。人事经理秘查,原来是工程部主管打小报告,说他觅才不力。人事经理喊冤,怒斥工程部主管领导无能,留不住人。从此部门嫌隙扩大,直到公司请专家上课,训练员工说话技巧,情况才好转。工程部主管改口:我知道现在人才难找,人事部费尽心力找来120人,值得肯定;只是如果能多找80位工程师,对公司整体获利以及业绩成长,将会很有帮助。听了这番话,人事部门当然愿意加把劲找人,冲突自然消弭无形。“要求别人前,先肯定对方,”人际关系专家卡内基强调。大多数沟通者易犯三个共同的错误,影响了信息的传递。第一个错误是,一些人认为沟通单纯是进行说服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说服意味着要比对话者说得更多,他们错误地认为,“说”是一种积极姿态,而“听”就有些被动。他们忘了,没听清楚对方的东西,又怎么能有力地说服对方?第二个错误是,对于你想表明的观点进行过多的准备,当持对立意见者讲话时,你想的只是你要讲的话。因为各自表述,鸡对鸭说,见不到言语交锋时所擦出的智慧火花,交谈也未见热络。第三是我们常会抱有偏见和进行话题筛选,使我们听不到不想听的东西。举个例子,在我们上学时期,有的老师口头禅是“不”或“明白吗”等,我们不是曾多次打赌,要统计一下老师在一堂课里讲多少个“不”或“明白吗”,这时,我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都集中于“不”或“明白吗”的数量上而将其他的知识都“筛选”掉!
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听再说,一个受欢迎的人,等最后才说,又何妨?同事间沟通,要客气,但是又不冷淡,要亲密,又不矫情,这真的是对上班族情商的一大考验。
本栏编辑/梅宇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