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元素oxygen的中文译名,大致经历了从“养气”,经“养”“”“”“氱”,最后到“氧”的变化过程。科技译名能否被普遍接受,受到以下几个条件制约:是否符合汉语规律;是否符合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否简单、明了;是否由权威译名工作组织认可和推行。
  关键词:氧,译名,演变
  中图分类号:N04;H059;O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42—05
  随着西方科技的大规模输入,近代中国产生了一大批科技译名。“氧”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译名的产生和被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合信《博物新编》(1855年):养气
  氧元素西文原名是“oxygen”。oxygen(法文为:oxygène,源自希腊文oxys<酸>和gene<产生、源>)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于1778年给出的,因为他认为这种物质是酸性物质的制造者。此前,有人将这种物质称为生气(vital gas)或养气(nourishing gas),因为它是人和动物生命所必需的。19世纪初,欧洲化学家发现,拉瓦锡的观点——“oxygen 是酸性物质的制造者”并不正确,因为盐酸(HCl)和氢氟酸(HF)都不含有氧元素,但它们都有酸性。因此,他们认为,拉瓦锡将这种物质命名为“oxygen”并不正确 1。
  1855年,英国传教士合信在《博物新编》里首次将oxygen翻译到中国来。他将oxygen译为“养气”,依据的不是“酸性物质的制造者”之意,而是取“生养”之意 2。“生养”之意显然比“酸性物质的制造者”之意更准确。
  译名“养气”基本上被随后出版的化学书籍采用,如《化学鉴原》3。1908年,清政府学部审定科编纂了《化学语汇》,用的也是“养气”。
  造一个形声字来表示元素名称,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元素译名方法,既照顾到了汉语习惯,又避免了完全音译的烦琐。这种方法是由在江南制造局工作的傅兰雅和徐寿提出来的 4。1890年,傅兰雅在第二次新教全国大会上做了题为《科技术语:当前的歧义与寻求统一的方法》的报告,认为译名要简单、明了、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系统化。他指出:偏旁是汉语的显著特征,新术语不应该小看偏旁的广泛作用;术语译名用字越少越好,译名简化是永恒的趋势;同类术语译名必须具有相似性,译名必须表明术语间的联系 5。以此观之,傅兰雅和徐寿提出造一个形声字来表示元素名称,与上述原则是相吻合的,即: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简单、明了、系统化。虽然傅兰雅和徐寿提出造一个形声字来表示元素名称,但对于oxygen,他们沿用了“养气”的译名。
  二益智书会:“养”(1898年)、“”(1901年)
  1877年,由传教士组成的益智书会在上海成立。同年,益智书会成员狄考文撰文认为,译名要简单、明了、系统化。他指出:(1)译名必须简单、明了。又长又复杂的译名不但用起来不方便,而且缺乏尊严,也不利于统一。(2)同学科译名必须具有一致性,如“分数”“倍数”“乘数”“根数”等都使用了“数”这个字,译名间体现了相似性。61898年,益智书会出版了《修订元素表》(The Revised List of Chemical Elements)。该表依据“重要元素应该意译,一个元素译以一个汉字”的原则,将oxygen译为“养”;还特别提到,所有的金属元素译名带“金”字旁,气体元素和金属元素之外的译名带“石”字旁,其好处是减轻记忆负担7。1901年,益智书会公布《协定化学名目》(Chemical Terms and Nomenclature),与《修订元素表》基本一致,只是给所有气体元素名称加上了“气”字头8。这样,oxygen的译名就成了“”。这些元素译名主要是由师图尔、赫士、狄考文确定的。他们把oxygen的译名定为“”,是出于明了的需要,即把表示元素名称的“养”与不表示元素名称的“养”区别开来9。
  1915年,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发表《化学元素命名说》一文,提出83种元素的译名,以供中国科学社“暂时之用”。他把oxygen译为“养” 10。
  oxygen的日文译名为“酸素”。甲午战争后,我国翻译了许多日文书籍,“酸素”这个名词进入中国,部分中国人直接使用了这个名词。任鸿隽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中国人不应该照oxygen的原义来翻译,因为当时化学知识不足,因而造成这个元素的命名错误。他还认为,在汉语里,“酸素”与“酸类”这两个名词容易造成混淆。因此,他选择了“养”这个译名。
  到1920年时,由于元素译名混乱,任鸿隽并不主张非使用他提出的元素译名不可,而是希望大家能统一意见,而不要“固执己说”11。
  三中华民国医药学会:(约1916年)
  大约在1916年,中华民国医药学会提出了《化学名词草案》,认为元素的翻译应以西语(拉丁语、英语、德语)原意为首要依据,然后再参考旧译名和日本译名。
  在气体元素翻译方面,中华民国医药学会认为,在一种元素对应一个单字的原则下,为明了、简单、系统化起见,过去的译名“养”“养气”及来自日本的译名“酸素”等都不宜使用。
  (一)……养……等字在行文上易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混,不能以一字独立成名。
  (二)如……养气……必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下,加一气字区别之,殊觉烦赘,且与液体从水、固体从石、金属从金,皆能以一字独立成名者,不归一律。
  (三)旧名硝气、盐气及日名……酸素……尽可采取其意,惟不便直袭之。所以不便直袭之理由,固旧名必连气字、日名必连素字,其弊正与(一)(二)项相同。12   中华民国医药学会明知氧元素的西文命名oxygen并不正确,但还是按照oxygen的原意来翻译,大概是因为德国人和日本人都按oxygen的原意来翻译。因此,该学会翻译oxygen时取义“酸素”,在一种元素对应一个单字的原则下,把oxygen翻译成“”,音同“酸”。还认为,“”不会与“酸类”之“酸”造成混淆。
  1916年,中华民国医药学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7年1月,医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元素名词时,否决了“”这个译名。因此,这个译名的影响不是很大。
  四医学名词审查会:氱(1917年)
  1917年1月,当时负责统一医学名词的医学名词审查会召开第二次审查大会。由于医学与化学联系紧密,大会审查了元素名词。 
  起初,大家一致同意oxygen的译名为“”“养”。沈信卿认为:“酸字从酉,去之则酸字之义大异,故‘’之造法尚未妥善,不如‘’字会意而兼谐声。”俞凤宾表示赞成。他认为,在此之前,大家已确定Hydrogen的译名为“”“轻”。因此,“养”字也应列在后面,以便和Hydrogen的译名体例保持一致 13。
  但在审查会结束前夕,大家一致同意改用“氱”代替“”。理由是:
  氱(O),昜音与养同。《说文》:水象众水并流,中有微昜之气。夫水为H与O所成,故据此用之,但加气头,制为氱字,读如养,会意兼谐声。14
  这样,oxygen的译名就被确定为“氱”“养”。医学名词审查会审查通过的元素译名后来经教育部审定,这两个译名被保留。《东方杂志》公布了经教育部审定过的名词,并补充说明了医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元素译名的原则是有意可译者译意,无意可译者译音,并且以习惯为主。
  医学名词审查会在元素译名的审查方面不可谓不用心,其审查通过的元素译名也经过了教育部的审定、公布。但是,由于没有化学学会的加入,其审查通过的元素译名并不能代表化学界的意见。从审查员名单看,这些译名更多的是代表医学界的意见。故这些元素译名仅仅统一于组成医学名词审查会的几个团体之间。
  五教育部《元素命名商榷》(1915年)、郑贞文《无机化学命名草案》(1920年)、国立编译馆(1932年):氧
  1915年9月,教育部公布《元素命名商榷》,认为oxygen的旧译名“养”,日文译名“酸素”都是意译,应用时容易使人误解 15。因此,《元素命名商榷》将oxygen译为“氧”。郑贞文认为“氧”的名称在当时已经通用,教育部只是顺应了这种潮流而已16。这个译名虽由教育部公布,但在当时并没有获得一致赞成。
  1920年,郑贞文发表《化学定名说略》一文,认为化学定名要“严、简、有系统”17。同年,他编纂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出版。该书确定元素译名时,以一种元素用一个既表状态又谐声的汉字表示为原则,若通行的俗名不合此原则,则对其进行改造。他指出,1915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元素命名商榷》所用元素之名,与上述原则较为符合,且通行较广,故沿用它们,不必为了争论名词而标新立异 15。
  依据上述原则,郑贞文把oxygen定名为“”,而把“氧”作为它的简化字。由于这个元素的译名争议很大,所以他对此有详细的解释,指出不用医学名词审查会所定的“氱”,主要是因为“氱”的来由牵强附会。
  商务印书馆一直采用郑贞文制定的名词系统,直到旧版在1932年“一·二八”战役中被全部烧毁为止。
  医学名词审查会没能统一oxygen的译名,这个任务留给了后来负责译名统一工作的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成立于1932年,它一成立,便开始着手整理化学名词。郑贞文主持这项工作,他参考各方意见,编成具体方案。
  1932年8月,教育部召开化学讨论会,全国化学专家集于一堂,讨论化学上的重要问题,其中的译名统一问题由译名组负责。译名组成员为王季梁、张资珙、郑贞文、徐作和等18人。译名组首先讨论了化学定名原则,议定原则如下:
  A.取字须遵一定的系统。
  B.以谐声或会意为主,不重象形。
  C.须便于读音、便于书写,笔画以简单为原则。同音字、不易识别之字、易与行文冲突之字,皆宜避免。
  D.旧有译名合于上列条件者,尽量采用;倘有二字以上可用者,则依照上列各条,择其最为合用之一字。18
  经表决,与会的18人中,15人赞成用“氧”字。张资珙认为:“oxygen译为‘氧’已颇久,且采用者甚多。”王季梁认为:“‘氧’字笔画少,合于定名原则。”徐作和认为:“‘氱’下面所从之‘昜’字,极易误写作‘易’字且全个字不便书写。”19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氧”字更简单、更明了、更通行。随后,“氧”这一译名获得了大会的同意。
  同年8月,教育部及国立编译馆合聘郑贞文等7人为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元素译名的制定方面,与医学名词审查会相比,该委员会更权威。因为前者代表的是医学界,而后者代表的是化学界,委员都是随后成立的中国化学学会的会员。该委员会根据化学讨论会议决的化学定名原则,参照历年来各家草案、论著和化学讨论会上各专家的提案及意见,悉心整理,审慎取舍,反复验证,郑重审查,并征求各处学术机关的意见,四易其稿,终于完成《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1932年11月由教育部公布,次年6月出版。《化学命名原则》的出版,为包含oxygen译名在内的化学译名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人陆贯一也曾制定了元素译名20,主要是以符号加汉字的方式造新字。他将氧元素的译名定为“”,造的字很奇怪,不符合汉字造字规律,故未被后人接受。
  《化学命名原则》出版后,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和政府的支持(如不用该名词系统的教科书审定时不予通过)等原因,在学术界及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推行,各种用中文撰写的化学书籍和论文所用的名词,多以此为根据,以前同名异译、凌乱纷歧的弊端,逐渐消除了。不过,关于oxygen的译名,中华医学会仍主张用医学名词审查会确定的“氱”。   1937年1月19日,教育部召开化学名词审查会议,讨论《化学命名原则》的修改,特邀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及卫生署派代表参加。经过讨论,审查会大体主张保留原公布译名,以少改动为原则。特别是氢、氧、氮、氯、砷五个元素译名,全场一致议决永不更改,如必欲修改,须经审查会出席委员全体同意通过。至此,oxygen的中文译名“氧”,被赋予了永久性的地位。
  六结语
  由上可知,从“养气”到“养”,是出于简单和系统化的需要;从“养”到“”,是为了避免混淆,即出于明了的需要;从“”到“氧”,是出于简单的需要;而“氧”最终被一致接受,是因为它不但具有简单、明了、科学性、系统性等优点,而且由权威译名工作组织国立编译馆组织的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由教育部公布。
  由上还可以推知,科技译名能否被普遍接受,受到以下几个条件制约:
  (1)是否符合汉语规律。“”不符合汉字造字规律,故未被后人接受。
  (2)是否符合科学性和系统性。译名应该准确表示科学概念,并体现系统性即相关性。“”“氱”不符合科学概念,故未被大家接受。“养气”非单音节,且未体现“气字头表气”的定名原则,因而缺乏系统性。“氧”更准确地表示了概念,也体现了系统性。
  (3)是否简单、明了。“养气”“”不够简单,“养”不够明了,故均未被接受。“氧”既简单又明了。
  (4)是否由权威译名工作组织认可和推行。虽然早在国立编译馆成立之前,“氧”就已较为通行,且被教育部选用,但由于当时缺乏权威的译名工作组织来认可、推行,因而当时这个译名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国立编译馆是当时权威的官方译名工作组织,由它组织的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将当时较通行的“氧”定为oxygen的译名,代表了当时化学界的意见。当中华医学会对这个译名有意见时,国立编译馆进行了及时的协调。国立编译馆还采取了一定措施推行“氧”,不使用“氧”的教材审定时不予通过。
  参 考 文 献
  [1]张澔.氧氢氮的翻译:1896—1944年[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23—134.
  [2]合信.博物新编(一集)[M].上海:墨海书馆,1855:10.
  [3]化学鉴原(卷 1)[M]. 傅兰雅,徐寿, 译. 上海:江南制造局,1872:21.
  [4]王扬宗.化学术语的翻译和统一[M]//赵匡华.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74.
  [5]Fryer J. Scientific Terminology,Present Discrepancies 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y[C]//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0:531—549. 
  [6] Mateer C W.School Books for China[J].The Chinese Recorder,1877(8):427—432.
  [7]The Revised List of Chemical Elements[J].The Chinese Recorder,1898(29):87.
  [8]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J].中国科技史料,1991(2):9—19.
  [9]Preface.A glossary of Chemical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M].Shanghai:the Presbyterian press,1902.
  [10]任鸿隽.化学元素命名说[J].科学,1915(2):157—166.
  [11]任鸿隽.无机化学命名商榷[J].科学,1920(4):347—352.
  [12]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化学名词草案[M].京华印书局,1916:2.
  [13]化学名词审查组第一次纪录[J].中华医学杂志,1917(3):24—45.
  [14]科学名词审查会第一次化学名词审定本[J].东方杂志,1920(7):119—125.
  [15]元素及单质[M]//郑贞文.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1—8.
  [16]郑贞文.化学译名商榷案[M]//.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国立编译馆,1932:213.
  [17]郑贞文.化学定名说略[J].学艺,1920(4):41—56.
  [18]附:译名组通过各案(化学译名原则)[M]//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国立编译馆,1932:225—226.
  [19]第五次分组会议纪事[M]//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国立编译馆,1932:78—92.
  [20]陆贯一.原质之新译名[J].科学,1932(12):1858—1864.
其他文献
高油价已经开始明显影响到石油需求。去年全球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只占2004年的四分之一,今年这一数字可能更低。在那些富裕的国家,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这一影响更加明显,在过去的两年半里,石油消费量持续下降。    油价冲击,余波不断    在油价创下了最新纪录,达到每桶135美元后,消费者和政客们开始四处猛烈抨击。在法国,渔民封锁港口,将油倾倒在道路上,以示抗议。英国的货车司机运着棺材穿过伦
期刊
在这不同寻常的2008年里,我们迎来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却是享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10年。  10年前,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原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并公开发行。当时国家对全国刊物的总数量控制十分严格,但我们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
期刊
《中国科技术语》自1998年诞生至今已历10载。今年4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特为刊物题写了贺词:“规范科技名词术语,促进科技创新应用。——贺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给予刊物发展极大的鼓励和支持。4月29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在康铭大厦隆重举行了《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于永湛,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中
期刊
2008年正值《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改刊1周年。刊物特发出了主题为“我与《中国科技术语》”的征文,得到读者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现特辟“刊庆专栏”选登部分来文。    杨欣儒作者为马来西亚教育部属下马来西亚华语规  范理事会副主席。    6年前,在香港汪惠迪先生的推荐下,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始给我定期寄来了《科技术语研究》。这是我接触《中国科
期刊
经济学家通常是用GDP来衡量发展的,但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过程。在经济生活层面上,我国保持了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其令国人振奋的GDP,其实是牺牲了我们的资源、环境、劳工利益换来的!一方面,世界制造业的确正在大踏步地向中国转移。随着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国制造对资源的豪取及对环境的破坏,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依然还是被动地依赖国外的技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期刊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目前国际、国内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我国目前使
期刊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他们治学严谨、博识敏思,为名词审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德仁院士即是其中一位,他是当年中国很年轻的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也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在与李院士联系时,适逢他即将来北京开会,于是采访得以成行。  采访时间定在下午一点钟,
期刊
摘 要:在国内众多文献中均将Sinorhizobium meliloti误译为“苜蓿中华根瘤菌”,它的种加词meliloti是来自豆科植物草木樨属(Melilotus),经拉丁化后而形成的,因此应译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才为正确。与它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另一种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种加词medicae来自豆科植物苜蓿属(Medicago),因此Si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一些实例,分析钢铁冶金资料中的术语不规范使用,主要涉及语义选择的不当,具体可分为以常用意义指代专业意义、以表层意义代替深层意义、不同语域意义的混用三种情况,对此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冶金,语域,翻译,常用词,术语  中图分类号:N04;H059;T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1-0028-03    Translation of Terms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