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实质化视域下法官认知体系的建构

来源 :唐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审判中的法官认知偏差具有阶段差异性,主要分为事实认知偏差、法律认知偏差和社会认知偏差,存在于证据材料处理、证据证明力认证、案件事实认定和案件裁判四个阶段;隧道视野、印证证明、经验法则、锚定效应、选择性注意和投射效应是法官认知偏差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法官认知偏差进行有效控制,可从法官自身修正、外部因素革除和程序制度防范三方面入手,即法官通过理性认知思维养成、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庭审语言规范化、裁判文书说理等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能力的精进;通过防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当干预、协调社会舆论与司法决策的关系等途径排除外部因素对法官认知的不利影响;通过建立预审法官和专家型法官制度、建构以庭审为中心的案件审理模式、改进公诉机关量刑建议书制度等措施完善程序性预防机制.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 师德,教师的人品和职业道德。欲为人师,必先完备师德,方可“言传身教”。否则,不具备“身教”的素质,也难有“言教”的资格和效果。自身不正,何以正人?本文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立良好师德形相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强化师德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若具备良好的师德就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而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一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建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