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新教学模式,因其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而在教育领域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效果。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型课程之一,以其知识面广、实操性强等特点,非常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就进阶式教学过程、微课式教学内容、平台式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如何应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 键 词] 中职;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31-01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翻转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内化这两者的顺序。知识传授即“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提供学习视频和在线辅导,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规划学习进程;“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更加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实操性强,非常适合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之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兴趣,翻转课堂的推行,转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依据自身水平来自行制定学习进程,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本文将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促成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现:
一、进阶式教学过程促翻转
教师应精心规划课程内容,课前合理有序地处理所要教学的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模块化教学方式,以多种不同层次的教学深入,来进一步强化这种翻转课堂的思想理念及应用效果。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这部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把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作为初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如,运用概念、基本功能等,让学生有一个基础的理解和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自主修饰、编辑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背景设置、颜色调整以及编辑演示文稿对象,并适当地插入一些艺术字、图形等,在此基础上即可对放映设置的内容予以掌握。而在进阶学习阶段,教师则可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模板、主体、色彩这些内容,学会综合化处理。最后则是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完成創设应用篇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所布置的课题进行自主选择,这个过程可达到高效高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二、微课式教学内容促翻转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物质保障即是课程视频,但当前中职这门课程中的微课制作还刚刚起步,因而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或经验都比较少。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研团队应凝聚团队的力量,通过Camtasia Studio等屏幕录制工具软件,利用智能手机针对基础篇、提高篇以及拓展篇的每一个知识点录制一个八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更加侧重于微课的结构设计,尽可能使导入内容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内容应短小而精彩,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并在教学引导中,应注重语言的幽默风趣。
三、平台式教学模式促翻转
应用翻转课堂,可让课堂教学范围得到拓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获更多更新的学习体验,不断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创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应用到翻转课堂中。教师可将软件和硬件的相关内容结合,保障学生更加高效高质的学习。
当前中职学校基本上已经完全覆盖了无线网络信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可充分挖掘这个专业的特长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相应的网页内容,并呈现出课程教学的基本介绍、视频内客的播放及各种问题的答疑,同时教师在课后应与学生密切师生关系,构建微信群或者QQ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中来。尤其是在加强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方面,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网络互动模式。在这种网络背景下,教师更应创设网络学习平台,借助网络技术让课堂内容实现重复播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录制学科相关的微课,并上传至学校官网,给予学生网络平台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将这种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时,应结合所教学科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重难点,以便真正发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英.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尝试[J].无线互联科技,2015,19(4):94-95.
[2]范梦婷.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化分析[J].考试周刊,2017,25(12):154.
[3]黄利书.以翻转课堂模式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5):126-127.
[关 键 词] 中职;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31-01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翻转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内化这两者的顺序。知识传授即“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提供学习视频和在线辅导,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规划学习进程;“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更加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实操性强,非常适合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之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兴趣,翻转课堂的推行,转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依据自身水平来自行制定学习进程,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本文将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促成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现:
一、进阶式教学过程促翻转
教师应精心规划课程内容,课前合理有序地处理所要教学的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模块化教学方式,以多种不同层次的教学深入,来进一步强化这种翻转课堂的思想理念及应用效果。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这部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把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作为初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如,运用概念、基本功能等,让学生有一个基础的理解和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自主修饰、编辑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背景设置、颜色调整以及编辑演示文稿对象,并适当地插入一些艺术字、图形等,在此基础上即可对放映设置的内容予以掌握。而在进阶学习阶段,教师则可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模板、主体、色彩这些内容,学会综合化处理。最后则是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完成創设应用篇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所布置的课题进行自主选择,这个过程可达到高效高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二、微课式教学内容促翻转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物质保障即是课程视频,但当前中职这门课程中的微课制作还刚刚起步,因而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或经验都比较少。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研团队应凝聚团队的力量,通过Camtasia Studio等屏幕录制工具软件,利用智能手机针对基础篇、提高篇以及拓展篇的每一个知识点录制一个八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更加侧重于微课的结构设计,尽可能使导入内容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内容应短小而精彩,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并在教学引导中,应注重语言的幽默风趣。
三、平台式教学模式促翻转
应用翻转课堂,可让课堂教学范围得到拓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获更多更新的学习体验,不断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创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应用到翻转课堂中。教师可将软件和硬件的相关内容结合,保障学生更加高效高质的学习。
当前中职学校基本上已经完全覆盖了无线网络信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可充分挖掘这个专业的特长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相应的网页内容,并呈现出课程教学的基本介绍、视频内客的播放及各种问题的答疑,同时教师在课后应与学生密切师生关系,构建微信群或者QQ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中来。尤其是在加强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方面,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网络互动模式。在这种网络背景下,教师更应创设网络学习平台,借助网络技术让课堂内容实现重复播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录制学科相关的微课,并上传至学校官网,给予学生网络平台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将这种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时,应结合所教学科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重难点,以便真正发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英.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尝试[J].无线互联科技,2015,19(4):94-95.
[2]范梦婷.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化分析[J].考试周刊,2017,25(12):154.
[3]黄利书.以翻转课堂模式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