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肠道微生态科学的发展,益生菌已让越来越多的IBD尤其是UC患者获益,但是益生菌治疗IBD尤其是CD的机制尚不清楚,且粪便菌群移植(FMT)在IBD中的应用还存在较多有待探讨的领域。由于益生菌治疗IBD涉及的机制复杂,所以临床上较难把控其依据及指征。本文将益生菌治疗IBD的机制分为免疫、微生物、营养和精神心理四大途径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选择益生菌提供清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发布欧洲重症医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关于神经重症监护患者液体治疗的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推荐意见。设计在2016年10月召开的ESICM LIVE 2016会议上召集了一个由22名国际专家组成的共识委员会,随后委员会成员通过电话会议和在线讨论制定本专家共识。方法回顾人群、干预、对比和结局(population,
期刊
PPI抑制质子泵的H+/K+转运机制可强效抑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酸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由于氟原子引入,含氟PPI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疗效、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均不同于其他PPI。临床研究表明含氟PPI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更少。
期刊
IBS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症状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实践中应灵活运用罗马Ⅳ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过度检查和不适当的治疗。传统的泻药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有一定疗效,促分泌剂、胆汁酸调节剂等治疗药物为IBS-C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利那洛肽是全球首个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治疗便秘的同时可改善内脏高敏感,缓解腹痛,对IBS-C治疗有独到之处。
期刊
随着肠黏膜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生物制剂为IBD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主要包括靶向阻断在肠黏膜炎症反应发生过程中的各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2/IL-23)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抑制激活的白细胞向肠黏膜迁移(如整合素α4β7)。现就当前针对IBD开展的各种生物制剂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期刊
目的分析腹泻型IBS患者肠道清洁后的结肠灌洗液(以下简称肠液)的优势菌群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9例腹泻型IBS患者,另纳入同期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自述偶有腹部不适或腹痛的排除IBS诊断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结肠黏膜组织和肠液标本,提取组织及肠液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普氏杆菌、拟杆菌门、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害肺
将116例行胃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检查的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共聚焦图像质量、胃镜检查时间、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发现,试验组胃窦小弯、胃体小弯、胃角和病变部位图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26、4.417、9.979,P均<0.05);胃镜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40);其余结果差异均无
期刊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6月至9月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腺癌的65例患者,以及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18例患者(对照组)。分析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和PD-L1对胃癌的诊断效率。结果显示胃癌组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Z=-2.310,P=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