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变革,它立足于现代性批判,探索人类未来解放之路,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哲学。然而,时至今日,部分学者仍然以传统哲学为视角去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哲学,更多关注的是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对于现代哲学的贡献却相对被遮蔽起来。面对这一问题,知名学者贺来“深耕”马克思哲学的“原本”,“立足”现代性生存方式的反思批判,“情系”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探求,“还原”了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哲学变革的根本意义。《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一书便是其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引经据典,史论结合,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独到的哲学视角,深入探究了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存在方式的现代变革
贺来教授肯定并论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实现现代哲学转向中作出的贡献。他指出,很多时候,人们已经把哲学看成是一门学科,一门学术专业。哲学更像是一种学术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然而,哲学学科在追求自身“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把自身禁锢在“象牙塔”里,在不断生产论文、著作、项目、课题、奖励等产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遭遇“生存危机”,哲学越来越像科学,而不是它自身。哲学在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中也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越来越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的出现和存在方式就具有了重要变革意义。贺来教授认为,与其他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在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出场和存在方式,它超越了现代性学科体制的规训和界限。”①它强烈反对哲学的“学院化”“书斋化”“专业化”“建制化”,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源于时代的人的生存方式,安命于现实生活的前提性追问。哲学是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鲜活的人塑造自身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一旦走进“专业化”“建制化”,也必将“学院化”“书斋化”,失去其与现实的关联,成为一件艺术品,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外,将真正成为“无用”的学问。
贺来教授一向认为哲学必须关注现实,应该把哲学思考扎根于现实世界,通过对“实然现实”的反思性批判,寻找到对其超越的一种“应然现实”;祛除“假装生活”的外衣,展示“真实的生活”的“真相”。贺来教授认真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的洞见,肯定了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哲学合理存在方式揭示的理论贡献。从“现代性反思”“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等多个视角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实现现代哲学转向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观念的现代变革
哲学内容的核心是哲学观念,在该书中,贺来教授精确分析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哲学本身发展和人类现代困境突破的重要理论贡献。
在现代哲学中,对“主体性”的批判,是学者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体性”被人们等同于“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甚至认为“认知主体”就是“价值主体”。贺来教授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读,深刻理解到,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性”的“载体”不是“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而应该是“价值主体”。人的存在与动物不同,他首先是一种“价值存在”,这本源于人的存在的自觉性、自由性、创造性。人的“价值主体”展开为三个方面:第一,“价值主体”是“自由主体”。这里的“自由”与康德从道德价值视角理解的“自由”不同,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由”。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更多是基于自己设定的尺度去进行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价值主体”是“目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才是社会的最终价值追求。第三,“价值主体”是“责任主体”。人需要对自己发展可能出现的结果承担相应责任。
辩证法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来教授指出,对于现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我们需要以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作为研究起点,从实践理性的辩证法出发,“通过‘对话’、‘宽容’与‘相互承认’来寻求这个矛盾的克服,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社会的统一性。”②可以说,贺来教授把辩证法的理性基础转化为实践理性,既在理论上开创了辩证法研究的新范式,又在实践上重新找回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真内涵,把辩证法从“变戏法”的泥沼中“拯救”了出来。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马克思哲学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一问题也是现代哲学非常关注的。贺来教授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哲学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东西,“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辩证性的品格,二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贺来教授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第一,“辩证法理论所实现的重大变革,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使得辩证法对历史的认识从抽象的、思辨的历史转变为“现实的人的历史”。马克思对于辩证法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通的。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现代辩证法的根本内容。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从根本上说,历史唯物主义也同样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这种本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对一切以“‘绝对真理’自居的抽象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自觉否定和拒斥”④;另一方面,“它结束了一切关于存在最终的人类历史完美状态的幻觉,自觉地拒斥和否定了把某种社会秩序永恒化和完美化的观点和做法,真正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过程。”⑤贺来教授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性的指认,为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史上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行的路径。
三、马克思现代哲学变革的时代意义
贺来教授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社会深层关系入手深刻探讨了马克思现代哲学变革的时代意义。关于这一问题,贺来教授围绕当下人们现实生活关切的重大问题,论述了马克思哲学“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马克思哲学关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关于“价值虚无主义”的思考等问题,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现代哲学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是现代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同时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贺来教授从马克思哲学出发,探讨了马克思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关联性。他指出,马克思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哲学中的“类本质”;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还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类思维”。“类思维”是对分裂人与人的“物种思维”的克服和超越,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⑥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必须要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来消灭“物种思维”“支配一切权力”和“资本逻辑”等“抽象力量”的束缚,“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顺利得以实现。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已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就十分值得关注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成为自由、自觉‘价值主体’并因此而成为了内在的目的。”⑦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实现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同时,还需要两个重大前提:其一,私人领域的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社会正义实现有机统一;其二,确保人是一种全面丰富的健全的生命存在。贺来教授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阐释了马克思哲学中关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問题,回应现实重大关切,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的现代哲学意蕴之魅力。
马克思的现代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上。这一问题在哲学层面上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贺来教授深刻意识到理清此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该书中深入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哲学变革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贺来教授认为,马克思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那就是现代性本身。现代性对理论理性过度张扬,以及在理论基础上承诺的人的解放的“无根性”与“虚幻性”,是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而资本的“虚无主义力量”是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还提供了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途径,即“瓦解资本”,“超越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拯救人自由自觉的生存本性,从而实现‘劳动解放’。”⑧
总的来说,《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一书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哲学合理存在方式、现代哲学观念重大变革,以及对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指引意义,问题意识精准,观点多有创新,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当代中国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第4、181、128、138、140、253、297、325页。
(责任编辑:颜冲)
一、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存在方式的现代变革
贺来教授肯定并论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实现现代哲学转向中作出的贡献。他指出,很多时候,人们已经把哲学看成是一门学科,一门学术专业。哲学更像是一种学术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然而,哲学学科在追求自身“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把自身禁锢在“象牙塔”里,在不断生产论文、著作、项目、课题、奖励等产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遭遇“生存危机”,哲学越来越像科学,而不是它自身。哲学在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中也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越来越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的出现和存在方式就具有了重要变革意义。贺来教授认为,与其他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在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出场和存在方式,它超越了现代性学科体制的规训和界限。”①它强烈反对哲学的“学院化”“书斋化”“专业化”“建制化”,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源于时代的人的生存方式,安命于现实生活的前提性追问。哲学是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鲜活的人塑造自身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一旦走进“专业化”“建制化”,也必将“学院化”“书斋化”,失去其与现实的关联,成为一件艺术品,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外,将真正成为“无用”的学问。
贺来教授一向认为哲学必须关注现实,应该把哲学思考扎根于现实世界,通过对“实然现实”的反思性批判,寻找到对其超越的一种“应然现实”;祛除“假装生活”的外衣,展示“真实的生活”的“真相”。贺来教授认真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的洞见,肯定了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哲学合理存在方式揭示的理论贡献。从“现代性反思”“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等多个视角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实现现代哲学转向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观念的现代变革
哲学内容的核心是哲学观念,在该书中,贺来教授精确分析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哲学本身发展和人类现代困境突破的重要理论贡献。
在现代哲学中,对“主体性”的批判,是学者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体性”被人们等同于“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甚至认为“认知主体”就是“价值主体”。贺来教授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读,深刻理解到,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性”的“载体”不是“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而应该是“价值主体”。人的存在与动物不同,他首先是一种“价值存在”,这本源于人的存在的自觉性、自由性、创造性。人的“价值主体”展开为三个方面:第一,“价值主体”是“自由主体”。这里的“自由”与康德从道德价值视角理解的“自由”不同,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由”。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更多是基于自己设定的尺度去进行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价值主体”是“目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才是社会的最终价值追求。第三,“价值主体”是“责任主体”。人需要对自己发展可能出现的结果承担相应责任。
辩证法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来教授指出,对于现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我们需要以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作为研究起点,从实践理性的辩证法出发,“通过‘对话’、‘宽容’与‘相互承认’来寻求这个矛盾的克服,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社会的统一性。”②可以说,贺来教授把辩证法的理性基础转化为实践理性,既在理论上开创了辩证法研究的新范式,又在实践上重新找回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真内涵,把辩证法从“变戏法”的泥沼中“拯救”了出来。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马克思哲学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一问题也是现代哲学非常关注的。贺来教授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哲学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东西,“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辩证性的品格,二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贺来教授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第一,“辩证法理论所实现的重大变革,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使得辩证法对历史的认识从抽象的、思辨的历史转变为“现实的人的历史”。马克思对于辩证法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通的。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现代辩证法的根本内容。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从根本上说,历史唯物主义也同样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这种本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对一切以“‘绝对真理’自居的抽象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自觉否定和拒斥”④;另一方面,“它结束了一切关于存在最终的人类历史完美状态的幻觉,自觉地拒斥和否定了把某种社会秩序永恒化和完美化的观点和做法,真正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过程。”⑤贺来教授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性的指认,为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史上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行的路径。
三、马克思现代哲学变革的时代意义
贺来教授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社会深层关系入手深刻探讨了马克思现代哲学变革的时代意义。关于这一问题,贺来教授围绕当下人们现实生活关切的重大问题,论述了马克思哲学“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马克思哲学关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关于“价值虚无主义”的思考等问题,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现代哲学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是现代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同时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贺来教授从马克思哲学出发,探讨了马克思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关联性。他指出,马克思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哲学中的“类本质”;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还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类思维”。“类思维”是对分裂人与人的“物种思维”的克服和超越,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⑥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必须要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来消灭“物种思维”“支配一切权力”和“资本逻辑”等“抽象力量”的束缚,“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顺利得以实现。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已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就十分值得关注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成为自由、自觉‘价值主体’并因此而成为了内在的目的。”⑦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实现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同时,还需要两个重大前提:其一,私人领域的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社会正义实现有机统一;其二,确保人是一种全面丰富的健全的生命存在。贺来教授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阐释了马克思哲学中关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問题,回应现实重大关切,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的现代哲学意蕴之魅力。
马克思的现代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上。这一问题在哲学层面上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贺来教授深刻意识到理清此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该书中深入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哲学变革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贺来教授认为,马克思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那就是现代性本身。现代性对理论理性过度张扬,以及在理论基础上承诺的人的解放的“无根性”与“虚幻性”,是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而资本的“虚无主义力量”是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还提供了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途径,即“瓦解资本”,“超越资本对劳动的奴役,拯救人自由自觉的生存本性,从而实现‘劳动解放’。”⑧
总的来说,《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一书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哲学合理存在方式、现代哲学观念重大变革,以及对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指引意义,问题意识精准,观点多有创新,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当代中国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第4、181、128、138、140、253、297、325页。
(责任编辑:颜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