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现代社会,金钱与物质横流,孩子的孝道教育已经被抛之脑后。如果一个民族远离了孝道,那么,所有的发展都将成为华而不实的空壳。本文试从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根源进行阐释,继而寻求孝道教育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孝道;教育;方法
引言
现在的电视荧屏,关于孝道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过去我们只知道,不赡养父母属违法,如今,不看望父母也属违法。这有助于保护父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督促子女关心、关爱父母。这种关心、关爱,不仅是经济上的赡养,还包括精神上的抚慰、探视、看望。“常回家看看”,不光是唱在歌声中,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欣喜之余,我有所疑惑,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子女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给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精神上的关心、关爱,让父母健康、安心、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如今,看望父母、关心父母,要到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执行,这真是社会的悲哀!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孝道教育出现了问题。
一、孩子不孝之现状
在一堂品德公开课上,一位老师问孩子:父母白天上班,晚上操持家务,还要管我们的学习,你知道父母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吗?有一个孩子回答说:“他们现在养我,是为了我长大以后能养他们!”孩子的回答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当场愣住了,他的上课老师更是惊讶至极。孩子把父母的爱,父母的苦心当做一场赤裸裸的交易!孩子是怎样漠视父母的爱才会说出如此“不孝”的话啊!
无独有偶,在另一堂课,老师问:“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父母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班里一片沉默,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老师叫起一位没有举手的孩子,他回答同样让人惊讶之极:“我觉得父母没有做过什么让我感动的事啊!”是啊,大多数孩子都把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一次的集体沉默更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身为“掌上明珠”的他们呼风唤雨,唯我独尊,很多时候,他们想到的只有自己,孝道的“影子”在他们的身上似乎很难找寻。孩子不孝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孩子很少会关注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
2.孩子很少会在父母下班的时候主动问父母工作累不累。
3.孩子很少会主动帮忙分担家务活。
4.孩子会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命令父母做事。
5.孩子会经常向父母要钱。
6.如果父母生病不舒服,孩子经常没有注意到。
7.父母生病了,孩子不会自己做吃的。
8.小孩很少主动提出回老家看望老人。
9.带小孩回老家看老人,小孩对老人的态度不冷不热。
10.孩子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催人警醒,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原本“性本善”、“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孩子对孝道如此的冷漠呢?
二、孩子不孝之源头
(一)社会对孝道教育的淡薄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对于孝道的淡薄。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利益,许多人一切向钱看,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富翁,因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出生以后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长辈们恩宠有加,一味地让他们享受物质生活,一味地给予孩子爱甚至是袒护,忽略了他感恩、回报之心的培养。清代黄宗羲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成“小皇帝”,让孝道处于缺失状态,这是孝道教育的一大失误。
2.只关心孩子的成绩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培养,对孩子的评价采取“一票否决制”。这样,孩子其它方面如体贴父母,为父母做事等等的优点被扼杀,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被漠视。这种无视孩子思想存在的做法,会让孩子“唯成绩是尊”,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是孝道教育的第二大误区。
3.只关心孩子的言行
在生活中,父母对祖辈的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以及遗弃老人的做法,也将严重影响甚至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自觉养成尊老孝敬之心。而孩子一旦在幼时积弊成习,将直接妨碍他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很多父母嘴上教育着孩子要如何如何孝敬自己,但自己却处处顶撞、辱骂老人,所谓的“说一套,做一套”,这种只规范孩子言行,不讲究自己言行的做法,是孝道教育的第三大误区。
三、培养孩子孝心的方法
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们应该着手教育孩子孝敬我们自己。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遵循这么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祛除过分的宠爱,必须舍得让孩子付诸行动。有的父母口口声声要孩子懂得孝敬,可当孩子为父母倒水、端饭、倒垃圾时,又心疼得不行了。孩子刚想表达孝心,父母就已忙不迭地让孩子放下手中的活,说:“让我来,让我来。”如此做法不仅无法成功地培养孩子的孝心,还助长了孩子的懒惰习气和对家庭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具体说来,以下几方面做法可供父母们参考。
(一)让孩子明确孝行为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此,如何行孝,是每个孩子不可不知的。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孝敬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对孩子来说,行孝可以很简单,给妈妈揉揉肩,给爸爸倒杯茶……都算是行孝的表现。但这些要出自敬爱之心。 总而言之,孝敬父母,就要让孩子: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不乱花钱等。
(二)读书熏陶
只是让孩子懂得“孝行为”还不够。你要求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孩子可能比较叛逆,就是要对着干,或者在你的强迫下“孝敬”了,但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心理的认同,还没有打心底里觉得要孝敬父母。我国素有孝的传统,关于孝的故事也很多,《弟子规》的第一篇就是“入则孝”。可见古人对“孝”非常重视,能否做到“孝”,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我们家长责无旁贷。
(三)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
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他们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的情况和收入告诉孩子,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这样,孩子才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当然孝心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有一位在街头摆摊修自行车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的,就在暑假的时候特意带着儿子去摆摊。儿子陪着父亲在街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还经常要帮父亲干活儿,递工具,推单车。开学的时候,儿子变了,变得很少向父亲要钱,每当父亲回家,他必定倒好一盆温水,拧干毛巾塞到父亲手中,这个体贴的举动,出自对父亲工作艰辛的感激和敬重。
(四)让孩子获得表达孝心的机会
孩子表达孝心需要实践,如果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纵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便被掩藏乃至泯灭了。前文中提到的“舍得教育”,即是指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疲劳”、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学习分心”而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才能使孝心变成孝行。那么就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吧。
(五)制定孝计划,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孩子在“孝”的方面表现不是很理想,我们可以制定“孝敬父母长辈的小计划”,小计划的内容:应该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在这一周内我能为父母做什么?怎样落实孝亲敬长的小计划?在日常生活中,细节确实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对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为父母倒一杯水,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有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尝尝,哪怕生病时的一句问候,点滴小事皆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父母们不妨一试。
(六)让孩子在表达孝心时有幸福感
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敬父母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孝敬之举本应发自内心,岂能被迫地表达?在棍棒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孝心的。孝心,只有在家庭融洽的氛围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慢慢地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快乐和幸福。
(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说光寄一点钱就打发了,因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体现在金钱上面。但应当指出,这种言传身教必须发自真心,而不是为了做给孩子看。真孝心还是假孝心,瞒不过孩子。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于长辈的孝心竟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孝敬而粉饰上去的,那么,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灵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另外,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一过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父母日长持久的孝行,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才会逐步养成孝心。
结语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尚需时日,更何况是对一种品格和精神的造就。所以从有孝心———尽孝行———成孝品这么一个品格塑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只要努力去做,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我们和孩子两代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
关键词:孝道;教育;方法
引言
现在的电视荧屏,关于孝道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过去我们只知道,不赡养父母属违法,如今,不看望父母也属违法。这有助于保护父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督促子女关心、关爱父母。这种关心、关爱,不仅是经济上的赡养,还包括精神上的抚慰、探视、看望。“常回家看看”,不光是唱在歌声中,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欣喜之余,我有所疑惑,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子女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给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精神上的关心、关爱,让父母健康、安心、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如今,看望父母、关心父母,要到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执行,这真是社会的悲哀!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孝道教育出现了问题。
一、孩子不孝之现状
在一堂品德公开课上,一位老师问孩子:父母白天上班,晚上操持家务,还要管我们的学习,你知道父母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吗?有一个孩子回答说:“他们现在养我,是为了我长大以后能养他们!”孩子的回答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当场愣住了,他的上课老师更是惊讶至极。孩子把父母的爱,父母的苦心当做一场赤裸裸的交易!孩子是怎样漠视父母的爱才会说出如此“不孝”的话啊!
无独有偶,在另一堂课,老师问:“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父母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班里一片沉默,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老师叫起一位没有举手的孩子,他回答同样让人惊讶之极:“我觉得父母没有做过什么让我感动的事啊!”是啊,大多数孩子都把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一次的集体沉默更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身为“掌上明珠”的他们呼风唤雨,唯我独尊,很多时候,他们想到的只有自己,孝道的“影子”在他们的身上似乎很难找寻。孩子不孝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孩子很少会关注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
2.孩子很少会在父母下班的时候主动问父母工作累不累。
3.孩子很少会主动帮忙分担家务活。
4.孩子会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命令父母做事。
5.孩子会经常向父母要钱。
6.如果父母生病不舒服,孩子经常没有注意到。
7.父母生病了,孩子不会自己做吃的。
8.小孩很少主动提出回老家看望老人。
9.带小孩回老家看老人,小孩对老人的态度不冷不热。
10.孩子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催人警醒,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原本“性本善”、“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孩子对孝道如此的冷漠呢?
二、孩子不孝之源头
(一)社会对孝道教育的淡薄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对于孝道的淡薄。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利益,许多人一切向钱看,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富翁,因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出生以后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长辈们恩宠有加,一味地让他们享受物质生活,一味地给予孩子爱甚至是袒护,忽略了他感恩、回报之心的培养。清代黄宗羲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成“小皇帝”,让孝道处于缺失状态,这是孝道教育的一大失误。
2.只关心孩子的成绩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培养,对孩子的评价采取“一票否决制”。这样,孩子其它方面如体贴父母,为父母做事等等的优点被扼杀,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被漠视。这种无视孩子思想存在的做法,会让孩子“唯成绩是尊”,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是孝道教育的第二大误区。
3.只关心孩子的言行
在生活中,父母对祖辈的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以及遗弃老人的做法,也将严重影响甚至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自觉养成尊老孝敬之心。而孩子一旦在幼时积弊成习,将直接妨碍他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很多父母嘴上教育着孩子要如何如何孝敬自己,但自己却处处顶撞、辱骂老人,所谓的“说一套,做一套”,这种只规范孩子言行,不讲究自己言行的做法,是孝道教育的第三大误区。
三、培养孩子孝心的方法
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们应该着手教育孩子孝敬我们自己。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遵循这么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祛除过分的宠爱,必须舍得让孩子付诸行动。有的父母口口声声要孩子懂得孝敬,可当孩子为父母倒水、端饭、倒垃圾时,又心疼得不行了。孩子刚想表达孝心,父母就已忙不迭地让孩子放下手中的活,说:“让我来,让我来。”如此做法不仅无法成功地培养孩子的孝心,还助长了孩子的懒惰习气和对家庭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具体说来,以下几方面做法可供父母们参考。
(一)让孩子明确孝行为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此,如何行孝,是每个孩子不可不知的。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孝敬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对孩子来说,行孝可以很简单,给妈妈揉揉肩,给爸爸倒杯茶……都算是行孝的表现。但这些要出自敬爱之心。 总而言之,孝敬父母,就要让孩子: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不乱花钱等。
(二)读书熏陶
只是让孩子懂得“孝行为”还不够。你要求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孩子可能比较叛逆,就是要对着干,或者在你的强迫下“孝敬”了,但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心理的认同,还没有打心底里觉得要孝敬父母。我国素有孝的传统,关于孝的故事也很多,《弟子规》的第一篇就是“入则孝”。可见古人对“孝”非常重视,能否做到“孝”,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我们家长责无旁贷。
(三)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
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他们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的情况和收入告诉孩子,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这样,孩子才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当然孝心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有一位在街头摆摊修自行车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的,就在暑假的时候特意带着儿子去摆摊。儿子陪着父亲在街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还经常要帮父亲干活儿,递工具,推单车。开学的时候,儿子变了,变得很少向父亲要钱,每当父亲回家,他必定倒好一盆温水,拧干毛巾塞到父亲手中,这个体贴的举动,出自对父亲工作艰辛的感激和敬重。
(四)让孩子获得表达孝心的机会
孩子表达孝心需要实践,如果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纵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便被掩藏乃至泯灭了。前文中提到的“舍得教育”,即是指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疲劳”、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学习分心”而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才能使孝心变成孝行。那么就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吧。
(五)制定孝计划,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孩子在“孝”的方面表现不是很理想,我们可以制定“孝敬父母长辈的小计划”,小计划的内容:应该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在这一周内我能为父母做什么?怎样落实孝亲敬长的小计划?在日常生活中,细节确实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对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为父母倒一杯水,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有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尝尝,哪怕生病时的一句问候,点滴小事皆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父母们不妨一试。
(六)让孩子在表达孝心时有幸福感
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敬父母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孝敬之举本应发自内心,岂能被迫地表达?在棍棒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孝心的。孝心,只有在家庭融洽的氛围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慢慢地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快乐和幸福。
(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说光寄一点钱就打发了,因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体现在金钱上面。但应当指出,这种言传身教必须发自真心,而不是为了做给孩子看。真孝心还是假孝心,瞒不过孩子。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于长辈的孝心竟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孝敬而粉饰上去的,那么,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灵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另外,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一过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父母日长持久的孝行,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才会逐步养成孝心。
结语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尚需时日,更何况是对一种品格和精神的造就。所以从有孝心———尽孝行———成孝品这么一个品格塑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只要努力去做,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我们和孩子两代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