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对于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协调营口各区域滨海旅游业整合联动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本文以辽宁省营口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格局、旅游资源特征、交通物流结构的基础上,以“点-轴”理论为依据,整理归纳了营口滨海旅游业发展节点和发展轴依据,探寻行业风口,开辟产业通道,构建“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
关键词:“点-轴”理论;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营口
近年来,旅游业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在进行自身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诱导其他产业随之转移。旅游业提供的高质量旅游服务,提升了承接区的形象,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吸引外部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环境背景下,营口市亟需调整当前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密切同周边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提升滨海旅游业的经济贡献率。
一、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涵义及理论依据
1.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的涵义
滨海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长期运行发展并不断更新变化的累积成果,是区域旅游业开发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节点、市场、通道、支撑系统等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组织关系,表现为旅游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状态及辐射程度。滨海旅游内外空间结构由旅游系统在地域空间中投影面积大小所决定,在本市辖区范围之内的投影称为内部空间结构,受地区政策、产业格局、资源特征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此区域具有完整控制力;超过本市辖区范围的投影称为外部空间结构,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于超过行政区域的部分丧失控制力。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由此构成完整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
2.理论依据
“点-轴”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是现阶段区域不平衡开发战略思想的最有效空间组织形式。最早由波兰经济學家萨伦巴和马利士首次提出,以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探讨中心。1984年,我国著名学者陆大道先生基于空间扩散理论、中心地理论及增长极理论三种经济学理论之上,提出“点-轴系统”理论,随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之中。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结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空间扩散作用。因此,“点-轴”理论可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各级经济中心点沿主要干线向不发达区域发展推移,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带动作用。
二、营口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概况
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营口市地处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中枢,渤海辽东湾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全市总面积540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营口市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7℃-9.5℃,年降水量约为670毫米-800毫米。营口市滨海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质卓越,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优越。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温泉、山地和海滨浴场为主,以湖白、岩洞为辅;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活动遗址、原始聚落遗址、废城与聚落遗迹、传统与乡土建筑、宗教庙宇、墓地与陵园为主,以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烽燧为辅。自然旅游资源多位于营口市、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西炮台遗址、白沙湾黄金海岸、仙人岛风景区、石门湿地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多位于鲅鱼圈区,少数位于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月亮湖公园、山海广场、月牙湾、亚特兰蒂斯海乐园等。自然历史与现代人文两种旅游资源的结合,使得营口滨海旅游资源种类不再稀缺,也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2.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是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口市南距“海滨之都”大连220km,东距“北方江南”丹东265km,北距“湿地之都”盘锦仅有一桥之隔,向西与锦州、葫芦岛隔海相望。营口拥有密集的交通网,其中哈大高速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纵贯全境,构成以营口市为节点的九个城市的90分钟城市圈。滨海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庄盖高速公路与东南城市相连,极大缩短了通往大连、丹东两市所需时间。其中,滨海公路充分发挥了沿海交通区位优势,使营口市同大连、盘锦两市得以形成纵向分布的滨海旅游城市联盟,极大增加旅游客流量,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
3.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近年来,辽宁省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省游客接待总数40930.3万人次,到2017年达到了50597.2万人次,基本保持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全年旅游总收入也由4678.1亿元增至4746.2亿元。其中,辽宁滨海6市旅游规模较大,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47%,旅客接待总量约占全省的42%,在辽宁省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经分析,辽宁省滨海6市中营口市滨海旅游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经济贡献率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截止到2017年末,营口市的国内旅游市场基本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参见表1)。
三、营口市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1.“点-轴系统”构建
一般情况下,旅游发展规模较大、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发展条件较好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交通网络发达的中心旅游城市,也可作为旅游空间内的重要节点。从总游客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对周边重要的旅游中心地进行比较(表2),营口市可选择沈阳、大连、盘锦三个城市为“点”。确定旅游空间内三个“点”后,利用交通干线、水源通道及能源供给将其进行连接,即形成以沈阳、大连为“点”,以G15、G202为“轴”的“沈连轴”;以大连、盘锦为“点”,以G228为“轴”的“连盘轴”。由此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的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图1)。 “沈连轴”充分利用沈阳市至大连市两地现有的交通干线,该轴自北以沈阳市为起点,途径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终到最南端大连市,辐射范围广、连接城市多,而营口市正位于该轴正中央。众所周知,沈阳、大连两市拥有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以至于这条交通流量充沛的“沈连轴”也可以称之为“交通轴”。该轴主要针对省内客源市场,以及进入沈阳、大连两地的旅游客源。“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南至大连市,营口市位于该轴中心位置,因为该轴所连接的三个城市均为旅游型海滨城市,且形成了一条滨海旅游走廊,因此“连盘轴”可以称之为“旅游轴”。该轴主要针对以滨海旅游为旅游目的的客源市场。相较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该轴更具发展潜力。
2.可行性分析
营口市是一座海滨城市,“建设海上营口”是当前营口市发展地区经济的宏观政策,发展滨海旅游业则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连盘轴”在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对“连盘轴”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发展空间进行分析。
(1)旅游资源:大连市和盘锦市均为滨海旅游城市,但是两个城市的旅游项目类型却截然不同。大连市滨海旅游项目集中于近海自然景观和海洋主题乐园等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有老虎滩海洋公园、星海浴场、金石滩黄金海岸等;而盘锦则侧重于历史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建设,具有代表型的旅游项目有红海滩、笔架山、兴城古城等,旅游项目中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二者之间有连线的必要性。营口市位于二者中心位置,滨海旅游资源与二者呈互补关系,有利于三个城市之间组成“滨海旅游联盟”。
(2)区位交通:“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兴隆台区,南至大连市旅顺口区,靠海而行,与海相伴,全程327公里,是周转两地之间距离最短、耗时最少的路径。红海滩风景旅游区、西炮台公园、北海风景区、月亮湖公园、大黑石海滨浴场等50余处滨海旅游景区位于“连盘轴”之上,来往行人不仅可以在旅途中感受来自滨海城市所散发的魅力,更对塑造营口滨海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空间:盘锦处于辽西与辽南两大经济板块的过渡带,辽宁沿海經济带的轴翼节点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连接区域,“大大连地区”和“大沈阳地区”这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交汇地域。而大连市作为辽宁省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滨海城市,同样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营口市作为大连市和盘锦市的链接点,凭借“连盘轴”的带动作用,极大程度提升了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上限。
四、营口市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1.点的建设
构建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区域内存在的旅游资源点,并完善此点及周边相应的旅游设施,密切各点之间的合作联系。确定滨海旅游资源点必然以具有海洋旅游资源为前提,并建有配套旅游设施。其中,营口市、盖州市、鲅鱼圈区具有滨海旅游开发条件,可以被定义为旅游资源点,他们纵向分布互为补充却又暇瑜错陈。营口市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但是缺乏知名度、旅游景点少、发展空间不足;盖州市知名旅游景点数量众多但布局散乱尚未整体开发,两者区域内的滨海旅游项目多为自然旅游景区,缺少现代化旅游项目,因此,两者均不符合“核心资源点”的条件,但是可以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点”存在。反观鲅鱼圈区城市面积虽小,但地处交通枢纽、各景区布局合理、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可以较好发挥旅游核心功能,带动营口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因此,鲅鱼圈区可以被定义为营口市滨海旅游业内部空间的“核心资源点”,即经济增长的首选点。
2.旅游区及轴线的建设
随着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旅游资源点也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秉承“以点带面”的原则,各“点”应积极发挥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各区域的旅游使用面积,逐渐形成三大旅游区,并加强各旅游区之间的联系,构建两条旅游轴。三大景区分别为: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为核心的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以盖州市石门湿地公园为核心的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以鲅鱼圈区月亮湖公园为核心的集成化滨海服务区。两条旅游轴分别为:以G228为载体连接营口市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盖州市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鲅鱼圈区集成化滨海服务区的旅游轴;以G229为载体深入于盖州市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内部的旅游轴。通过“点-轴系统”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图2)。
五、结语
本文运用“点-轴”理论,对外分析辽宁省内各市社会及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对内探讨营口市内各区域旅游经济优劣瑕瑜,分别从区域经济、交通物流、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商榷,提出营口市应努力构建滨海旅游“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由于时间及本人能力有限,本文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营口市外部滨海旅游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停留在直观、定性的分析,缺少深入、定量的分析论证,仍需今后做进一步补充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6):659-663.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105-108.
[3]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2):49-52.
[4]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5]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6]王丽华.关于开发营口旅游资源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15.
[7]赵丹.营口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6(19):28-29.
[8]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9]袁敬诚,张伶伶,关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盘锦为例[J].华中建筑,2013,31(03):76-80.
关键词:“点-轴”理论;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营口
近年来,旅游业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在进行自身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诱导其他产业随之转移。旅游业提供的高质量旅游服务,提升了承接区的形象,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吸引外部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环境背景下,营口市亟需调整当前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密切同周边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提升滨海旅游业的经济贡献率。
一、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涵义及理论依据
1.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的涵义
滨海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长期运行发展并不断更新变化的累积成果,是区域旅游业开发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节点、市场、通道、支撑系统等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组织关系,表现为旅游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状态及辐射程度。滨海旅游内外空间结构由旅游系统在地域空间中投影面积大小所决定,在本市辖区范围之内的投影称为内部空间结构,受地区政策、产业格局、资源特征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此区域具有完整控制力;超过本市辖区范围的投影称为外部空间结构,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管理者对于超过行政区域的部分丧失控制力。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由此构成完整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
2.理论依据
“点-轴”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是现阶段区域不平衡开发战略思想的最有效空间组织形式。最早由波兰经济學家萨伦巴和马利士首次提出,以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探讨中心。1984年,我国著名学者陆大道先生基于空间扩散理论、中心地理论及增长极理论三种经济学理论之上,提出“点-轴系统”理论,随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之中。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结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空间扩散作用。因此,“点-轴”理论可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各级经济中心点沿主要干线向不发达区域发展推移,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带动作用。
二、营口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概况
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营口市地处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中枢,渤海辽东湾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全市总面积540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营口市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7℃-9.5℃,年降水量约为670毫米-800毫米。营口市滨海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质卓越,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优越。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温泉、山地和海滨浴场为主,以湖白、岩洞为辅;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活动遗址、原始聚落遗址、废城与聚落遗迹、传统与乡土建筑、宗教庙宇、墓地与陵园为主,以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烽燧为辅。自然旅游资源多位于营口市、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西炮台遗址、白沙湾黄金海岸、仙人岛风景区、石门湿地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多位于鲅鱼圈区,少数位于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有月亮湖公园、山海广场、月牙湾、亚特兰蒂斯海乐园等。自然历史与现代人文两种旅游资源的结合,使得营口滨海旅游资源种类不再稀缺,也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2.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是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口市南距“海滨之都”大连220km,东距“北方江南”丹东265km,北距“湿地之都”盘锦仅有一桥之隔,向西与锦州、葫芦岛隔海相望。营口拥有密集的交通网,其中哈大高速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纵贯全境,构成以营口市为节点的九个城市的90分钟城市圈。滨海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庄盖高速公路与东南城市相连,极大缩短了通往大连、丹东两市所需时间。其中,滨海公路充分发挥了沿海交通区位优势,使营口市同大连、盘锦两市得以形成纵向分布的滨海旅游城市联盟,极大增加旅游客流量,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
3.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近年来,辽宁省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省游客接待总数40930.3万人次,到2017年达到了50597.2万人次,基本保持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全年旅游总收入也由4678.1亿元增至4746.2亿元。其中,辽宁滨海6市旅游规模较大,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47%,旅客接待总量约占全省的42%,在辽宁省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经分析,辽宁省滨海6市中营口市滨海旅游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经济贡献率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截止到2017年末,营口市的国内旅游市场基本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参见表1)。
三、营口市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1.“点-轴系统”构建
一般情况下,旅游发展规模较大、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发展条件较好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交通网络发达的中心旅游城市,也可作为旅游空间内的重要节点。从总游客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对周边重要的旅游中心地进行比较(表2),营口市可选择沈阳、大连、盘锦三个城市为“点”。确定旅游空间内三个“点”后,利用交通干线、水源通道及能源供给将其进行连接,即形成以沈阳、大连为“点”,以G15、G202为“轴”的“沈连轴”;以大连、盘锦为“点”,以G228为“轴”的“连盘轴”。由此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的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图1)。 “沈连轴”充分利用沈阳市至大连市两地现有的交通干线,该轴自北以沈阳市为起点,途径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终到最南端大连市,辐射范围广、连接城市多,而营口市正位于该轴正中央。众所周知,沈阳、大连两市拥有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以至于这条交通流量充沛的“沈连轴”也可以称之为“交通轴”。该轴主要针对省内客源市场,以及进入沈阳、大连两地的旅游客源。“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南至大连市,营口市位于该轴中心位置,因为该轴所连接的三个城市均为旅游型海滨城市,且形成了一条滨海旅游走廊,因此“连盘轴”可以称之为“旅游轴”。该轴主要针对以滨海旅游为旅游目的的客源市场。相较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该轴更具发展潜力。
2.可行性分析
营口市是一座海滨城市,“建设海上营口”是当前营口市发展地区经济的宏观政策,发展滨海旅游业则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连盘轴”在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对“连盘轴”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发展空间进行分析。
(1)旅游资源:大连市和盘锦市均为滨海旅游城市,但是两个城市的旅游项目类型却截然不同。大连市滨海旅游项目集中于近海自然景观和海洋主题乐园等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有老虎滩海洋公园、星海浴场、金石滩黄金海岸等;而盘锦则侧重于历史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建设,具有代表型的旅游项目有红海滩、笔架山、兴城古城等,旅游项目中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二者之间有连线的必要性。营口市位于二者中心位置,滨海旅游资源与二者呈互补关系,有利于三个城市之间组成“滨海旅游联盟”。
(2)区位交通:“连盘轴”北起盘锦市兴隆台区,南至大连市旅顺口区,靠海而行,与海相伴,全程327公里,是周转两地之间距离最短、耗时最少的路径。红海滩风景旅游区、西炮台公园、北海风景区、月亮湖公园、大黑石海滨浴场等50余处滨海旅游景区位于“连盘轴”之上,来往行人不仅可以在旅途中感受来自滨海城市所散发的魅力,更对塑造营口滨海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空间:盘锦处于辽西与辽南两大经济板块的过渡带,辽宁沿海經济带的轴翼节点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连接区域,“大大连地区”和“大沈阳地区”这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交汇地域。而大连市作为辽宁省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滨海城市,同样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营口市作为大连市和盘锦市的链接点,凭借“连盘轴”的带动作用,极大程度提升了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上限。
四、营口市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1.点的建设
构建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区域内存在的旅游资源点,并完善此点及周边相应的旅游设施,密切各点之间的合作联系。确定滨海旅游资源点必然以具有海洋旅游资源为前提,并建有配套旅游设施。其中,营口市、盖州市、鲅鱼圈区具有滨海旅游开发条件,可以被定义为旅游资源点,他们纵向分布互为补充却又暇瑜错陈。营口市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但是缺乏知名度、旅游景点少、发展空间不足;盖州市知名旅游景点数量众多但布局散乱尚未整体开发,两者区域内的滨海旅游项目多为自然旅游景区,缺少现代化旅游项目,因此,两者均不符合“核心资源点”的条件,但是可以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点”存在。反观鲅鱼圈区城市面积虽小,但地处交通枢纽、各景区布局合理、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可以较好发挥旅游核心功能,带动营口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因此,鲅鱼圈区可以被定义为营口市滨海旅游业内部空间的“核心资源点”,即经济增长的首选点。
2.旅游区及轴线的建设
随着营口市滨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旅游资源点也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秉承“以点带面”的原则,各“点”应积极发挥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各区域的旅游使用面积,逐渐形成三大旅游区,并加强各旅游区之间的联系,构建两条旅游轴。三大景区分别为: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为核心的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以盖州市石门湿地公园为核心的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以鲅鱼圈区月亮湖公园为核心的集成化滨海服务区。两条旅游轴分别为:以G228为载体连接营口市历史风景滨海旅游区、盖州市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鲅鱼圈区集成化滨海服务区的旅游轴;以G229为载体深入于盖州市自然风景滨海旅游区内部的旅游轴。通过“点-轴系统”构成营口市三点两轴“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图2)。
五、结语
本文运用“点-轴”理论,对外分析辽宁省内各市社会及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对内探讨营口市内各区域旅游经济优劣瑕瑜,分别从区域经济、交通物流、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商榷,提出营口市应努力构建滨海旅游“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由于时间及本人能力有限,本文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营口市外部滨海旅游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停留在直观、定性的分析,缺少深入、定量的分析论证,仍需今后做进一步补充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6):659-663.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105-108.
[3]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2):49-52.
[4]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5]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6]王丽华.关于开发营口旅游资源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15.
[7]赵丹.营口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6(19):28-29.
[8]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102-106.
[9]袁敬诚,张伶伶,关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盘锦为例[J].华中建筑,2013,31(0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