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孩子人生的启蒙与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能够影响孩子终身的行为,可谓是教育之根基。新时期下,学校紧跟未来发展趋势,认识到家庭教育蕴含着强大助推力,故在对学生进行各科教育时寻求家长的参与,借助其影响力来完成全方位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愉悦且自由的环境中成长,释放出个性特点,凭借正确观念来规范自身行为,并更好地参与后续多样化的学习,凸显家庭教育应有的效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学习行为;影响
社会进步的前提下,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青少年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认知与思想也受到相应改变,易出现自卑、虚荣等心理甚至在學习中呈现出焦虑、恐惧和抵触等行为,或者因耐挫力不足而易敏感,也有可能导致违法行为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对此,家长需凭借先进理念,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影响,使之在家校积极配合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借助榜样效用,营造和睦气氛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权威性的影响,也是孩子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家长应该凸显出新时期下多元化的角色,继而协调好抚养与教育间的关系,辅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所具有的榜样效用给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家长应对家风进行相应调整,形成阳光向上的环境,使孩子积极进取,改变以往倦怠情绪及行为。家长应率先摒弃不良行为,多读书和学习,以自身高素质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式的教育,使孩子在积极且和睦的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后续多样化的学习,审视自身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自我纠正和规范。例如,家长应尽可能不过度参与娱乐活动,多陪伴孩子,使孩子看到家长的努力也感受到家庭温暖,继而安心学习。与此同时,家长要带着极高的责任感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做事时呈现出条理性,不再“喊破喉咙”去训斥孩子。如通过劳动营造出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受到极大程度的熏陶与引导,在榜样效用下逐渐形成与父母相似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彰显出个性特点,学会在后续学习中将生活技巧与课堂结合,实现全方位成长,凸显家庭教育的长效性。
二、缓解学生压力,尊重个性发展
大部分家长虽对孩子有着浓厚的爱,但对孩子也有着极高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中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使学生感受到个性被压抑,有的家长甚至强行设计其未来前行道路,没有尊重其选择权。新时期下,家长应紧跟未来发展趋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调整期望值,使学生觉得有能力达到这个期望值,并能在达到期望值的同时释放自身良好的个性,让其自身选择目标,家长予以支持并和其共同努力去实现个性目标。家长应鼓励孩子向家长分享自身看法,并对这些想法给予尊重和采纳,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安全感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使其在后期遇到困难时有自信去克服,在轻松的心情下去参与各科课堂活动,在实践中凸显自身个性,带着创新意识去完成不同训练,与家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另外,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对于一些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部分家长未与学生商议便带其参加舞蹈、美术等课外班,对于这种强迫行为,有的孩子拒绝参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有时会影响其在校园课堂中的行为。所以,家长应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其进行讨论并做好自由选择,使之带着热情去参与,在实际的课堂中也能带着阳光心态去学习,正视自身优缺点及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足而健康成长。
三、巧用心灵沟通,彰显家庭魅力
小学阶段,学生对情绪的控制感到吃力,自律能力不足,往往情绪波动较大,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将成长中产生的不良道德感、审美观和友谊等迁移至课堂,对课堂学习以及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很有可能在与同学交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家长需与教师配合,通过悉心呵护,配以和蔼态度去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切实有效收集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扰,关注其真实体验并予以关心,在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家校之间共同寻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使之感受到快乐与家庭中的幸福,带着自信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家庭教育下懂得如何去与朋友沟通,形成深厚友谊,认识到除了亲情外还有友情,让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孤僻情绪的产生,使问题学生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变。
四、结语
实践中,家长秉承着“生活即教育”之先进理念,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基础上将教育转移至其身心健康方面,极大程度释放孩子的个性,在家校合作中得到逐步发展,跟上时代进步潮流。所以,新时期下,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巩固,还应对其个性及天赋等高度重视,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调整。重点是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所带来的幸福感中去参与各科课堂活动,保持着愉悦心情,正视自身不足,在家长陪伴下寻找努力的准确方向,进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玉兰.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37-38.
[2]罗梅.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J].东西南北(教育),2018(21):185.
[3]罗子言.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的影响[J].青年时代,2019(3):228-229.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学习行为;影响
社会进步的前提下,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青少年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认知与思想也受到相应改变,易出现自卑、虚荣等心理甚至在學习中呈现出焦虑、恐惧和抵触等行为,或者因耐挫力不足而易敏感,也有可能导致违法行为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对此,家长需凭借先进理念,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影响,使之在家校积极配合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借助榜样效用,营造和睦气氛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权威性的影响,也是孩子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家长应该凸显出新时期下多元化的角色,继而协调好抚养与教育间的关系,辅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所具有的榜样效用给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家长应对家风进行相应调整,形成阳光向上的环境,使孩子积极进取,改变以往倦怠情绪及行为。家长应率先摒弃不良行为,多读书和学习,以自身高素质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式的教育,使孩子在积极且和睦的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后续多样化的学习,审视自身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自我纠正和规范。例如,家长应尽可能不过度参与娱乐活动,多陪伴孩子,使孩子看到家长的努力也感受到家庭温暖,继而安心学习。与此同时,家长要带着极高的责任感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做事时呈现出条理性,不再“喊破喉咙”去训斥孩子。如通过劳动营造出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受到极大程度的熏陶与引导,在榜样效用下逐渐形成与父母相似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彰显出个性特点,学会在后续学习中将生活技巧与课堂结合,实现全方位成长,凸显家庭教育的长效性。
二、缓解学生压力,尊重个性发展
大部分家长虽对孩子有着浓厚的爱,但对孩子也有着极高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中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使学生感受到个性被压抑,有的家长甚至强行设计其未来前行道路,没有尊重其选择权。新时期下,家长应紧跟未来发展趋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调整期望值,使学生觉得有能力达到这个期望值,并能在达到期望值的同时释放自身良好的个性,让其自身选择目标,家长予以支持并和其共同努力去实现个性目标。家长应鼓励孩子向家长分享自身看法,并对这些想法给予尊重和采纳,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安全感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使其在后期遇到困难时有自信去克服,在轻松的心情下去参与各科课堂活动,在实践中凸显自身个性,带着创新意识去完成不同训练,与家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另外,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对于一些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部分家长未与学生商议便带其参加舞蹈、美术等课外班,对于这种强迫行为,有的孩子拒绝参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有时会影响其在校园课堂中的行为。所以,家长应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其进行讨论并做好自由选择,使之带着热情去参与,在实际的课堂中也能带着阳光心态去学习,正视自身优缺点及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足而健康成长。
三、巧用心灵沟通,彰显家庭魅力
小学阶段,学生对情绪的控制感到吃力,自律能力不足,往往情绪波动较大,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将成长中产生的不良道德感、审美观和友谊等迁移至课堂,对课堂学习以及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很有可能在与同学交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家长需与教师配合,通过悉心呵护,配以和蔼态度去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切实有效收集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扰,关注其真实体验并予以关心,在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家校之间共同寻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使之感受到快乐与家庭中的幸福,带着自信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家庭教育下懂得如何去与朋友沟通,形成深厚友谊,认识到除了亲情外还有友情,让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孤僻情绪的产生,使问题学生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变。
四、结语
实践中,家长秉承着“生活即教育”之先进理念,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基础上将教育转移至其身心健康方面,极大程度释放孩子的个性,在家校合作中得到逐步发展,跟上时代进步潮流。所以,新时期下,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巩固,还应对其个性及天赋等高度重视,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调整。重点是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所带来的幸福感中去参与各科课堂活动,保持着愉悦心情,正视自身不足,在家长陪伴下寻找努力的准确方向,进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玉兰.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37-38.
[2]罗梅.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J].东西南北(教育),2018(21):185.
[3]罗子言.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的影响[J].青年时代,2019(3):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