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版四万亿带动美国经济复苏,并将带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的逻辑值得推敲,10月或为中国增长数据的顶峰转折点,预期冲击所带来的利率市场调整是一种机会,而不是风险的开启时机。
美国大选落地,无论谁当选对于我等万里之外的异国人士来说都不意外。
令人意外的则是全球金融市场面对大选结果前后的变化,无论股票、债券利率、大宗商品都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经历了深V变化,而且这一变化结果恰好与之前的分析预期判断相反。
单纯以美国国债利率变化来看,以谁上任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加息进程的快慢来解释似乎并不客观。因为从市场利率变化来看,与加息政策最为相关的美国2年期国债利率仅仅上行了3个点,而10年期国债利率则从1.85%最低下探到1.70%附近,最终收盘在2.07%,目前已经上升至2.2%-2.3%区间。这还引发了中国国债市场的抛售。
美国利率曲线在增陡显然不是加息预期更为强化所主导的,因为在大选前,利率期货所传递的加息预期已近八成,因此有了另外解释,即川普的施政纲领中提及大兴基建,规模可攀比于2009年中国的“四万亿”。这似乎可以解释美国利率曲线的增陡上行,即经济复苏预期所导致。
也即,我们会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加息预期并不是主导长期利率上行20个点的主要原因,因为即便12月份如期加息也很难相信10年期美债利率会上行20个点;其次,美版“四万亿”所催生的经济复苏预期是主导因素,可以解释美国利率曲线的增陡上行。
那么,美版“四万亿”是否靠谱确实值得商榷,因为这是影响未来时期内各类金融资产变化的关键。
从我们有限的认知情况来看,大兴基建推动经济的做法似乎印象中只有罗斯福时期有过,那是对抗大萧条的手段。在如此一个大国搞大规模的基建项目,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等各种因素相互配合,很难想象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制下,总统能对于地方政府、对于银行体系产生如此巨大且立竿见影的主导作用,而且从财政体制来看,美国不同于中国,属于二级财政体系,各州政府收支自负。
令可否立竿见影?钱可否顺畅筹措?非常值得关注,我们不敢说川普创造不出奇迹,但是这个做法实现的难度要远高于当时的中国,因此,对于“美版四万亿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逻辑认知,我们表示怀疑。
中国债券也自然受到影响,很显然市场焦点切换很快,前期对于货币政策的担忧目前已经不是焦点,而转移到了美国经济复苏是否能带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的问题。
如前所述,传导链条的起步阶段都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即假设是否成立都值得怀疑,后续的传导关系更是脆弱的。
市场的预期会在短期内引发波动,但是当一切冷静下来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不论美国还是中国,它们的利率都是由它们的融资需求规模和货币条件所影响约束的。
剔除这种所谓的预期干扰,我们目前看不到中国融资需求的异常膨胀,因此在情绪扰动下上行的利率终会回落,以符合中国自身的基本面状况,这是我们判断中国利率市场的根本出发点:暂将美国的预期波动视为中性因素去对待,只从国内基本面状况出发。
中国10月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表现靓丽外,工业、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均相对较弱,房地产销售增速开始高位回落,消费增速大幅下滑。10月或为增长数据的顶峰转折点。
因此,我们还是认为这种“似不靠谱”的预期冲击所带来的市场调整是一种机会,而不是风险的开启时机。
最后想说一下的感受是,经过大选后的市场动荡,12月份的加息冲击波似乎已经被大部分消化了,很难想象,即便12月份美国加息了,还能对美国国债利率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其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了。
美国大选落地,无论谁当选对于我等万里之外的异国人士来说都不意外。
令人意外的则是全球金融市场面对大选结果前后的变化,无论股票、债券利率、大宗商品都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经历了深V变化,而且这一变化结果恰好与之前的分析预期判断相反。
单纯以美国国债利率变化来看,以谁上任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加息进程的快慢来解释似乎并不客观。因为从市场利率变化来看,与加息政策最为相关的美国2年期国债利率仅仅上行了3个点,而10年期国债利率则从1.85%最低下探到1.70%附近,最终收盘在2.07%,目前已经上升至2.2%-2.3%区间。这还引发了中国国债市场的抛售。
美国利率曲线在增陡显然不是加息预期更为强化所主导的,因为在大选前,利率期货所传递的加息预期已近八成,因此有了另外解释,即川普的施政纲领中提及大兴基建,规模可攀比于2009年中国的“四万亿”。这似乎可以解释美国利率曲线的增陡上行,即经济复苏预期所导致。
也即,我们会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加息预期并不是主导长期利率上行20个点的主要原因,因为即便12月份如期加息也很难相信10年期美债利率会上行20个点;其次,美版“四万亿”所催生的经济复苏预期是主导因素,可以解释美国利率曲线的增陡上行。
那么,美版“四万亿”是否靠谱确实值得商榷,因为这是影响未来时期内各类金融资产变化的关键。
从我们有限的认知情况来看,大兴基建推动经济的做法似乎印象中只有罗斯福时期有过,那是对抗大萧条的手段。在如此一个大国搞大规模的基建项目,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等各种因素相互配合,很难想象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制下,总统能对于地方政府、对于银行体系产生如此巨大且立竿见影的主导作用,而且从财政体制来看,美国不同于中国,属于二级财政体系,各州政府收支自负。
令可否立竿见影?钱可否顺畅筹措?非常值得关注,我们不敢说川普创造不出奇迹,但是这个做法实现的难度要远高于当时的中国,因此,对于“美版四万亿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逻辑认知,我们表示怀疑。
中国债券也自然受到影响,很显然市场焦点切换很快,前期对于货币政策的担忧目前已经不是焦点,而转移到了美国经济复苏是否能带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的问题。
如前所述,传导链条的起步阶段都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即假设是否成立都值得怀疑,后续的传导关系更是脆弱的。
市场的预期会在短期内引发波动,但是当一切冷静下来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不论美国还是中国,它们的利率都是由它们的融资需求规模和货币条件所影响约束的。
剔除这种所谓的预期干扰,我们目前看不到中国融资需求的异常膨胀,因此在情绪扰动下上行的利率终会回落,以符合中国自身的基本面状况,这是我们判断中国利率市场的根本出发点:暂将美国的预期波动视为中性因素去对待,只从国内基本面状况出发。
中国10月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表现靓丽外,工业、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均相对较弱,房地产销售增速开始高位回落,消费增速大幅下滑。10月或为增长数据的顶峰转折点。
因此,我们还是认为这种“似不靠谱”的预期冲击所带来的市场调整是一种机会,而不是风险的开启时机。
最后想说一下的感受是,经过大选后的市场动荡,12月份的加息冲击波似乎已经被大部分消化了,很难想象,即便12月份美国加息了,还能对美国国债利率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其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