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11—01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几个转变,即从传统的“传授者、解惑者、执行者”转变成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研究者。这对于以往熟悉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倾注全力“把书教好”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新课程改革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特征。在课堂上,师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伙伴;在生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塑造者。传统的“闻道在先”的知识拥有者的教师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的学习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是一种超越,一次革命。
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新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走出封闭的个体劳动的境地,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才能实现新课程确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
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以课改者的身份自觉地转换角色,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结合实际,我认为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切实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写教后记、教学心得、教学总结等。同时,要走出教师独来独往、封闭单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与其他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双赢”、“引领借鉴”、“协调互助”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其次,培养课程意识,增强课程开发能力。传统上,教学和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教课本。教师是执行者,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而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整合、拓展、创新教材。当然,教材不是学习的终结目的,但教材为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所以教师不能死板地教,而是要“活生生”、“立体化”地对知识畅通传输。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就是对教材的开发。比如,在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填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虚构手段合理想象,在简约处扩展文本,在具体处概述文本,在文本后再进行续写等等都是课程开发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增强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首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关心学生,接近学生,学会体贴学生,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在教育教学中对后进生的一句夸奖,给考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的眼神,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面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都体现了新的学生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细节,养成习惯,就是角色转换的表现。
最后,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彻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改要先立后破,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已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把新的理念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在遵从新课程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课改,切忌走极端。对一些好的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仍然要继续发扬。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讲解、朗诵课文等学习方法。只要是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好的学习方法。另外,要摒弃那种认为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随意学习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教师说“新课程不服水土”、教了多年书现在不会教了等思想。这些在角色转换中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它需要在不断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过程中慢慢消除。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11—01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几个转变,即从传统的“传授者、解惑者、执行者”转变成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研究者。这对于以往熟悉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倾注全力“把书教好”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新课程改革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特征。在课堂上,师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伙伴;在生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塑造者。传统的“闻道在先”的知识拥有者的教师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的学习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是一种超越,一次革命。
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新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走出封闭的个体劳动的境地,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才能实现新课程确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
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以课改者的身份自觉地转换角色,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结合实际,我认为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切实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写教后记、教学心得、教学总结等。同时,要走出教师独来独往、封闭单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与其他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双赢”、“引领借鉴”、“协调互助”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其次,培养课程意识,增强课程开发能力。传统上,教学和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教课本。教师是执行者,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而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整合、拓展、创新教材。当然,教材不是学习的终结目的,但教材为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所以教师不能死板地教,而是要“活生生”、“立体化”地对知识畅通传输。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就是对教材的开发。比如,在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填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虚构手段合理想象,在简约处扩展文本,在具体处概述文本,在文本后再进行续写等等都是课程开发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增强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首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关心学生,接近学生,学会体贴学生,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在教育教学中对后进生的一句夸奖,给考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的眼神,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面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都体现了新的学生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细节,养成习惯,就是角色转换的表现。
最后,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彻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改要先立后破,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已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把新的理念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在遵从新课程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课改,切忌走极端。对一些好的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仍然要继续发扬。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讲解、朗诵课文等学习方法。只要是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好的学习方法。另外,要摒弃那种认为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随意学习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教师说“新课程不服水土”、教了多年书现在不会教了等思想。这些在角色转换中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它需要在不断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过程中慢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