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知识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15—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探究式”与“接受式”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所有的学习都适合于“探究式”吗?课堂教学的出路只能限于“探究式”吗?笔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其次,“探究式”适合学习能力强、主动性较好的学生。而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在一个班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不顾班上学生的客观事实,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地脱离一部分学生的实际,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但并不否定“接受式”学习带来的学习效果,古人讲的“书读三遍其意自见”并非没有道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应用。所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怎样处理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教学重“过程”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的现象,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 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一切程序都是按照教师提前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框架中进行,可是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事实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行为,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完全预设的,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新的教学经验。
4. 课堂教学中“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的统一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堂常规的变化。传统课堂上发言先举手、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规则被打破。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时教师又会陷入两难境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而又吵做一团,教师如果制止就会压制这样的热烈气氛,如果听之任之,不予制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规则,养成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上述四种关系,灵活把握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和谐。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15—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探究式”与“接受式”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所有的学习都适合于“探究式”吗?课堂教学的出路只能限于“探究式”吗?笔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其次,“探究式”适合学习能力强、主动性较好的学生。而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在一个班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不顾班上学生的客观事实,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地脱离一部分学生的实际,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但并不否定“接受式”学习带来的学习效果,古人讲的“书读三遍其意自见”并非没有道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应用。所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怎样处理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教学重“过程”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的现象,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 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一切程序都是按照教师提前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框架中进行,可是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事实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行为,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完全预设的,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新的教学经验。
4. 课堂教学中“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的统一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堂常规的变化。传统课堂上发言先举手、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规则被打破。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时教师又会陷入两难境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而又吵做一团,教师如果制止就会压制这样的热烈气氛,如果听之任之,不予制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规则,养成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上述四种关系,灵活把握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