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以来,在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江都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百万江都人民创造了江都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期,经济总量和运行质态明显提升,城市和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连续十一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一、十七大以来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08年366.1亿元,09突破400亿元,10年488.88亿元,11年578亿元;人均GDP:08年过4000美元,09年达5500美元,10年达7150美元,11年9000多美元;财政收入:08年41亿元,09年50亿元,10年63亿元,11年80.0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入全省前十强,连续十一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省县级市第9位,被确定为省首批1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8元。沿江开发强力突破,在全省99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七大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强势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大力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不断强化农业投资主体培育,主攻农业园区经济、合作经济、特色经济、品牌经济和集约经济,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业生产成绩卓著。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现代花卉苗木、优质高效蔬菜、优质高效稻米、优质高效水产、优质高效畜禽等五大产业,农业项目建设12个,农业园区建设16个,创建农产品地方品牌100个,制订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100个。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74.18亿元。
形成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百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104个。现代花木示范园区,面积15万亩,龙头企业有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都园林工程总公司、扬州国花园花木有限公司,年产值3.5亿元;高特农业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小纪镇,龙头企业为扬州神谷米业有限公司、扬州芦材花米厂等,年产值1000万元;啤酒大麦示范园区。面积3万亩,地处吴桥镇、浦头镇、大桥镇,龙头企业为江都区迈达集团,年产值2000万元;出口蔬菜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小纪、武坚、吴桥等镇,龙头企业为中国现代农业超大集团扬州分公司,年产值1亿元;特种经济果木林示范园区,面积2万亩,地处浦头镇、大桥镇、吴桥镇等,牵头单位为大桥镇果园场等,年产值4000万元;沿江特种水产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大桥镇,龙头企业为扬州三江特种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扬州大江渔业有限公司,年产值2000万元。
形成了一批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林项目,面积14.5万亩,总投资1400万元;现代花卉苗木生产技术开发、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20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花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面积8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开发、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12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20万亩,总投资1800万元;优质蒸煮类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项目,面积5万亩,总投资150万元;优质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面积15万亩,总投资150万元。
(2)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千亿产业群为主导的立体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出现了同昌电子、田治科技、中海造船、诚德钢管、华伦化工、科进造船、太阳能光伏、鹤林建材机械、九龙汽车等等一批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优势凸现。各镇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导向作用,园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随着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园区集聚效应的持续释放和配套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区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特钢、车船、医药化工、智能电网、水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集群。江都沿江开发区、仙城工业园已初具规模,武坚镇高压电器产业园、丁伙镇水泥建材产业园、真武镇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雏形初现。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共获批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星火、省重大成果转化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1个,争取经费近5200万元,立项数和资金数均居扬州各县(市、区)前列。共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96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3个、省创新型企业20家。申请专利2809件,其中发明专利724件;授权专利8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件。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扬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2.39%。
(3)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
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大。2011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8%,增速快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其中,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33亿元,增长31.77%,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9.61亿元,增长103.76%;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2.11亿元,增长61.69%;房地产业投资49.60亿元,增长28.7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7.28亿元,增长19.19%。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7.02亿元,增长14.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4.04亿元,增长13.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增长20.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增长19.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85亿元,增长24.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2.22亿元,增长1.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19.6%;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41亿元,增长14.8%。
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2011年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14.51亿元,增长19.6%。在服务业税收中,国税收入5.11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35.2%,同比增长31.7%;地税收入9.40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64.8%,同比增长13.9%。
3.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全面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有效解决一批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4万,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率98%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43146人,其中,初中26826人,高中16320人,职业高中8664人,技工学校1037人,小学生在校人数498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6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7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2%,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6.2%。高考主要指标连续6年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
文化工作更加繁荣。图书馆创建成国家一级馆,镇级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三度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9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家,妇幼卫生机构2家。农村医疗点实现村级100%覆盖。全区27家基层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6家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30.54%。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45元,全区农村居民达到应保尽保。
全市体育、广播电视、环保、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创建工作,分别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建设先进县(市、区)”。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民生工程投入加大,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2009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被评为首届全国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
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七大以来,区委、区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致力于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
注重规划引领。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修编完善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规划。突出空间组合、功能整合、资源优化,加快产业发展布局、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调整。加强镇域规划研究,重点突出小纪、邵伯、郭村等扬州重点中心镇和空港新城丁沟镇的规划修编,努力形成主城区、重点镇、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格局。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道路、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向镇、村(社区)、组延伸,累计完成投入51.7亿元;围绕打造苏中交通主枢纽目标,积极配合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二期工程建成通车,江六高速、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新淮江公路等工程进展顺利,邵伯三线船闸建成通航,新建国省道92.9公里、农村公路307公里;完成南水北调高水河整治、鲁汀河拓浚,开展红旗河、白塔河整治等,新建改造农村危桥380座、闸站180座;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民放心店”遍布城乡,初步构建起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实现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让农民享受到了“同城待遇”。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管护、河道保洁、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绿化管护“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成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设施28座,新建标准型垃圾箱3971套,城乡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87%。开展各类化工、船舶和涉铅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各类企业49家,对全区所有农村河道、村庄河塘进行了高标准疏浚。同时大力绿化造林,新增成片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19.4%。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举措,让江都城乡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江都百万人民的生活环境如诗如画。
二、科学发展观在江都的实践
十七大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区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时期。区委区政府在党中央、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创业富民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胜利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为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我区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增强地区经济基础
07年提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开放开发和创业创新,加快打造经济板块和培育特色经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跻身百强、三年倍增、全面小康”的目标;08年提出: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着力培育板块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09年提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0年提出:大力实施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跨越争先,创新实干,着力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型经济发展、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2011年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GDP578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80.0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4亿元,分别增长26.4%、28.1%。 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好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创新土地使用制度,积极推进“双置换”试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制度,积极推行社保政策城乡同享;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市连续6年累计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900多万元,共帮助全市低保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家庭改造房屋1022户、3010间。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五险扩面4.5万人,新农保参保28万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按省、扬州市规定执行,参保率99%以上;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医疗补助标准人均120元;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救助困难群众1200人;对贫困家庭18岁以下儿童重大疾病实施救助。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78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400套、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住房330套(间);实施困难群体租赁住房补贴100户。加快农村路桥改造。开工建设市镇公路15条、29.5公里,改造交通危桥10座、农用危桥40座、骨干河道节制闸3座、里下河圩口闸15座。强化农村生态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新建分散式生态污水处理设施20座、垃圾中转站13座、垃圾箱1000只,改扩建垃圾池600座;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6万座;健全农村河道管护、道路养护、村庄保洁、垃圾收集“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实施宁通高速城区段、芒稻河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11个园林绿化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这实际上是如何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的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实践活动主要依靠人民。人民要跟进,认同并为之行动。(共产党员跃进组组长帅世宏个人出资买回六台编织机,在自家院落办起小作坊,专门生产服装辅料,就这样麻团滚芝麻,事业越做越红火,自己也成了村里有名的创业户、富裕户,更成了全村群众争相效仿的光荣户、模范户。如今东元村,全村568户,3120人,耕地面积2080亩,有大小服装辅料生产加工企业320多家,08年三业总产值3.5亿元,可支配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80元。)近年来,通过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扬新风促和谐”活动、“感动江都”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江都涌现出一批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江都的先进典型。大学生村官黄俊以其感人的事迹,走进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百集电视系列片《青春的旗帜—大学生村官风采录》;江苏天雨集团董事长王明根被评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优秀企业家”;东风饭店的任建新和百乐门大酒店的胡俊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07年,我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大队长张明海被省政府授予“平安卫士”称号;09年12月,江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队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10年11月27日央视一套《身边的感动》栏目将镜头投向“扬州好人”颜展红,以《三份工作背后的秘密》为题播出他的感人故事。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江都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优质要素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
一、十七大以来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08年366.1亿元,09突破400亿元,10年488.88亿元,11年578亿元;人均GDP:08年过4000美元,09年达5500美元,10年达7150美元,11年9000多美元;财政收入:08年41亿元,09年50亿元,10年63亿元,11年80.0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入全省前十强,连续十一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省县级市第9位,被确定为省首批1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8元。沿江开发强力突破,在全省99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七大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强势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大力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不断强化农业投资主体培育,主攻农业园区经济、合作经济、特色经济、品牌经济和集约经济,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业生产成绩卓著。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现代花卉苗木、优质高效蔬菜、优质高效稻米、优质高效水产、优质高效畜禽等五大产业,农业项目建设12个,农业园区建设16个,创建农产品地方品牌100个,制订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100个。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74.18亿元。
形成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百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104个。现代花木示范园区,面积15万亩,龙头企业有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都园林工程总公司、扬州国花园花木有限公司,年产值3.5亿元;高特农业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小纪镇,龙头企业为扬州神谷米业有限公司、扬州芦材花米厂等,年产值1000万元;啤酒大麦示范园区。面积3万亩,地处吴桥镇、浦头镇、大桥镇,龙头企业为江都区迈达集团,年产值2000万元;出口蔬菜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小纪、武坚、吴桥等镇,龙头企业为中国现代农业超大集团扬州分公司,年产值1亿元;特种经济果木林示范园区,面积2万亩,地处浦头镇、大桥镇、吴桥镇等,牵头单位为大桥镇果园场等,年产值4000万元;沿江特种水产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地处大桥镇,龙头企业为扬州三江特种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扬州大江渔业有限公司,年产值2000万元。
形成了一批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林项目,面积14.5万亩,总投资1400万元;现代花卉苗木生产技术开发、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20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花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面积8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开发、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12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面积20万亩,总投资1800万元;优质蒸煮类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项目,面积5万亩,总投资150万元;优质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面积15万亩,总投资150万元。
(2)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千亿产业群为主导的立体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出现了同昌电子、田治科技、中海造船、诚德钢管、华伦化工、科进造船、太阳能光伏、鹤林建材机械、九龙汽车等等一批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优势凸现。各镇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导向作用,园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随着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园区集聚效应的持续释放和配套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区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特钢、车船、医药化工、智能电网、水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集群。江都沿江开发区、仙城工业园已初具规模,武坚镇高压电器产业园、丁伙镇水泥建材产业园、真武镇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雏形初现。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共获批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星火、省重大成果转化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1个,争取经费近5200万元,立项数和资金数均居扬州各县(市、区)前列。共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96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3个、省创新型企业20家。申请专利2809件,其中发明专利724件;授权专利8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件。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扬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2.39%。
(3)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
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大。2011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8%,增速快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其中,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33亿元,增长31.77%,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9.61亿元,增长103.76%;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2.11亿元,增长61.69%;房地产业投资49.60亿元,增长28.7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7.28亿元,增长19.19%。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7.02亿元,增长14.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4.04亿元,增长13.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增长20.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增长19.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85亿元,增长24.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2.22亿元,增长1.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19.6%;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41亿元,增长14.8%。
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2011年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14.51亿元,增长19.6%。在服务业税收中,国税收入5.11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35.2%,同比增长31.7%;地税收入9.40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64.8%,同比增长13.9%。
3.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全面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有效解决一批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4万,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率98%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43146人,其中,初中26826人,高中16320人,职业高中8664人,技工学校1037人,小学生在校人数498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6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7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2%,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6.2%。高考主要指标连续6年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
文化工作更加繁荣。图书馆创建成国家一级馆,镇级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三度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9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家,妇幼卫生机构2家。农村医疗点实现村级100%覆盖。全区27家基层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6家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30.54%。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45元,全区农村居民达到应保尽保。
全市体育、广播电视、环保、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创建工作,分别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建设先进县(市、区)”。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民生工程投入加大,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2009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被评为首届全国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
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七大以来,区委、区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致力于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
注重规划引领。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修编完善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规划。突出空间组合、功能整合、资源优化,加快产业发展布局、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布局调整。加强镇域规划研究,重点突出小纪、邵伯、郭村等扬州重点中心镇和空港新城丁沟镇的规划修编,努力形成主城区、重点镇、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格局。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道路、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向镇、村(社区)、组延伸,累计完成投入51.7亿元;围绕打造苏中交通主枢纽目标,积极配合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二期工程建成通车,江六高速、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新淮江公路等工程进展顺利,邵伯三线船闸建成通航,新建国省道92.9公里、农村公路307公里;完成南水北调高水河整治、鲁汀河拓浚,开展红旗河、白塔河整治等,新建改造农村危桥380座、闸站180座;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民放心店”遍布城乡,初步构建起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实现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让农民享受到了“同城待遇”。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管护、河道保洁、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绿化管护“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建成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设施28座,新建标准型垃圾箱3971套,城乡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6%、87%。开展各类化工、船舶和涉铅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各类企业49家,对全区所有农村河道、村庄河塘进行了高标准疏浚。同时大力绿化造林,新增成片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19.4%。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举措,让江都城乡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江都百万人民的生活环境如诗如画。
二、科学发展观在江都的实践
十七大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区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时期。区委区政府在党中央、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创业富民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胜利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为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我区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增强地区经济基础
07年提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开放开发和创业创新,加快打造经济板块和培育特色经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跻身百强、三年倍增、全面小康”的目标;08年提出: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着力培育板块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09年提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0年提出:大力实施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跨越争先,创新实干,着力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型经济发展、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2011年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GDP578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80.0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4亿元,分别增长26.4%、28.1%。 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好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创新土地使用制度,积极推进“双置换”试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制度,积极推行社保政策城乡同享;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市连续6年累计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900多万元,共帮助全市低保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家庭改造房屋1022户、3010间。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五险扩面4.5万人,新农保参保28万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按省、扬州市规定执行,参保率99%以上;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医疗补助标准人均120元;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救助困难群众1200人;对贫困家庭18岁以下儿童重大疾病实施救助。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78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400套、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住房330套(间);实施困难群体租赁住房补贴100户。加快农村路桥改造。开工建设市镇公路15条、29.5公里,改造交通危桥10座、农用危桥40座、骨干河道节制闸3座、里下河圩口闸15座。强化农村生态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新建分散式生态污水处理设施20座、垃圾中转站13座、垃圾箱1000只,改扩建垃圾池600座;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6万座;健全农村河道管护、道路养护、村庄保洁、垃圾收集“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实施宁通高速城区段、芒稻河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11个园林绿化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这实际上是如何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的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实践活动主要依靠人民。人民要跟进,认同并为之行动。(共产党员跃进组组长帅世宏个人出资买回六台编织机,在自家院落办起小作坊,专门生产服装辅料,就这样麻团滚芝麻,事业越做越红火,自己也成了村里有名的创业户、富裕户,更成了全村群众争相效仿的光荣户、模范户。如今东元村,全村568户,3120人,耕地面积2080亩,有大小服装辅料生产加工企业320多家,08年三业总产值3.5亿元,可支配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80元。)近年来,通过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扬新风促和谐”活动、“感动江都”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江都涌现出一批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江都的先进典型。大学生村官黄俊以其感人的事迹,走进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百集电视系列片《青春的旗帜—大学生村官风采录》;江苏天雨集团董事长王明根被评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优秀企业家”;东风饭店的任建新和百乐门大酒店的胡俊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07年,我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大队长张明海被省政府授予“平安卫士”称号;09年12月,江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队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10年11月27日央视一套《身边的感动》栏目将镜头投向“扬州好人”颜展红,以《三份工作背后的秘密》为题播出他的感人故事。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江都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优质要素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