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数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不能只关注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显性知识,还要正确把握其背后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因高度个人化而难以形式化,因此不易传授给他人。但是,教师仍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引领学生经历“融化—感应—碰撞—挖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走近”隐性知识,“遇见”隐性知识,“触碰”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深度对话”。
  【关键词】小学数学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深度对话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数学要教什么?数学是什么?2 3=5是数学吗?当然是数学,但数学仅止于此吗?显然不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学知识应当包括显性知识(能明确表达和传授的知识)和隐性知识(难以言述的知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数学知识也可以看作这样的“冰山模型”。显性知识是“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但它只是冰山一角,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隐性知识。(见图1)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深化等的效果要依靠隐性知识的运作。因此,我们教数学并不只是教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显性知识,还要正确把握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
  一、数学隐性知识的构成
  隐性知识涉及的方面很多。对于数学学科而言,隐性知识应当主要包含数学文化、数学思维、数学态度三个方面。
  1.数学是一种文化,来自智慧,注重延展。
  综观数学发展的历史,充满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探知、征服。数学是深邃而美丽的,数学与文学、艺术、哲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诗、黄金分割比例、曲线与直线的变换……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人类文明。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数学之美,让孩子在广阔的数学文化世界中游弋。
  2.数学是一种思维,来自逻辑,注重辨证。
  数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帮助我们确定思维的方向,进而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看到学生在学习乘法之前用加法、画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倍感欣慰。如果学生只会在教师的教授下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学生只能算是“听话的学生”;如果学生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3.数学是一种态度,来自外促,注重内化。
  数学能让我们习得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验的获得而不断变化。教师要从点滴做起,为学生营造踏实严谨的学习氛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遇见“未知”的数学
  隐性知识因其“隐”而难以言传。但是,我们仍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引领学生经历“融化—感应—碰撞—挖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走近”隐性知识,“遇见”隐性知识,“触碰”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深度对话”。(见图2)
  1.融化:“道是无晴却有晴”,创设情意相融的教学情境。
  要“融化”隐性知识外的冰层,必须借助于“情意相融”的教学情境,即不为情境而情境(无情),而是紧扣隐性知识的相关要素来创设情境(有情)。具体来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简约。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复杂、越华丽就越好,有时,简约反而更能触及数学的本质。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执教《中括号》一课时,并没有像很多教师那样去“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而是从常见的数学游戏入手: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但是问题越来越难,越来越有挑战性,而这个“挑战性”是有目的的:改变运算的顺序。学生在游戏中被吸引了,逐步感受到约束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创造了“中括号”,掌握了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2)深度。要触及隐性知识,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不能只浮于问题表面,而应当更深层次地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时,应当深入地分析每一种解题策略的特点:列表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画图策略适用于较抽象而又可以画图来思考的问题;转化策略适用于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的问题……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某一策略的特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有的放矢,才能触及策略教学的本质及其蕴含的隐性知识。
  (3)延展。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逐步向隐性知识靠近。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一群调皮的小鸡在一面靠墙的草地上觅食,但它们总是走散,你有什么办法不让小鸡走散吗?请你设计方案。假如给你篱笆,围一个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小鸡活动场地,你能设计几种方案呢?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结果随着策略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力。
  2.感应:“形散而神不散”,开展张弛有度的实践活动。
  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应”隐性知识。但是,不少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散乱、无法控制的局面。如何让活动张弛有度、“形散而神不散”呢?
  (1)明确“做”的目的,使学生“乐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操作活动时,往往会陷入无序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前就应先明确操作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也应及时引领偏题的学生回到研究主题上来。目的明确的操作活动能使学生对于操作活动本身的关注更为清晰准确,从而“乐做”,这更有助于学生感应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如《认识分数》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2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找出它的1/2,并把它的1/2涂上颜色。简单的几句话说出了操作目的:一是通过操作使学生加深对分数1/2的直观理解;二是抽象感知图形(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方式不同,其中的一份都用1/2表示。
  (2)教给学生“做”的方法,使其“会做”。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对隐性知识的感应能力。教学时,要在方法上给予学生“做”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操作的一般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会做”。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活动前,教师有必要对如何摸球、如何记录、如何分工等作适当的定向指导。否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操作不规范,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使操作活动彻底失去了意义。   3.碰撞:“四两拨千斤”,建立从容智慧的理答交流。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从容和智慧,善于把握时机,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理答交流,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让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彰显隐性知识的魅力。
  (1)倾听。倾听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态度。教师和学生在倾听和诉说中相互交流,倾听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欣赏。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不光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审其思,要始终欣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去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通过巧妙的引导帮助学生把“口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如此,学生才能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碰撞隐性知识。
  (2)接纳。接纳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气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想法,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些观点都是他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否定批评,就会直接扼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将学生关在隐性知识的大门外。因此,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包括错误的观点,要善于挖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去碰撞隐性知识。
  (3)分享。分享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在这里,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聆听者与欣赏者。打破了师讲生听“一言堂”式的课堂模式,学生能够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在宽松愉悦的分享交流中碰撞隐性知识。
  4.挖掘:“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引导扎实有效的深刻反思。
  反思能使思维向隐性知识的更深处漫溯。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反思、不善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时间、空间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有序反思。小学生的思维是相对无序的,在反思时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例如,在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怎样转化的呢?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层层推进的追问,使反思更有条理、更有效。
  (2)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反思。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常常会冒出些“无厘头”的想法,但是反思不是凭空想象,是有理有据的回顾和思考。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例如,在遇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为什么会放弃原来的方法而认同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反思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反思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往往“心口不一”。因此,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磨炼将能使反思更严谨、更灵活。
  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遇,数学学习亦是如此。过去,我们引领学生遇见的更多的是显性知识,而众多的隐性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寻、遇见并与之深度对话!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对中国教育而言,对“现代化”的诉求早已不是新话题,它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相伴相随,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不绝如缕,方兴未艾之势始终不减……之所以如此,不仅与“现代化”与“教育”各自的复杂性有关,更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直接关联:传统积淀和惯习如此牢固、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地域差别如此迥异……多重复杂的累积注定了“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一条平坦便捷之路,而是一条艰辛漫长的探索之路。  对于中国各地
【摘要】在扎实开展“三全五优化”的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优化互动生成”这一突破口,带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自主体验以及评价矫正的优化,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究成效。而在对“优化互动生成”的具体实践、反思和探索中,我们把优化学习目标和优化问题设计整合为对“预设”的研究,把优化自主体验和优化评价矫正整合为对“互动”的研究,从而梳理并明确了一条“预设→互动→生成”的研究主线,着力构建“精心预设、精妙
2008年,常州市博爱小学以“取消语文书面家庭作业”为契机迈出了减负增效的步伐,开始进行开放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1.简约——练习进课堂。  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后,我们将练习放进课堂,力求通过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简练习:每一课的练习都通过年级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力求做到:题量小,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目标简约,一练一得,更多关注文本结构和表达;分清层次,有基础题、拓展题、延伸题
编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主持人:  毛主席曾将游击战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分散以发动群众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基本理念的转换及其对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结构有了新要求,教师要建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和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素质,并自觉提升专业更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 教师 素质 新建构    人类文明的发展,正以前人无法想象的蓬勃活力进入全球化新时期。恰如美国著名全球化问题专家罗兰·罗伯森教授所揭橥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学校规章制度的总和,体现着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品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土壤,它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推进新
目标预设:  1 发掘儿童鲜活的生活积累,引发儿童言语表达的欲望。  2 珍视儿童独特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和话语抒写童年生活,收藏童年记忆。  课前预热:  1 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想展示一下吗?  2 在这些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谁来背一背?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引出“偷”的话题    师: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从《池上》这首诗开始(出示) 
母亲节前夕,我的朋友们都兴致勃勃地给妈妈挑选节日礼物,我也给妈妈买了一枚胸针,却一直不敢送给她,因为我们的关系很紧张。  从小到大,妈妈都对我非常好,照理我应该觉得很幸福,可事实却不是。  我长大了,对人和事有了自己的判断——我发现妈妈有许多缺点,她的许多做法令我无法忍受。我讨厌她总是骂爸爸没出息,讨厌她对我爷爷奶奶的恶劣态度——她平时接到爷爷奶奶的电话总是冷言冷语的,甚至连过节都不跟爸爸一起去看
2007年农历新年,为了组织名叫“愿在我心,任在我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四位上海高中生跑遍了驻沪的各国领事馆,给美、英、法、德、日等20个国家的首脑送去了新春祝福。他们还在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上举办了一场以保护春节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人们保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就是上海中学的高二学生李想、刘从容、文博和许沁。  “真是一不小心就把事情搞得这么大了。”坐在我面
范作在美术教学中始终是配合教师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种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具。教师的示范性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效率。然而古老而又陈旧的范作形式已很落后。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初期已经遭到了封杀,主要原因是它形成的定式。体现不出学生的创新发展。那示范性教学是不是一无可取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要带着创新的思想去吸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使老方法产生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