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研究方法,已经日渐为教师所接受,成为教师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课堂观察的认识
1.“为什么看?”——确立明确的主题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之一,对观察者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决定课堂观察成功的关键点。即观察者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看”,才能知道自己要到课堂里去“看什么”,走出课堂才能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怎么看”。我们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进行思考,从关照儿童的角度出发,确立系列观察主题,如:基于学情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新旧知识联结点有效突破难点……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课堂观察,是真正指向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这一目标的。
2.“看什么?”——设计科学的量表
在一阶段的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时候看似科学的分析居然是偏离主题的。如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基于学情研究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虽然前期的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计中也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观察量表还是沿用了“学生投入状态的观察”“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等主题的量表样式,没有凸显出对基于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只是穿了新鞋而没有走新路,观察是浮于表面化的。这学期,我们把教科研组长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研讨,力求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求各组结合主课题,从某一个或两个观察点分析维度,开发切合主题又包含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大要素的观察量表。
3.“怎么看?”——规范过程的管理
在正式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之前,让每一位参与者对其所要观察的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铭记于心,才能在课堂中捕捉到与主题相关的东西,才能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主题式的整理和分析,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组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管理。
(1)要求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序,活动后有汇总。各组要在活动前对包括主题设计、人员安排、进度设置等有清晰的表述,活动中注意记录(拍照、录音、录像均可),及时发布活动信息,活动结束整理资料,制作PPT进行汇报,并在各教科研组之间展开评优。
(2)要求各组重视课前会议。引导观察者学习理论,以理论指导研究,使研究更为科学有效;让观察者明晰自己的观察点、观察方法等,从而观察到最有用、最可靠的信息,如此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
(3)强调跟踪观察。我们一直认为,要改进教学行为,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跟踪观察的机制。跟踪观察是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有效手段。医生治疗慢性病的病人,较少“药到病除”,往往要采用多个疗程、多次医治才有可能康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问题,往往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病”,因此需要多次的“复诊”。所以,主题性跟踪观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
二、课堂观察常态化的策略
1.与课例研究相结合
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关系十分密切。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华师大的崔教授说,课例研究与课堂观察是有很多重合之处的。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要求以教科研组为单位,采用课堂观察对课例进行合作研究。各组在活动前有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的确定、研究的详细进程,都在计划表里清晰呈现,活动就据此有序开展。课堂观察部分要按照“观察—反思—改进”的活动链条进行至少两次。
2.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简单来说,我校的主课题研究目标是让教师通过研究儿童,思考如何促进儿童快乐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能力得以建构。课堂观察是研究儿童极为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是否基于学情,就必须进行课堂观察:我们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还观察教师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预设……
3.与日常研究相结合
教师一般都是在自己的课堂中观察学生,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课堂前后对当前话题认识的变化、学生相互之间启发和探究的程度等。当教师在研究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更多机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而出现问题时,教师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需求。因此,自我课堂观察,可以成为教师日常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自主构建课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师的自我观察,我们不必提出过于细致的观察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一、对课堂观察的认识
1.“为什么看?”——确立明确的主题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之一,对观察者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决定课堂观察成功的关键点。即观察者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看”,才能知道自己要到课堂里去“看什么”,走出课堂才能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怎么看”。我们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进行思考,从关照儿童的角度出发,确立系列观察主题,如:基于学情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新旧知识联结点有效突破难点……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课堂观察,是真正指向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这一目标的。
2.“看什么?”——设计科学的量表
在一阶段的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时候看似科学的分析居然是偏离主题的。如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基于学情研究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虽然前期的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计中也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观察量表还是沿用了“学生投入状态的观察”“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等主题的量表样式,没有凸显出对基于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只是穿了新鞋而没有走新路,观察是浮于表面化的。这学期,我们把教科研组长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研讨,力求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求各组结合主课题,从某一个或两个观察点分析维度,开发切合主题又包含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大要素的观察量表。
3.“怎么看?”——规范过程的管理
在正式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之前,让每一位参与者对其所要观察的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铭记于心,才能在课堂中捕捉到与主题相关的东西,才能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主题式的整理和分析,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组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管理。
(1)要求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序,活动后有汇总。各组要在活动前对包括主题设计、人员安排、进度设置等有清晰的表述,活动中注意记录(拍照、录音、录像均可),及时发布活动信息,活动结束整理资料,制作PPT进行汇报,并在各教科研组之间展开评优。
(2)要求各组重视课前会议。引导观察者学习理论,以理论指导研究,使研究更为科学有效;让观察者明晰自己的观察点、观察方法等,从而观察到最有用、最可靠的信息,如此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
(3)强调跟踪观察。我们一直认为,要改进教学行为,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跟踪观察的机制。跟踪观察是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有效手段。医生治疗慢性病的病人,较少“药到病除”,往往要采用多个疗程、多次医治才有可能康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问题,往往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病”,因此需要多次的“复诊”。所以,主题性跟踪观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
二、课堂观察常态化的策略
1.与课例研究相结合
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关系十分密切。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华师大的崔教授说,课例研究与课堂观察是有很多重合之处的。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要求以教科研组为单位,采用课堂观察对课例进行合作研究。各组在活动前有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的确定、研究的详细进程,都在计划表里清晰呈现,活动就据此有序开展。课堂观察部分要按照“观察—反思—改进”的活动链条进行至少两次。
2.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简单来说,我校的主课题研究目标是让教师通过研究儿童,思考如何促进儿童快乐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能力得以建构。课堂观察是研究儿童极为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是否基于学情,就必须进行课堂观察:我们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还观察教师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预设……
3.与日常研究相结合
教师一般都是在自己的课堂中观察学生,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课堂前后对当前话题认识的变化、学生相互之间启发和探究的程度等。当教师在研究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更多机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而出现问题时,教师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需求。因此,自我课堂观察,可以成为教师日常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自主构建课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师的自我观察,我们不必提出过于细致的观察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