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大量企业蓄势待发或已经进入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而如何有效地选择进入时机成为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利用2001—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的180家企业数据,探寻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为,并分析企业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具有正向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具有负向影响,并且企业的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正向的交互效应,这一系列结论可以为下一阶段企业正确地选择时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进入时机;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4-0045-08
一、引 言
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也是满足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有效途径。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紧了对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选择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口,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框架,2010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通过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划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即将出台,这一切都在预示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将面临重大机遇,同时这一领域也成为企业抢滩进入的热点。
产业的培养与发展要靠企业的行为来支撑,在市场准入等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的升级和效益的提升依赖于这一领域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水平。尤其作为新兴产业,新企业的进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是什么要素影响了企业的进入行为,这一行为和企业绩效有怎样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更关注于企业进入决策中进入时机的选择,以及进入时机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试图探寻率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是否比后进入者更具优势。
通过我国沪深股市A股市场“新兴产业”概念板块中上市企业我们选取观察了20家2005年之后上市的新兴产业企业,包括登海种业、鲁阳股份、恒宝股份、莱宝高科、西部材料、通富微电、远望谷、红宝丽、东方锆业、华天科技、武汉凡谷、金风科技、中煤能源、大立科技、海陆重工、神开股份、信立泰、乐普医疗、硅宝科技、宝德股份等20家。相关数据来源于和讯网行情中心http://quote.hexun.com/default.html。的数据可以发现,新兴产业企业的收益情况(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随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时间的早晚而呈现出明显不同。促使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主要激励并不能归因于较高的盈利预期,如果没有其他的激励,企业并不会优先选择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较早进入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的收益率情况也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别。综合企业的上市时间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不小于0.07的20家企业中有18家企业是2000年之后上市的,而其中2008年之后上市的企业有5家,其他绝大多数盈利较高的企业的上市时间集中在2000—2008年之间,这其中2007年上市的高盈利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考虑到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前期需要较大的投资,回收期也较长,不过一旦成功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率先进入的企业可能由于较早地把握了市场机遇而获得较大收益,不过稍后进入的企业也会由于学习成本的节省,比早进入的企业更有优势,所以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
二、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进入市场的时机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方向是正是负却尚未有一致的答案。总的来说,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先进入者比后进入者更加具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即经济、技术、行为以及先动优势[1-2]。经济方面主要来源于早进入者可以较早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带来成本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干中学”获得经验优势,以及在营销成本上的不对称地位形成的其他“隐性”优势;而技术方面是早进入企业通过申请专利或者是制定行业或产品标准限制后进入者的进入;行为方面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即是消费者由于长期使用早进入者的产品,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依赖,并且重新选择新的产品也会存在风险和交易成本,这些无疑都成为早进入者的市场优势;先动优势方面则主要指早进入者可以凭借行业的领先地位限制或阻止潜在进入者获得供应商的供货渠道,并赢得大量的顾客。
已有很多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介绍企业的先动优势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Biggadike研究了40个工业产品的进入,发现先进入的企业通常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3];Dillon等通过研究174个相关的工业产品发现对市场的抢先进入是决定一个新产品在长期中获取成功的主要因素[4];Robinson和Fornell发现通常先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具有较高的产品质量、更多样的产品种类以及更发达的物流体系支撑[5];Urban等通过对129家较成功消费型产品的横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平均来讲较晚进入市场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只相当于率先进入企业的3/4,且越晚进入获得的市场占有率越低[6];在处方药产业的销售中,Bond和Lean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率先提供新产品的企业在产品的销售中具有巨大和持久的优势,不过较晚进入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较大的促销力度获得较大的销售额[7];Whitten则通过对烟草市场的分析发现七个细分市场中的六个较早进入的企业具有较大的销售优势,不过文章仍发现在快速成长型的市场或者与市场中的现有产品具有显著差异的企业,尽管较晚进入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8]。Lilien和Yoon也发现较早进入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不过率先进入的企业同时也要承担比晚进入的企业较低的成功概率[9]。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经验研究均倾向于认为率先进入的企业具有较好的绩效,不过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会给随后进入的企业带来成本方面正的外部性,例如跟随者通过向早期进入的企业学习可以避免犯下某些错误,从而减少成本。Lin和Saggi正是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模型,模型中率先进入的企业给潜在进入的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性,通过把进入形式作为内生处理并推导出同时进入和序列进入的条件,文章认为进入成本(entry cost)的增加通过延缓竞争性企业的进入对率先进入的企业有利。低成本的企业并不必然比高成本的企业进入早。考虑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次早进入的企业其最优进入时间也不必然超过社会合意水平[10]。Szymanski等认为以往对企业进入时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直接产生影响,不过仅有模糊的证据来支持先动企业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是从偶然性的研究视角探讨进入时机与其他市场战略和市场变量相结合是否存在优势,并驱动企业绩效地提升,但这一点并没有通过系统的实证调查[11]。Szymanski等研究建立了一个先驱市场份额调查的元分析,并从偶然性角度检验了进入时机效应[11]。最后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先动者总是与大的市场份额相联系。然而,从偶然性分析结果来看,对于进入时机与市场份额的关系的偶然性研究更为有效。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先进入者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这一优势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动优势。
综上,我们发现企业的进入时机的确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但是这种影响方向并不一定是正向的,学术界对进入时机给企业绩效是否带来比较高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所以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从企业的角度研究进入新产业的时机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有怎样的影响,对正确地引导企业进入该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指标选择
企业绩效水平的高低是由众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首先需要准确地对绩效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进行说明和解释。
(1)绩效指标
要衡量企业的绩效有多种方法,较为常用的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Q值等指标。以往的研究倾向于选择某一个单独的指标来表示企业的绩效情况,这显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准确体现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本文认为企业的绩效好坏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即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能力)。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可以反映企业在正常条件下组织、协调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可以说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鉴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Ope)来表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净资产收益率(Roe)用以衡量股东的收益水平以及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可以较好地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会相应地增加,特别是上市企业对资产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资产管理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和运营资产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资产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也越强,而存货周转率(Ine)可以作为衡量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2)进入时机
合适的进入时机对形成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较早地进入该领域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有什么影响?这种时机是赋予企业比较有利的优势地位还是其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性更加明显?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企业的创业决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把进入时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决定企业绩效水平的模型中。
(3)其他控制变量
企业的绩效水平显然不能完全由其进入时机决定,为控制这些其他变量,本文主要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察,区分了企业所属的产业发展状况、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自身的规模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
2.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量数量较多,包括企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风险、股权结构、企业规模、企业财务风险、流动风险等,而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对解释变量进行了共线性分析,剔除了共线性较为严重的变量,最后选择了企业进入时机变量Time、产业规模变量中的企业数量qe、企业的员工数量gm、流动风险currt、企业的国有股持股比例cq、产业盈利指标保值增值率bz和市场风险系数beta。
绩效指标本文所选取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均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本文所使用的进入时机数据是虚拟变量,对进入时机的定义本文根据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所选企业的行业变更历史,如果在2001—2009年某一企业有登记行业变更,那么就把变更结束的年份以及随后的年份作为1,其他年份作为0。其他控制变量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产业发展状况由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整理。如表1所示。
四、计量实证检验
为了分析企业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我们构建的模型如下:
Yit=β0+β1Timeit+β2Xit+vit
vit=ui+εit(1)
其中,i、t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时间年份,βi表示待估系数,Xit表示其他可以观察的外生可控变量。Yit则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绩效水平,分别用存货周转率(Ine)、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Ope)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表示。εi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独立正态分布,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ui为随机误差项,代表不可观察的个体特殊效应,它可以反映模型中被遗漏的不同企业间差异的影响。表示企业的进入时机,我们设置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是早进入者我们赋值为1,否则为0。
本文通过模型(1)分别对不同的绩效指标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表2列出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下的回归结果。从表2可以看到,在存货周转率模型下,Hausman检验值为35.9479,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也即检验结果支持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来看,表中模型①相关变量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比模型②更好。在存货周转率绩效模型中,进入时机与绩效呈正向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如果企业能够较早进入,就能够提高其绩效水平;相反,如果是较晚进入则可能抑制其绩效水平的提高。
产业规模与企业的绩效呈负向关系,产业中企业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的绩效水平就会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以从竞争角度来解释,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当产业中企业数量越多时,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越大,企业绩效水平越低。企业的规模与其绩效也是呈现负向关系,这是因为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资产规模也就越大,企业在面对大规模资产时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就会呈下降趋势。企业内部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这是源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体现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风险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弱,企业的绩效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产权结构与企业的绩效呈正向关系,也即国有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的绩效水平越高,这似乎与我们预期中的国有股增加会阻碍企业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相反。这可能是与国有股比例越大,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就越明显,短期融资能力也越强相关。并且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在初始阶段政府的主导力量总是起到主要作用,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适用。
反映产业利润情况的保值增值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产业整体的发展环境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显著。而市场风险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即是市场风险因素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绩效提升影响并不大。
从表2可以看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模型中的Hausman检验值分别为26.1124和51.7836,并且通过了1%的统计性显著水平,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适宜。对于模型③,企业进入时机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即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越早,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企业较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市场适应期,并且需要积累和摸索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验,绩效水平的提高具有一个滞后的反应,所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会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负向的影响。
产业中企业数量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性,这种负向关系与存货周转率的结论一致,可以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企业规模、产权构成和市场风险因素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并不显著。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带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是通过兼并收购相关企业的业务,而主营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增长率也会相应地下降。而产权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变动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也很难直接衡量。企业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与企业的绩效水平呈负向关系,流动性风险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使得企业的绩效水平下降3.49个百分点,并且通过了1%的统计性显著水平检验。与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影响方向一致,企业流动性风险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也会受到限制。
产业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善也会有促进作用,如果整个产业的盈利情况较好,就会吸引更多的潜在进入者选择进入新领域,企业也会通过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从模型回归结果也可以发现,产业的保值增值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呈正向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模型⑤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只有进入时机变量和产权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进入时机变量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也即企业进入越早越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这就证实了企业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先动优势。而且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越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属于投资周期较长、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净资产收益率则是反映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国有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其抵抗风险和获得政府政策倾斜的可能性就越大,其获利的机会也越大。
总的来看,企业较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其绩效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尽管这种绩效提升的作用可能是短期的,但如果企业可以在后期利用好先动优势带来的市场地位,就可以将绩效改善的范围扩大。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企业应该抓住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选择适宜的时机进入,这对于企业长期绩效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了更为清晰地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和产权结构是否会影响到企业进入时机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绩效水平,我们通过引入进入时机与股权结构和进入时机与企业规模两个交互项来验证这种交互效应是否存在,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i、t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时间年份,γi和λi分别表示待估系数,Xit表示其他可以观察的外生可控变量。Time×cp和Time×gm分别表示进入时机变量与股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交互项。模型(2)和(3)的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在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项回归中,模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了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经营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同绩效衡量指标下的回归结果。只有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估计结果较为显著,经营发展能力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将侧重分析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作用对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绩效的影响。模型①和③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效应显著,并且这种交互效应是正向的。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影响企业的决策方式及其能否实现,并决定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时机选择,这说明企业股权结构可以通过间接效应来影响企业的绩效。企业规模与产业规模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产业中竞争程度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下降,而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下降。其中市场风险和企业产权结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产业的保值增值率和流动比率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产业的利润越大,企业的绩效水平就越高,这与表2中的结论一致,并且显著性有所提高。而流动比率体现了企业内部风险情况,流动比例越大,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就较低。企业进入时机与规模的交互项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呈正向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只讨论了这种交互效应与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相互关系。
模型④、⑤、⑥则反映了进入时机和企业规模的交互效应对不同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企业规模无疑是企业选择进入时机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风险的特征使得小企业难以承受,而大企业则在抗风险能力上优于小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自然也更大。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只有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模型回归结果较为理想,而企业经营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都不显著。在模型④中,企业进入时机和企业规模交互效应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也即是企业规模可以与企业进入时机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高低。除了产业规模与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引入交互效应后都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我们的估计结果较为可靠。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2001—2009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进入时机以及进入时机与产权、规模的交互效应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有正的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有负的影响。同时,企业的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正向的交互效应,因而在鼓励和促进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必须注意这种交互效应的存在。对于产业的发展环境而言,总的来说可以认为产业的发展状况越好,企业就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就越高。我们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为企业进入提供更为完善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自身的发展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要实现目标的动力源泉。相比企业内部风险而言,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并没有内部风险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因此,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可以优先考虑企业的内部风险问题。
企业的创业决策尤其是对进入时机的选择对企业绩效有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通过企业面临的风险、所处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规模这些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出来。这给我国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定方面也带来了诸多启示:
第一,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下,我国正经历着宏观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吸引企业投资于相关产业,并鼓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新材料等的研发。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的政策性壁垒着手,改善宏观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二,在制定鼓励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方面重视企业自身的禀赋因素。在对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企业的国有股比率越大时较早的进入才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存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越早进入市场其存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才越高,可见盲目地鼓励企业较早进入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引导企业注重内部风险控制。企业的内部风险始终与企业的绩效呈负向关系,相比企业内部风险而言,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并没有内部风险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因此,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应优先考虑企业的内部风险问题。
对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未来可以着眼于考察企业的进入决策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另外,本文考察的是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对进入方式的选择也是企业创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从进入方式角度研究新创企业与兼并其他企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DeCastro, J. O.,Chrisman, J. J.Order of Market Entry,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33):165-177.
[2] Yeung, B., Mitchell,W.,Shaver, J.M.Foreign Entrant Survival and Foreign Market Share:Canadian Companies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Sector Marke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7):555-567.
[3] Biggadike, E.R.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Entry,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 Dillon, W.R.,Calantone, R.,Worthing, P.The New Product Problem: An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Product Failures [J]. Management Scienc,1979,25 (12): 1184-1196.
[5] Robinson, W.T.,Fornell, C.Sources of Market Pioneer Advantages in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J].Marketing Research.,1985,22 (3): 305-317.
[6] Urban, G.L.,Carter,T.,Gaskin, S.Market Share Rewards to Pioneering Bran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 (6): 645-659.
[7] Bond, R.S.,Lean, D. F.Sales Promotion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Two Prescription Drug Markets[R]. Economic Report,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1977.
[8] Whitten, I. T.Brand Performance in the Cigarette industry and the Advantage to Early Entry[R].,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Bureau of Economics,1979.
[9] Lilien, G.L.,Yoon, E.The Timing of Competitive Market Entr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J]. Management Science,1990,36(5):568-585.
[10] Lin,P.,Saggi,K.Timing of Entry Under Externaliti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75(3): 211-225.
[11] Szymanski,D.M.,Troy,L.C.,Bharadwaj, S.,G.Order of Entr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ynthesis and Reexamination [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4):17-33.
Enterprise Entry Activities,Its Opportunity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180 Listed Companies
HAN Xue-lian1,XIE Li2,ZHAO Wen-xia2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raduate School,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2.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various fields,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the potential field. However, the current problem faced by the enterprises is how to choose the timing of entry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trategic and emerging enterprises from 2001 to 2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entry opportunity and its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the timing of entry of an enterprise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asset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profitability of an enterprise, bu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capacity. Consideri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enterprise size, entry ti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which would b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mpany.
Key words: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ies;entry activities;entry opportunity;enterprise performance
(责任编辑:孟 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进入时机;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4-0045-08
一、引 言
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也是满足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有效途径。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紧了对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选择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口,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框架,2010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通过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划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即将出台,这一切都在预示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将面临重大机遇,同时这一领域也成为企业抢滩进入的热点。
产业的培养与发展要靠企业的行为来支撑,在市场准入等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的升级和效益的提升依赖于这一领域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水平。尤其作为新兴产业,新企业的进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是什么要素影响了企业的进入行为,这一行为和企业绩效有怎样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更关注于企业进入决策中进入时机的选择,以及进入时机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试图探寻率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是否比后进入者更具优势。
通过我国沪深股市A股市场“新兴产业”概念板块中上市企业我们选取观察了20家2005年之后上市的新兴产业企业,包括登海种业、鲁阳股份、恒宝股份、莱宝高科、西部材料、通富微电、远望谷、红宝丽、东方锆业、华天科技、武汉凡谷、金风科技、中煤能源、大立科技、海陆重工、神开股份、信立泰、乐普医疗、硅宝科技、宝德股份等20家。相关数据来源于和讯网行情中心http://quote.hexun.com/default.html。的数据可以发现,新兴产业企业的收益情况(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随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时间的早晚而呈现出明显不同。促使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主要激励并不能归因于较高的盈利预期,如果没有其他的激励,企业并不会优先选择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较早进入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的收益率情况也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别。综合企业的上市时间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不小于0.07的20家企业中有18家企业是2000年之后上市的,而其中2008年之后上市的企业有5家,其他绝大多数盈利较高的企业的上市时间集中在2000—2008年之间,这其中2007年上市的高盈利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考虑到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前期需要较大的投资,回收期也较长,不过一旦成功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率先进入的企业可能由于较早地把握了市场机遇而获得较大收益,不过稍后进入的企业也会由于学习成本的节省,比早进入的企业更有优势,所以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
二、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进入市场的时机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方向是正是负却尚未有一致的答案。总的来说,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先进入者比后进入者更加具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即经济、技术、行为以及先动优势[1-2]。经济方面主要来源于早进入者可以较早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带来成本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干中学”获得经验优势,以及在营销成本上的不对称地位形成的其他“隐性”优势;而技术方面是早进入企业通过申请专利或者是制定行业或产品标准限制后进入者的进入;行为方面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即是消费者由于长期使用早进入者的产品,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依赖,并且重新选择新的产品也会存在风险和交易成本,这些无疑都成为早进入者的市场优势;先动优势方面则主要指早进入者可以凭借行业的领先地位限制或阻止潜在进入者获得供应商的供货渠道,并赢得大量的顾客。
已有很多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介绍企业的先动优势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Biggadike研究了40个工业产品的进入,发现先进入的企业通常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3];Dillon等通过研究174个相关的工业产品发现对市场的抢先进入是决定一个新产品在长期中获取成功的主要因素[4];Robinson和Fornell发现通常先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具有较高的产品质量、更多样的产品种类以及更发达的物流体系支撑[5];Urban等通过对129家较成功消费型产品的横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平均来讲较晚进入市场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只相当于率先进入企业的3/4,且越晚进入获得的市场占有率越低[6];在处方药产业的销售中,Bond和Lean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率先提供新产品的企业在产品的销售中具有巨大和持久的优势,不过较晚进入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较大的促销力度获得较大的销售额[7];Whitten则通过对烟草市场的分析发现七个细分市场中的六个较早进入的企业具有较大的销售优势,不过文章仍发现在快速成长型的市场或者与市场中的现有产品具有显著差异的企业,尽管较晚进入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8]。Lilien和Yoon也发现较早进入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不过率先进入的企业同时也要承担比晚进入的企业较低的成功概率[9]。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经验研究均倾向于认为率先进入的企业具有较好的绩效,不过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会给随后进入的企业带来成本方面正的外部性,例如跟随者通过向早期进入的企业学习可以避免犯下某些错误,从而减少成本。Lin和Saggi正是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模型,模型中率先进入的企业给潜在进入的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性,通过把进入形式作为内生处理并推导出同时进入和序列进入的条件,文章认为进入成本(entry cost)的增加通过延缓竞争性企业的进入对率先进入的企业有利。低成本的企业并不必然比高成本的企业进入早。考虑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次早进入的企业其最优进入时间也不必然超过社会合意水平[10]。Szymanski等认为以往对企业进入时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直接产生影响,不过仅有模糊的证据来支持先动企业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是从偶然性的研究视角探讨进入时机与其他市场战略和市场变量相结合是否存在优势,并驱动企业绩效地提升,但这一点并没有通过系统的实证调查[11]。Szymanski等研究建立了一个先驱市场份额调查的元分析,并从偶然性角度检验了进入时机效应[11]。最后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先动者总是与大的市场份额相联系。然而,从偶然性分析结果来看,对于进入时机与市场份额的关系的偶然性研究更为有效。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先进入者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这一优势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动优势。
综上,我们发现企业的进入时机的确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但是这种影响方向并不一定是正向的,学术界对进入时机给企业绩效是否带来比较高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所以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从企业的角度研究进入新产业的时机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有怎样的影响,对正确地引导企业进入该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指标选择
企业绩效水平的高低是由众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首先需要准确地对绩效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进行说明和解释。
(1)绩效指标
要衡量企业的绩效有多种方法,较为常用的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Q值等指标。以往的研究倾向于选择某一个单独的指标来表示企业的绩效情况,这显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准确体现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本文认为企业的绩效好坏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即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能力)。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可以反映企业在正常条件下组织、协调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可以说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鉴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Ope)来表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净资产收益率(Roe)用以衡量股东的收益水平以及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可以较好地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会相应地增加,特别是上市企业对资产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资产管理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和运营资产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资产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也越强,而存货周转率(Ine)可以作为衡量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2)进入时机
合适的进入时机对形成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较早地进入该领域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有什么影响?这种时机是赋予企业比较有利的优势地位还是其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性更加明显?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企业的创业决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把进入时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决定企业绩效水平的模型中。
(3)其他控制变量
企业的绩效水平显然不能完全由其进入时机决定,为控制这些其他变量,本文主要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察,区分了企业所属的产业发展状况、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自身的规模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
2.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量数量较多,包括企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风险、股权结构、企业规模、企业财务风险、流动风险等,而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对解释变量进行了共线性分析,剔除了共线性较为严重的变量,最后选择了企业进入时机变量Time、产业规模变量中的企业数量qe、企业的员工数量gm、流动风险currt、企业的国有股持股比例cq、产业盈利指标保值增值率bz和市场风险系数beta。
绩效指标本文所选取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均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本文所使用的进入时机数据是虚拟变量,对进入时机的定义本文根据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所选企业的行业变更历史,如果在2001—2009年某一企业有登记行业变更,那么就把变更结束的年份以及随后的年份作为1,其他年份作为0。其他控制变量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产业发展状况由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整理。如表1所示。
四、计量实证检验
为了分析企业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我们构建的模型如下:
Yit=β0+β1Timeit+β2Xit+vit
vit=ui+εit(1)
其中,i、t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时间年份,βi表示待估系数,Xit表示其他可以观察的外生可控变量。Yit则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绩效水平,分别用存货周转率(Ine)、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Ope)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表示。εi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独立正态分布,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ui为随机误差项,代表不可观察的个体特殊效应,它可以反映模型中被遗漏的不同企业间差异的影响。表示企业的进入时机,我们设置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是早进入者我们赋值为1,否则为0。
本文通过模型(1)分别对不同的绩效指标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表2列出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下的回归结果。从表2可以看到,在存货周转率模型下,Hausman检验值为35.9479,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也即检验结果支持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来看,表中模型①相关变量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比模型②更好。在存货周转率绩效模型中,进入时机与绩效呈正向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如果企业能够较早进入,就能够提高其绩效水平;相反,如果是较晚进入则可能抑制其绩效水平的提高。
产业规模与企业的绩效呈负向关系,产业中企业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的绩效水平就会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以从竞争角度来解释,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当产业中企业数量越多时,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越大,企业绩效水平越低。企业的规模与其绩效也是呈现负向关系,这是因为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资产规模也就越大,企业在面对大规模资产时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就会呈下降趋势。企业内部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这是源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体现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风险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弱,企业的绩效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产权结构与企业的绩效呈正向关系,也即国有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的绩效水平越高,这似乎与我们预期中的国有股增加会阻碍企业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相反。这可能是与国有股比例越大,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就越明显,短期融资能力也越强相关。并且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在初始阶段政府的主导力量总是起到主要作用,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适用。
反映产业利润情况的保值增值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产业整体的发展环境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显著。而市场风险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即是市场风险因素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绩效提升影响并不大。
从表2可以看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模型中的Hausman检验值分别为26.1124和51.7836,并且通过了1%的统计性显著水平,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适宜。对于模型③,企业进入时机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即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越早,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企业较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市场适应期,并且需要积累和摸索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验,绩效水平的提高具有一个滞后的反应,所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会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负向的影响。
产业中企业数量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性,这种负向关系与存货周转率的结论一致,可以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企业规模、产权构成和市场风险因素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并不显著。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带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是通过兼并收购相关企业的业务,而主营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增长率也会相应地下降。而产权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变动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也很难直接衡量。企业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与企业的绩效水平呈负向关系,流动性风险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使得企业的绩效水平下降3.49个百分点,并且通过了1%的统计性显著水平检验。与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影响方向一致,企业流动性风险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也会受到限制。
产业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善也会有促进作用,如果整个产业的盈利情况较好,就会吸引更多的潜在进入者选择进入新领域,企业也会通过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从模型回归结果也可以发现,产业的保值增值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呈正向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模型⑤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只有进入时机变量和产权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进入时机变量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也即企业进入越早越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这就证实了企业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先动优势。而且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越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属于投资周期较长、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净资产收益率则是反映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国有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其抵抗风险和获得政府政策倾斜的可能性就越大,其获利的机会也越大。
总的来看,企业较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其绩效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尽管这种绩效提升的作用可能是短期的,但如果企业可以在后期利用好先动优势带来的市场地位,就可以将绩效改善的范围扩大。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企业应该抓住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选择适宜的时机进入,这对于企业长期绩效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了更为清晰地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和产权结构是否会影响到企业进入时机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绩效水平,我们通过引入进入时机与股权结构和进入时机与企业规模两个交互项来验证这种交互效应是否存在,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i、t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时间年份,γi和λi分别表示待估系数,Xit表示其他可以观察的外生可控变量。Time×cp和Time×gm分别表示进入时机变量与股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交互项。模型(2)和(3)的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在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项回归中,模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了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经营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同绩效衡量指标下的回归结果。只有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估计结果较为显著,经营发展能力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将侧重分析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作用对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绩效的影响。模型①和③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进入时机和股权结构的交互效应显著,并且这种交互效应是正向的。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影响企业的决策方式及其能否实现,并决定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时机选择,这说明企业股权结构可以通过间接效应来影响企业的绩效。企业规模与产业规模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产业中竞争程度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下降,而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下降。其中市场风险和企业产权结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产业的保值增值率和流动比率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产业的利润越大,企业的绩效水平就越高,这与表2中的结论一致,并且显著性有所提高。而流动比率体现了企业内部风险情况,流动比例越大,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就较低。企业进入时机与规模的交互项与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呈正向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只讨论了这种交互效应与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相互关系。
模型④、⑤、⑥则反映了进入时机和企业规模的交互效应对不同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企业规模无疑是企业选择进入时机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风险的特征使得小企业难以承受,而大企业则在抗风险能力上优于小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自然也更大。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只有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模型回归结果较为理想,而企业经营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都不显著。在模型④中,企业进入时机和企业规模交互效应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也即是企业规模可以与企业进入时机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高低。除了产业规模与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引入交互效应后都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我们的估计结果较为可靠。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2001—2009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进入时机以及进入时机与产权、规模的交互效应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有正的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有负的影响。同时,企业的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正向的交互效应,因而在鼓励和促进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必须注意这种交互效应的存在。对于产业的发展环境而言,总的来说可以认为产业的发展状况越好,企业就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就越高。我们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为企业进入提供更为完善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自身的发展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要实现目标的动力源泉。相比企业内部风险而言,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并没有内部风险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因此,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可以优先考虑企业的内部风险问题。
企业的创业决策尤其是对进入时机的选择对企业绩效有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通过企业面临的风险、所处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规模这些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出来。这给我国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定方面也带来了诸多启示:
第一,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下,我国正经历着宏观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吸引企业投资于相关产业,并鼓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新材料等的研发。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的政策性壁垒着手,改善宏观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二,在制定鼓励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方面重视企业自身的禀赋因素。在对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企业的国有股比率越大时较早的进入才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存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越早进入市场其存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才越高,可见盲目地鼓励企业较早进入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引导企业注重内部风险控制。企业的内部风险始终与企业的绩效呈负向关系,相比企业内部风险而言,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并没有内部风险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因此,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时,应优先考虑企业的内部风险问题。
对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未来可以着眼于考察企业的进入决策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另外,本文考察的是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对进入方式的选择也是企业创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从进入方式角度研究新创企业与兼并其他企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DeCastro, J. O.,Chrisman, J. J.Order of Market Entry,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33):165-177.
[2] Yeung, B., Mitchell,W.,Shaver, J.M.Foreign Entrant Survival and Foreign Market Share:Canadian Companies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Sector Marke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7):555-567.
[3] Biggadike, E.R.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Entry,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 Dillon, W.R.,Calantone, R.,Worthing, P.The New Product Problem: An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Product Failures [J]. Management Scienc,1979,25 (12): 1184-1196.
[5] Robinson, W.T.,Fornell, C.Sources of Market Pioneer Advantages in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J].Marketing Research.,1985,22 (3): 305-317.
[6] Urban, G.L.,Carter,T.,Gaskin, S.Market Share Rewards to Pioneering Bran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 (6): 645-659.
[7] Bond, R.S.,Lean, D. F.Sales Promotion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Two Prescription Drug Markets[R]. Economic Report,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1977.
[8] Whitten, I. T.Brand Performance in the Cigarette industry and the Advantage to Early Entry[R].,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Bureau of Economics,1979.
[9] Lilien, G.L.,Yoon, E.The Timing of Competitive Market Entr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J]. Management Science,1990,36(5):568-585.
[10] Lin,P.,Saggi,K.Timing of Entry Under Externaliti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75(3): 211-225.
[11] Szymanski,D.M.,Troy,L.C.,Bharadwaj, S.,G.Order of Entr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ynthesis and Reexamination [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4):17-33.
Enterprise Entry Activities,Its Opportunity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180 Listed Companies
HAN Xue-lian1,XIE Li2,ZHAO Wen-xia2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raduate School,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2.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various fields,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the potential field. However, the current problem faced by the enterprises is how to choose the timing of entry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trategic and emerging enterprises from 2001 to 2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entry opportunity and its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the timing of entry of an enterprise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asset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profitability of an enterprise, bu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capacity. Consideri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enterprise size, entry ti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which would b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mpany.
Key words: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ies;entry activities;entry opportunity;enterprise performance
(责任编辑:孟 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