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10月27日,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在雪夜中静悄悄地乘了一辆马车,由医生和女儿陪同,秘密离家出走。途中一波三折,时年82岁的老人终于病倒,只好放弃马车,改乘火车,最后躺倒在阿斯达波沃火车站的站长室——一座红房子里。
消息传出后,家人来了,朋友来了,警察来了,读者来了,农夫来了,学生也来了。大家都想知道托爾斯泰的情况。
小站上,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住着一位老妇人,已经好几天了。她不时从车厢下来走向红房子,显得疲惫、迟钝,举步维艰。她就是索菲亚,托尔斯泰的妻子。数天前得知丈夫离家出走的她,一度精神失衡,企图自杀。她与家人赶来,但医生和女儿拒绝她们进入探望。理由是,怕刺激老人家。她只好绕着站长室转来转去,不时敲一下窗子,让女儿出来,询问丈夫的病况。
《新时代报》当时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给人的印象是病倒了,说话时全身战栗、激动、声音发抖。她哭了,使人打从心底里同情她。她贴着列夫·托尔斯泰休息的房子走来走去,像一只颤抖的小鸟,希望进入它的巢,里面有它的至爱。”直至托翁进入弥留时刻、神志不清,憔悴得几成朽木的索菲亚才得以进去。
屈指细数,两人已经共同生活了48年!
丈夫逝世后,索菲亚孤独地生活。孤寂的日子使她有机会反省,深感有必要说些什么。她选择了不再沉默,她要写她的人生。《我的人生》厚达千页,是根据她和托尔斯泰的日记、笔记、与亲属朋友的来往书信,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出来的,所有原始材料都完整地保存着。
她写得真诚、委婉,流露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字中既有对命运的意识,也有她企图表白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原本性情。她忠于事实,直至使人感到不忍。她痛心地说:“我们分居地生活在一起。”但能够生活在丈夫身边,她感到骄傲,“这是我的使命,我的命运,我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是上帝的旨意。”
索菲亚有着怎样的一生?她为托尔斯泰生下13个孩子,数次流产,直到43岁还在怀孕,这导致严重的坐骨神经痛。13个孩子中,只活了8个,她经历过5个孩子夭折的伤痛。
她的一生,始终在为托尔斯泰无穷无尽地抄写,就像一个透了底的水桶,永远装不满;她的一生就是挺着肚皮,从早到晚为家务、为庄园事务忙个没完没了。她得管教越来越多的孩子,安排马夫、厨子、仆人等20多个下人的工作、生活,平息他们之间的不满和争执;她为丈夫缝制衣服,因为他永远不穿外边制作的衣裤。
丈夫呢,只关心她的肉体,对她的精神世界、她的疾病,对孩子们的抚养、教育、健康等置若罔闻。
作为一个御医的女儿,她从小在克里姆林宫长大,生活在围绕着皇室的上流社会中。结婚后突然来到乡间,进入小王国般417公顷的领地,让她感到迷失。她很快发现,这种乡村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她必须直面现实,一丝不苟地尽着妻子和母亲的职责。
最初,托尔斯泰也曾一板一眼地管理庄园,事事亲力亲为。后来,这些事务逐渐转移到索菲亚肩上,他就有时间去实现他的文学野心:“写一部我们这个世纪的、有着欧洲本真的真正历史故事。”
索菲亚全心投入到这部巨著的抄写工作中。不管情绪如何、身体状况如何、是否疲倦,每天晚上她都去取他日间写下的草稿,抄写清楚后再送回去。有些词他只写开头一两个字母,索菲亚就知道是啥意思,给他完整地补写到原稿纸上。次日早晨他再次增删修改,午饭后她再取过来,重新誊抄一次。先后抄过多少回,已无法计算。哪些地方修改最多,哪些地方几乎没有修改,她最清楚。每天晚上杂务完毕、着手誊抄的时光,是她最美好的时刻。
索菲亚给托尔斯泰念《战争与和平》,读到某些段落,他痛苦得泪如雨下。他似乎永远不快乐,他的照片或肖像画中没有一丝半缕的微笑。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诗人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放到他的作品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美而人生并不美。”又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痛苦中衰竭的同时,也烧毁了别人。”那么,第一个被烧毁的,就是离他最近的妻子。
1919年,索菲亚逝世前不久说:“我跟列夫·托尔斯泰共同生活了48年,但我不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他的妻子都不知道,还有谁能够知道呢?但她毕竟知道极其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只有当他在创作的时候才是伟大的,一旦离开了笔杆,就与常人无异。索菲亚最终还是通情达理:“当我意识到我在服侍一个伟人的时候,我就有力量承受一切。”
消息传出后,家人来了,朋友来了,警察来了,读者来了,农夫来了,学生也来了。大家都想知道托爾斯泰的情况。
小站上,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住着一位老妇人,已经好几天了。她不时从车厢下来走向红房子,显得疲惫、迟钝,举步维艰。她就是索菲亚,托尔斯泰的妻子。数天前得知丈夫离家出走的她,一度精神失衡,企图自杀。她与家人赶来,但医生和女儿拒绝她们进入探望。理由是,怕刺激老人家。她只好绕着站长室转来转去,不时敲一下窗子,让女儿出来,询问丈夫的病况。
《新时代报》当时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给人的印象是病倒了,说话时全身战栗、激动、声音发抖。她哭了,使人打从心底里同情她。她贴着列夫·托尔斯泰休息的房子走来走去,像一只颤抖的小鸟,希望进入它的巢,里面有它的至爱。”直至托翁进入弥留时刻、神志不清,憔悴得几成朽木的索菲亚才得以进去。
屈指细数,两人已经共同生活了48年!
丈夫逝世后,索菲亚孤独地生活。孤寂的日子使她有机会反省,深感有必要说些什么。她选择了不再沉默,她要写她的人生。《我的人生》厚达千页,是根据她和托尔斯泰的日记、笔记、与亲属朋友的来往书信,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出来的,所有原始材料都完整地保存着。
她写得真诚、委婉,流露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字中既有对命运的意识,也有她企图表白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原本性情。她忠于事实,直至使人感到不忍。她痛心地说:“我们分居地生活在一起。”但能够生活在丈夫身边,她感到骄傲,“这是我的使命,我的命运,我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是上帝的旨意。”
索菲亚有着怎样的一生?她为托尔斯泰生下13个孩子,数次流产,直到43岁还在怀孕,这导致严重的坐骨神经痛。13个孩子中,只活了8个,她经历过5个孩子夭折的伤痛。
她的一生,始终在为托尔斯泰无穷无尽地抄写,就像一个透了底的水桶,永远装不满;她的一生就是挺着肚皮,从早到晚为家务、为庄园事务忙个没完没了。她得管教越来越多的孩子,安排马夫、厨子、仆人等20多个下人的工作、生活,平息他们之间的不满和争执;她为丈夫缝制衣服,因为他永远不穿外边制作的衣裤。
丈夫呢,只关心她的肉体,对她的精神世界、她的疾病,对孩子们的抚养、教育、健康等置若罔闻。
作为一个御医的女儿,她从小在克里姆林宫长大,生活在围绕着皇室的上流社会中。结婚后突然来到乡间,进入小王国般417公顷的领地,让她感到迷失。她很快发现,这种乡村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她必须直面现实,一丝不苟地尽着妻子和母亲的职责。
最初,托尔斯泰也曾一板一眼地管理庄园,事事亲力亲为。后来,这些事务逐渐转移到索菲亚肩上,他就有时间去实现他的文学野心:“写一部我们这个世纪的、有着欧洲本真的真正历史故事。”
索菲亚全心投入到这部巨著的抄写工作中。不管情绪如何、身体状况如何、是否疲倦,每天晚上她都去取他日间写下的草稿,抄写清楚后再送回去。有些词他只写开头一两个字母,索菲亚就知道是啥意思,给他完整地补写到原稿纸上。次日早晨他再次增删修改,午饭后她再取过来,重新誊抄一次。先后抄过多少回,已无法计算。哪些地方修改最多,哪些地方几乎没有修改,她最清楚。每天晚上杂务完毕、着手誊抄的时光,是她最美好的时刻。
索菲亚给托尔斯泰念《战争与和平》,读到某些段落,他痛苦得泪如雨下。他似乎永远不快乐,他的照片或肖像画中没有一丝半缕的微笑。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诗人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放到他的作品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美而人生并不美。”又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痛苦中衰竭的同时,也烧毁了别人。”那么,第一个被烧毁的,就是离他最近的妻子。
1919年,索菲亚逝世前不久说:“我跟列夫·托尔斯泰共同生活了48年,但我不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他的妻子都不知道,还有谁能够知道呢?但她毕竟知道极其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只有当他在创作的时候才是伟大的,一旦离开了笔杆,就与常人无异。索菲亚最终还是通情达理:“当我意识到我在服侍一个伟人的时候,我就有力量承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