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的情况居多。而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有限,有些道理很难讲清楚,空洞与抽象的说教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道德课堂理念下使学生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动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处理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教学中我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方训练,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主要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先进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落实在自己亲身行动上,以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准则,从小做起,学生初步养成这些良好的品德是完全必要的。三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并使學生有实践道德规范的动机和愿望,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师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角度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研究,以《新课程标准》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很好的处理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二、教师要遵循道德课堂规律,落实“导行、授知、明理”
小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在教学中,我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环节,收到了较好教学较果。(1)提示课题,充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道德观念很难理解。我常采用启发谈话、英雄人物介绍、名人名言、图片观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即行为动机,把学生带入情景,导入新课、引出观点。然后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导学要求,预习、收集、书写、整理导学材料。我觉得先学是一种直观的、生动而有效地方法。学生可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教育、加强理解。(2)主题教育,突出展示。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文明理,要在“知”字上下功夫,“理”字上做文章,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巧设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情明理。(3)归纳总结,重视反馈。这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阶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放手让学生大胆谈认识和体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知识化、条理化,形成较完整的认识,使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积极引导,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晓之以理”,因为晓理是行的先导,再要激发道德情感,让学生“动之以情”因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教师要广开教学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配合进行,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课外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深化。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扩展到校外。这样通过依靠校外教育力量,不仅使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因素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帮助学生抵触消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爱劳动“教育为例,我在家长会上提出了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家中学会自己洗脸、穿衣、叠被、整理书包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家中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高年级的学生除帮助家里做事外,还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家庭、学校、社会只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观点和要求,才能构成学生的良好环境,成为巨大的影响力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学、展示、反馈,让学生从生动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育与做人的一起进步目的。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处理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教学中我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方训练,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主要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先进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落实在自己亲身行动上,以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准则,从小做起,学生初步养成这些良好的品德是完全必要的。三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并使學生有实践道德规范的动机和愿望,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师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角度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研究,以《新课程标准》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很好的处理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二、教师要遵循道德课堂规律,落实“导行、授知、明理”
小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在教学中,我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环节,收到了较好教学较果。(1)提示课题,充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道德观念很难理解。我常采用启发谈话、英雄人物介绍、名人名言、图片观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即行为动机,把学生带入情景,导入新课、引出观点。然后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导学要求,预习、收集、书写、整理导学材料。我觉得先学是一种直观的、生动而有效地方法。学生可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教育、加强理解。(2)主题教育,突出展示。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文明理,要在“知”字上下功夫,“理”字上做文章,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巧设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情明理。(3)归纳总结,重视反馈。这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阶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放手让学生大胆谈认识和体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知识化、条理化,形成较完整的认识,使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积极引导,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晓之以理”,因为晓理是行的先导,再要激发道德情感,让学生“动之以情”因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教师要广开教学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配合进行,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课外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深化。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扩展到校外。这样通过依靠校外教育力量,不仅使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因素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帮助学生抵触消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爱劳动“教育为例,我在家长会上提出了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家中学会自己洗脸、穿衣、叠被、整理书包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家中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高年级的学生除帮助家里做事外,还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家庭、学校、社会只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观点和要求,才能构成学生的良好环境,成为巨大的影响力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学、展示、反馈,让学生从生动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育与做人的一起进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