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金融危机特殊语境下,社会需要慰藉,舆论需要缓释,生活需要娱乐,民众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成分的多样化、经济形势的多变化、利益关系的多层化、精神需求的多元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性态度和建设性视角报道受众利益攸关的“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亟待使命。
【关键词】金融危机 民生新闻 症结 策略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民生报道,通过对民生的记录和传承,民生的价值和精髓不断得到升华,民生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在金融危机特殊语境下,书写今天的民生,预示明日的趋势,打造和谐语境,是民生新闻的职责所在。
一、民生新闻的精准定位
民生新闻是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对关乎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并与百姓日常生活、生计休戚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人文化报道。民生新闻以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把新闻触角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直面弱势群体的愿望,体现对民众的终极关怀,持续地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不断地满足“民思、民想、民需”。
民生新闻可以分为“大民生”和“小民生”。所谓“小民生”是指百姓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医教业保等原生态素材的展示与彰显,如拆迁、执法不公、住房、乱收费、教育、民工歧视、违反劳动法、随意停水停电、基建施工不文明、交通拥挤、城市建设规划等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基本”,即基本营养、基本住房、基本教育和基本保健。“大民生”是指“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议公约等进行的通俗化、平民化的解读和诠释,如教育、医疗、保险、金融、房地產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调整和新规。可以说,“大民生”是“小民生”的提炼和升华,“小民生”是对“大民生”的诠释和具体化。“小民生”与“大民生”相比,更加关注个体的人、关注时代条件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金融危机语境下民众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和金融面临严峻挑战,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精神、心理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因此,心灵的慰藉、希望的重塑和信心的回归是金融危机语境下民众最大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
社会需要慰藉。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导致大量工厂企业裁员减薪甚至倒闭,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环境的恶化和未来走向的不明朗往往导致信心的流失和悲观失望情绪的滋生,无疑会增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治安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局部危机”。
舆论需要缓释。金融危机带来了各种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同时也引发了原本潜在的深层社会矛盾的暴露,如教育公平问题、医疗保险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在这种语境下,要保障民众的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效实施,以此缓解或消除不满情绪,从而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系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舆论缓释是金融危机下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不良情绪的一种有效手段。
民众需要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金融危机中民众具体问题的解决,期待信心强化和信心再造。信心的再造体现在对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效果的解读,彰显在对国家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经济增长效果的滞后性的理解,具体内化为民意的畅通表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正确化解。
生活需要娱乐。随着经济收入的减少,生活压力的加大,民众迫切要求改善精神生态环境,提高文化品位,调节生活节奏,增添娱乐氛围,缓解紧张压力。“娱乐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麻木,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娱乐产品更需要担当起振奋精神、维持受众价值观的使命。”①娱乐元素的合理配置可使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一类问题广泛关注和深入参与,或引起情感共鸣、观念共振,或促成现实问题的共赢解决。
三、金融危机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症结
民生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承载主流价值观念的张扬和民众信心的强化与再造的任务,在鼓舞志气、凝聚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举足重轻的作用。然而,少数民生新闻报道中的症结严重破坏了社会主旋律的和谐之音。
“大民生”报道普遍流于刻板、僵化、缺乏个性和活力。“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从大道理到大道理,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也使新闻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风气、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功效大大折扣。”②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的接受习惯要求大众传媒将国家关系民生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解读寓于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寓抽象的人文本理念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
“小民生”报道拘泥于原生态生活现象的堆砌和罗列,忽视了意志情感、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美国学者赫伯特·甘特指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这也包含着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他还认为,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媒体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的图案,媒体不仅仅是报道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还在或明或暗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理想的图景力挺主流价值观。
许多媒体悲观论调的渲染、信息传导的失真造成社会的不确定心理,无形中加剧了公众的心理恐慌。一些主流媒体大肆报道美国以及我国经济危机的惨状和影响程度,如股市的崩盘、某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破产、某公司老板因负债累累而自杀,给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边缘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厌世、消沉、悲观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的持久蔓延,将直接导致公众对未来经济图景的悲观预测,从而造成投资、消费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
四、金融危机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症结的消解策略
1、坚持民生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以民众话语和平视角度报道新闻事实,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
秉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给涉入新闻事件的各方面以平等的表达机会,摒弃中庸的不分主次的表达,对相互对立的观点要进行客观的陈述,不能故意作任何主观的掩饰和忽略,平衡要内化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而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③在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民生新闻应该通过对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日常琐事的关注与报道延伸到大民生层面,起到促使各种机制、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的引导作用,这才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
体现民众话语和平视角度就要用符合百姓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话语形式来报道民生的内容,在平民性的语调和口语化的形式中拉近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心理距离,满足经济危机下民众渴求情感交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紧张、消沉的情绪。
2、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动向。
民生新闻应致力于社会的信心再造和强化,为人们应对危机提供信心和勇气,将新闻报道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金融时报》原编辑查德·兰伯特认为,媒体标题上的疏忽,内容上的不当促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敦促记者应更注重事实,避免使用“惊慌”、“恐惧”、“混乱”等字眼。
民生新闻不仅要关注金融危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程度、治理对策的可能性,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平衡地报道有关市场难点问题的看法,引导民众正确看待金融危机。通过信息公开透明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金融危机中的最权威、最及时、最真实的信息,消除流言带来的心理恐慌。
3、以精品意识扩大民生新闻有关经济、文体娱乐方面的报道。
精品意识不仅是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民生新闻的精品意识既是涵盖“本土性”的,又因其体现了普适价值,体现了开放式的人文关怀,所以它既代表了大众话语,又潜藏着历史视野和时代风采。
通过正面报道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家金融改革的显著成就,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实体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和信心,展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与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的态度和措施,突出我国经济稳定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同时,应注意深化民生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经济新闻故事化,故事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个性魅力化。将过去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既展示轻巧,又体现厚重。
民生新闻关于文体娱乐方面的报道要把握“度”,摒弃“娱乐至死”的媚俗化倾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摆脱低级趣味,寓教于乐,发挥新闻的纠偏功效。
4、民生新闻要以互联网等新媒介为综合平台,切实担负起提高社会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觉社会责任意识的重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方兴未艾,为民生新闻的超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民生新闻要在激烈交融的文化碰撞中通过浸润式传播唤起民众情感的共鸣,扩大民众话语版图,开阔民众的社会视野,扶正民众的思想心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五、结语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一直承担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社会面貌的昭示者、社会良知的表达者、社会舆论的代表者的职责,在讴歌民众、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下的民生新闻更需要对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完善服务方式,融合新型媒体、丰富报道方式,追求和谐公义,强化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①陈虹:迎合潮流 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与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新闻记者》,2009(3)
②王多: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讲话学习札记,《新闻记者》,2008(7)
③李良荣: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新闻爱好者》,2009.2上半月
④陈虹:迎合潮流 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与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新闻记者》,2009(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 民生新闻 症结 策略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民生报道,通过对民生的记录和传承,民生的价值和精髓不断得到升华,民生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在金融危机特殊语境下,书写今天的民生,预示明日的趋势,打造和谐语境,是民生新闻的职责所在。
一、民生新闻的精准定位
民生新闻是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对关乎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并与百姓日常生活、生计休戚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人文化报道。民生新闻以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把新闻触角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直面弱势群体的愿望,体现对民众的终极关怀,持续地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不断地满足“民思、民想、民需”。
民生新闻可以分为“大民生”和“小民生”。所谓“小民生”是指百姓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医教业保等原生态素材的展示与彰显,如拆迁、执法不公、住房、乱收费、教育、民工歧视、违反劳动法、随意停水停电、基建施工不文明、交通拥挤、城市建设规划等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基本”,即基本营养、基本住房、基本教育和基本保健。“大民生”是指“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议公约等进行的通俗化、平民化的解读和诠释,如教育、医疗、保险、金融、房地產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调整和新规。可以说,“大民生”是“小民生”的提炼和升华,“小民生”是对“大民生”的诠释和具体化。“小民生”与“大民生”相比,更加关注个体的人、关注时代条件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金融危机语境下民众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和金融面临严峻挑战,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精神、心理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因此,心灵的慰藉、希望的重塑和信心的回归是金融危机语境下民众最大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
社会需要慰藉。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导致大量工厂企业裁员减薪甚至倒闭,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环境的恶化和未来走向的不明朗往往导致信心的流失和悲观失望情绪的滋生,无疑会增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治安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局部危机”。
舆论需要缓释。金融危机带来了各种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同时也引发了原本潜在的深层社会矛盾的暴露,如教育公平问题、医疗保险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在这种语境下,要保障民众的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效实施,以此缓解或消除不满情绪,从而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系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舆论缓释是金融危机下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不良情绪的一种有效手段。
民众需要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金融危机中民众具体问题的解决,期待信心强化和信心再造。信心的再造体现在对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效果的解读,彰显在对国家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经济增长效果的滞后性的理解,具体内化为民意的畅通表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正确化解。
生活需要娱乐。随着经济收入的减少,生活压力的加大,民众迫切要求改善精神生态环境,提高文化品位,调节生活节奏,增添娱乐氛围,缓解紧张压力。“娱乐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麻木,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娱乐产品更需要担当起振奋精神、维持受众价值观的使命。”①娱乐元素的合理配置可使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一类问题广泛关注和深入参与,或引起情感共鸣、观念共振,或促成现实问题的共赢解决。
三、金融危机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症结
民生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承载主流价值观念的张扬和民众信心的强化与再造的任务,在鼓舞志气、凝聚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举足重轻的作用。然而,少数民生新闻报道中的症结严重破坏了社会主旋律的和谐之音。
“大民生”报道普遍流于刻板、僵化、缺乏个性和活力。“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从大道理到大道理,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也使新闻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风气、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功效大大折扣。”②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的接受习惯要求大众传媒将国家关系民生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解读寓于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寓抽象的人文本理念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
“小民生”报道拘泥于原生态生活现象的堆砌和罗列,忽视了意志情感、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美国学者赫伯特·甘特指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这也包含着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他还认为,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媒体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的图案,媒体不仅仅是报道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还在或明或暗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理想的图景力挺主流价值观。
许多媒体悲观论调的渲染、信息传导的失真造成社会的不确定心理,无形中加剧了公众的心理恐慌。一些主流媒体大肆报道美国以及我国经济危机的惨状和影响程度,如股市的崩盘、某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破产、某公司老板因负债累累而自杀,给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边缘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厌世、消沉、悲观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的持久蔓延,将直接导致公众对未来经济图景的悲观预测,从而造成投资、消费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
四、金融危机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症结的消解策略
1、坚持民生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以民众话语和平视角度报道新闻事实,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
秉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给涉入新闻事件的各方面以平等的表达机会,摒弃中庸的不分主次的表达,对相互对立的观点要进行客观的陈述,不能故意作任何主观的掩饰和忽略,平衡要内化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而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③在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民生新闻应该通过对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日常琐事的关注与报道延伸到大民生层面,起到促使各种机制、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的引导作用,这才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
体现民众话语和平视角度就要用符合百姓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话语形式来报道民生的内容,在平民性的语调和口语化的形式中拉近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心理距离,满足经济危机下民众渴求情感交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紧张、消沉的情绪。
2、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动向。
民生新闻应致力于社会的信心再造和强化,为人们应对危机提供信心和勇气,将新闻报道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金融时报》原编辑查德·兰伯特认为,媒体标题上的疏忽,内容上的不当促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敦促记者应更注重事实,避免使用“惊慌”、“恐惧”、“混乱”等字眼。
民生新闻不仅要关注金融危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程度、治理对策的可能性,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平衡地报道有关市场难点问题的看法,引导民众正确看待金融危机。通过信息公开透明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金融危机中的最权威、最及时、最真实的信息,消除流言带来的心理恐慌。
3、以精品意识扩大民生新闻有关经济、文体娱乐方面的报道。
精品意识不仅是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民生新闻的精品意识既是涵盖“本土性”的,又因其体现了普适价值,体现了开放式的人文关怀,所以它既代表了大众话语,又潜藏着历史视野和时代风采。
通过正面报道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家金融改革的显著成就,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实体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和信心,展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与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的态度和措施,突出我国经济稳定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同时,应注意深化民生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经济新闻故事化,故事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个性魅力化。将过去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既展示轻巧,又体现厚重。
民生新闻关于文体娱乐方面的报道要把握“度”,摒弃“娱乐至死”的媚俗化倾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摆脱低级趣味,寓教于乐,发挥新闻的纠偏功效。
4、民生新闻要以互联网等新媒介为综合平台,切实担负起提高社会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觉社会责任意识的重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方兴未艾,为民生新闻的超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民生新闻要在激烈交融的文化碰撞中通过浸润式传播唤起民众情感的共鸣,扩大民众话语版图,开阔民众的社会视野,扶正民众的思想心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五、结语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一直承担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社会面貌的昭示者、社会良知的表达者、社会舆论的代表者的职责,在讴歌民众、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下的民生新闻更需要对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希冀,完善服务方式,融合新型媒体、丰富报道方式,追求和谐公义,强化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①陈虹:迎合潮流 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与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新闻记者》,2009(3)
②王多: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讲话学习札记,《新闻记者》,2008(7)
③李良荣: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新闻爱好者》,2009.2上半月
④陈虹:迎合潮流 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与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新闻记者》,2009(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