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变原有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机制。旨在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索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实效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是当前教学改革减负增效的有力保证。而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单一的、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模式是唯一途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是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当前的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字、几个词,或是学到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那么简单了,而是更应该注重学生自己的认知感受和立场,让学生在学习一些语文知识,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之上,达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进而达到对其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二、 营造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与学几乎是两码事。所有的语文教学都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唱的是独角戏,只负责把应该讲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呢,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当务之急。构建自主、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与学生不是冷冰冰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他们的朋友。这样,每一个学生就愿意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活动中来,更愿意主动地向教师诉说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然而然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在这种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转变观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将新课程改革与传统经验融合起来,去伪存真,摈弃传统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从主导者、讲授者转换为指导者、点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再信奉“鞭子响,学文长”“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助者,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不可偏废。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的教学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这一体会的过程,不是照本宣读所能够完成的。况且,有一些教师过于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要么为显示课堂的热热闹闹而实行快节奏的教学过程,要么就放任自流。前者的表现为不管问题的难度有多大,学生是否理解,就立即向学生提问,几乎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后者则表现为一节语文课就是学生在教室上的一节“体育课”,名义上是合作交流,而实质上就是几张桌子的拼凑,教师出示几个笼统而又模糊的问题,然后学生就放任自流,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缺乏应有的指导,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益。以上种种都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要以科学的指导,严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在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设身处地地去聆听、去感受、去欣赏语文课的艺术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自主探索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五、 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叶圣陶曾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重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得。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包新德.实施课堂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3(7). [2]纪存梅.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3(9).
关键词: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实效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是当前教学改革减负增效的有力保证。而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单一的、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模式是唯一途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是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当前的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字、几个词,或是学到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那么简单了,而是更应该注重学生自己的认知感受和立场,让学生在学习一些语文知识,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之上,达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进而达到对其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二、 营造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与学几乎是两码事。所有的语文教学都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唱的是独角戏,只负责把应该讲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呢,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当务之急。构建自主、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与学生不是冷冰冰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他们的朋友。这样,每一个学生就愿意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活动中来,更愿意主动地向教师诉说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然而然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在这种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转变观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将新课程改革与传统经验融合起来,去伪存真,摈弃传统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从主导者、讲授者转换为指导者、点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再信奉“鞭子响,学文长”“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助者,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不可偏废。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的教学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这一体会的过程,不是照本宣读所能够完成的。况且,有一些教师过于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要么为显示课堂的热热闹闹而实行快节奏的教学过程,要么就放任自流。前者的表现为不管问题的难度有多大,学生是否理解,就立即向学生提问,几乎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后者则表现为一节语文课就是学生在教室上的一节“体育课”,名义上是合作交流,而实质上就是几张桌子的拼凑,教师出示几个笼统而又模糊的问题,然后学生就放任自流,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缺乏应有的指导,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益。以上种种都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要以科学的指导,严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在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设身处地地去聆听、去感受、去欣赏语文课的艺术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自主探索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五、 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叶圣陶曾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重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得。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包新德.实施课堂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3(7). [2]纪存梅.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