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宽松政策;货币政策;传导制度;汇率制度;解决建议
一、货币政策基本理论及目标的研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Marshall在1887年提出了通货膨胀的目标的想法,构建了一种货币政策体系让每单位的货币购买力接近某个绝对比,而且二战后很多发达国家相继使用这一政策目标。Goodhart在1993年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应该包含资产价格在内,物价指数中含有资产价格有利于购买力的巩固,服务流的贴现值来表示资产价格。在货币中介目标方面,影响最大的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来调整利率水平,从而实现稳定经济增长,即所谓的采取利率规则。麦克德勒斯和韦伯于1995年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得出货币供给长期中与经济水平和产量有显著的关联。泰勒在1998年通过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因为货币增长,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研究了货币总量短期内与产量和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二、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
国际上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供给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将带动对大宗商品的投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于我国来讲价格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来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2008年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40.26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接近90美元,直至20l1年突破113美元,并有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因此,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这就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2.利率传导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并在20l0年出现通货膨胀风险,这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货币供给量以压抑通货膨胀。例如,进入20l0年以后,中国已经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基准利率,这一措施使得中国不仅利率高于美国,而且投机和投资机会多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美元供给和很低的美元利率使国际投机资本泛滥,它们大规模流进中国投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催化资产泡沫,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传导
在当今这种国际货币体制之下,美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美元汇率贬值,相应地其他国家货币就会面l缶升值压力。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受到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币货升值压力以外,还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流进导致的本币升值壓力。这是因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将带来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或这些国家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货币汇率升值。为平衡汇率,中国政府不得不卖出本币买进美元,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这样,美元供给的增加通过外汇交易传递着通货膨胀。
三、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重大挑战
1.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
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措施并没有使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在金融运行中M1和M2的数量均在快速增加。2002年,狭义货币M1为7.09万亿元,广义货币M2为18.32万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M1的数量扩大为12.60万亿元,M2的数量扩大到34.56万亿元。2007年,货币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2007年6月末,M2供应余额同比增长17.1%,M1同比增长20.9%。总体来看,近年来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总量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货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一旦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使居民的心理预期发生改变,货币存量势必会快速加以释放,从而对商品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引发物价上涨。当前,居高不下的货币供应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我国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信贷投资增速继续走高
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对投资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导致贷款需求旺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不断攀升。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为15.9万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扩大到22.6万亿元。目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发展,仅2007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5.1万亿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规模。伴随着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4.3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规模仍然接近11万亿元。200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同比增长达25.9%。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国经济趋热的风险逐步加大。与此同时,贷款向房地产行业的过度集中,不仅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效应。 3.物价走高,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1.2%,2004年上涨3.9%。2006年以来,针对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中央银行多次提高利率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仍未能抑制住物价的上涨趋势。2007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2%,其中6月份达到了4.4%的涨幅。由于农产品、能源、房地产等领域仍存在价格继续上涨的因素,加上投资还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预计未来我国物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仍将继续。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宏观调控应将防止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4.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风险加大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均出现了一定的泡沫化现象。从房地产市场来看,2006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平均上涨6%左右,一些特大城市房价的涨幅甚至高达两位数。尽管政府针对房价上涨过快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自2007年以来经历了一轮大牛市行情,上证指数自2005年6月的1000点左右开始启动一路狂升,2007年10月15日一举突破6000点大关。伴随着股指的不断攀升,深沪两市A股的平均市盈率已高达70倍,上百倍市盈率的个股也不在少数。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所呈现出的泡沫化倾向,不仅加剧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过热,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降低。
5.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2006年,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全年升幅达3.24%,进入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不断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截至2007年10月份,人民币累计升幅已超过8%。从未来的趋势看,人民币仍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国内来看,宏观经济的快速高位增长,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居高不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流动性过剩等方面都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构成强大的压力。从国外因素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面对巨额的美中贸易逆差,美国政府不断给我国施加压力,表面上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实际上是想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四、推动积极我国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建议
1.人民币汇率升值
美元与美国成功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高能货币和高能资本是相辅相成的。二战以来,美国之所以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头号经济强国与此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选择人民币升值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的贸易顺差平衡国际贸易,以减少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的博弈中,可以增强中国的金融安全、提高风险控制力。因此人民币升值更能反映其真实购买力,可以推动其国际化进程进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积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
提高外汇储备收益以减少风险,中国可以用过多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采购,例如石油、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以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还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建设中国的医疗、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福利等等,这些用途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汇占款对经济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改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这在当前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人民幣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其升值的预期很大,因此我们不妨改善中国的外汇结构,比如说适当加大欧元等币值比较坚挺的币种,以降低巨额外汇的风险。
3.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并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稳固国民经济的根基,同时农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进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优化完善投资结构,政府把投资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调整税收制度减税,让利下放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上给予方向性的政策指导,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不能单靠货币政策的调节,应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之间的配合,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解决供给效率、要素流通的效率问题。
4.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顺周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同方向变动,为了维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且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物价的调节。同时,央行有能力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是可行的。何况,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定义仍清楚,并没有发生模糊,不存在被动改变中介目标为利率的强制力量。
5.将货币供应量作为直接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年(8)
[2]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年(2)
[3]晏艳阳.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协整研究[J].湖湘论坛.2006年(2)
关键词:宽松政策;货币政策;传导制度;汇率制度;解决建议
一、货币政策基本理论及目标的研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Marshall在1887年提出了通货膨胀的目标的想法,构建了一种货币政策体系让每单位的货币购买力接近某个绝对比,而且二战后很多发达国家相继使用这一政策目标。Goodhart在1993年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应该包含资产价格在内,物价指数中含有资产价格有利于购买力的巩固,服务流的贴现值来表示资产价格。在货币中介目标方面,影响最大的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来调整利率水平,从而实现稳定经济增长,即所谓的采取利率规则。麦克德勒斯和韦伯于1995年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得出货币供给长期中与经济水平和产量有显著的关联。泰勒在1998年通过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因为货币增长,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研究了货币总量短期内与产量和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二、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
国际上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供给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将带动对大宗商品的投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于我国来讲价格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来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2008年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40.26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接近90美元,直至20l1年突破113美元,并有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因此,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这就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2.利率传导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并在20l0年出现通货膨胀风险,这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货币供给量以压抑通货膨胀。例如,进入20l0年以后,中国已经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基准利率,这一措施使得中国不仅利率高于美国,而且投机和投资机会多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美元供给和很低的美元利率使国际投机资本泛滥,它们大规模流进中国投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催化资产泡沫,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传导
在当今这种国际货币体制之下,美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美元汇率贬值,相应地其他国家货币就会面l缶升值压力。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受到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币货升值压力以外,还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流进导致的本币升值壓力。这是因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将带来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或这些国家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货币汇率升值。为平衡汇率,中国政府不得不卖出本币买进美元,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这样,美元供给的增加通过外汇交易传递着通货膨胀。
三、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重大挑战
1.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
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措施并没有使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在金融运行中M1和M2的数量均在快速增加。2002年,狭义货币M1为7.09万亿元,广义货币M2为18.32万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M1的数量扩大为12.60万亿元,M2的数量扩大到34.56万亿元。2007年,货币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2007年6月末,M2供应余额同比增长17.1%,M1同比增长20.9%。总体来看,近年来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总量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货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一旦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使居民的心理预期发生改变,货币存量势必会快速加以释放,从而对商品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引发物价上涨。当前,居高不下的货币供应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我国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信贷投资增速继续走高
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对投资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导致贷款需求旺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不断攀升。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为15.9万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扩大到22.6万亿元。目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发展,仅2007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5.1万亿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规模。伴随着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4.3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规模仍然接近11万亿元。200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同比增长达25.9%。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国经济趋热的风险逐步加大。与此同时,贷款向房地产行业的过度集中,不仅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效应。 3.物价走高,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1.2%,2004年上涨3.9%。2006年以来,针对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中央银行多次提高利率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仍未能抑制住物价的上涨趋势。2007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2%,其中6月份达到了4.4%的涨幅。由于农产品、能源、房地产等领域仍存在价格继续上涨的因素,加上投资还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预计未来我国物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仍将继续。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宏观调控应将防止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4.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风险加大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均出现了一定的泡沫化现象。从房地产市场来看,2006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平均上涨6%左右,一些特大城市房价的涨幅甚至高达两位数。尽管政府针对房价上涨过快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自2007年以来经历了一轮大牛市行情,上证指数自2005年6月的1000点左右开始启动一路狂升,2007年10月15日一举突破6000点大关。伴随着股指的不断攀升,深沪两市A股的平均市盈率已高达70倍,上百倍市盈率的个股也不在少数。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所呈现出的泡沫化倾向,不仅加剧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过热,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降低。
5.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2006年,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全年升幅达3.24%,进入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不断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截至2007年10月份,人民币累计升幅已超过8%。从未来的趋势看,人民币仍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国内来看,宏观经济的快速高位增长,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居高不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流动性过剩等方面都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构成强大的压力。从国外因素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面对巨额的美中贸易逆差,美国政府不断给我国施加压力,表面上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实际上是想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四、推动积极我国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建议
1.人民币汇率升值
美元与美国成功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高能货币和高能资本是相辅相成的。二战以来,美国之所以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头号经济强国与此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选择人民币升值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的贸易顺差平衡国际贸易,以减少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的博弈中,可以增强中国的金融安全、提高风险控制力。因此人民币升值更能反映其真实购买力,可以推动其国际化进程进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积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
提高外汇储备收益以减少风险,中国可以用过多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采购,例如石油、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以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还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建设中国的医疗、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福利等等,这些用途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汇占款对经济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改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这在当前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人民幣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其升值的预期很大,因此我们不妨改善中国的外汇结构,比如说适当加大欧元等币值比较坚挺的币种,以降低巨额外汇的风险。
3.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并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稳固国民经济的根基,同时农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进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优化完善投资结构,政府把投资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调整税收制度减税,让利下放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上给予方向性的政策指导,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不能单靠货币政策的调节,应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之间的配合,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解决供给效率、要素流通的效率问题。
4.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顺周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同方向变动,为了维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且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物价的调节。同时,央行有能力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是可行的。何况,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定义仍清楚,并没有发生模糊,不存在被动改变中介目标为利率的强制力量。
5.将货币供应量作为直接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年(8)
[2]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年(2)
[3]晏艳阳.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协整研究[J].湖湘论坛.2006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