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兄弟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平和武一光是一起光腚长大的朋友。
  两个人八岁那年,刘一平的父母双亡,一平成了孤儿。武德明两口子看不过孩子受苦,就把一平领进家来,和自己的儿子一光同样对待:逢年过节,同样款式的新衣服一做两件,一人一件;一毛钱一挂的鞭炮,一买两挂。
  两个孩子该上学了,一样的书包,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去家北马颊河里割草。武德明两口子真心把一平当儿子了。
  刘一平天生的聪明伶俐,啥事都对武德明两口子说,常常把老两口逗得开怀大笑。老两口越来越喜欢这个孩子了。
  武一光呢,平时不爱说话,可他心里有数,见父母有些偏爱一平,心里虽不舒服,但他没说。
  两个孩子长大了,武德明老两口东跑西颠,求亲托友,开始操持两个孩子的婚事。在同一天,给两个孩子办了婚礼。没想到的是,在两家的孩子一起上了小学后,老两口竟在同一天走了,让兄弟两个悲痛不已。
  在发送两个老人的葬礼上,刘一平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比武一光还伤心。周围看热闹的人深受感动,眼泪“哗哗”地往下掉。纷纷说:德明老两口真是得了干儿子的记了啊。
  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武一光的耳朵里,他想了好多。
  安葬完父母,武一光和刘一平各自经营着自家的营生。谁家有事了,另一个人会不请自到来帮忙。表面上看,两个人的关系一如既往,但在两个人的心里,却总觉得中间隔了一层东西。
  到底是因为啥呢?夜深人静,两个人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各自思忖到半夜,谁也说不出原因在哪里。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着,像家北马颊河里的水一样,清澈透明,波光潋滟。
  一天,刘一平突然不想种地了,要离开武家坡。他把一光叫到自家屋里,让媳妇炒了俩菜,弟兄俩边喝边聊。
  一平说:兄弟,我想去外面闯荡闯荡。
  一光说:啥?去外面?去哪里啊?做啥?
  一平说:去城里。至于做啥,看情况再说吧,反正是不想种地了。
  一光说:那,嫂子呢?孩子呢?
  一平说:一家人一起走呗。
  一光说:哦。那,你走了地咋办?包出去吗?
  一平说:我叫你来,就是说这事。这几亩地,你先种起来吧。
  一光说:那……行。我问问后街二花腰,他包的地是多少钱一亩。
  一平说:啥钱不钱的。你先照料着吧,别荒了就行。
  就这样,刘一平把四亩责任田托给武一光管理,自己带着老婆孩子离开了武家坡。这一年,两个人已经三十二岁了。
  年前的一天,太阳暖暖的,天气挺好。武一光骑着电瓶车,来到刘一平在城里租住的房子里。兄弟俩自然是少不了喝酒。喝到中间,武一光掏出一沓钞票拍到酒桌上。
  一光说:兄弟,这是两千二百块钱。二花腰租种后街的地每亩地五百五。你嫂子说,咱不多给你,但也不能少。你点一下。
  一平说:兄弟,你这是啥意思?当初咱不是说了吗,你先把地拾掇起来,别荒了就行。这钱我不能要。
  一光说:你就收下吧。我知道,你在城里铺展这一摊子不容易,需要钱呢。
  两个人推来推去。刘一平见不收不行,就接了过来。又从中抽出二百元递给武一光,说这是给孩子的。只收了两千元。一平又让媳妇收拾了一大包吃的用的,给一光捎走,说是捎给嫂子的。
  一光回到家里,媳妇说:那钱他刘一平还真收了啊!
  一光说:两口子说啥也不要,是我硬扔下的。还是退了二百。
  一光媳妇听了,也没再说什么。
  就这样,武一光在每年的春节前,都会抽空来城里一趟,给刘一平送地钱。每次,刘一平都不会让武一光白来。过了两年,刘一平的生意做大了,在城里买了房,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武一光呢,虽然没离开武家坡,但这几年种蔬菜大棚,收入也不错。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武一光又来给刘一平送钱。
  一平说:兄弟,你要是再因为这事来,那你就真是看不起兄弟了,今儿个这钱说什么我也不会收的。这样吧,等我以后混得吃不上饭了,我去找你要,行吗?
  见一平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武一光再执意要给,就确实没有兄弟情谊了,就说:那这样吧,以后家里吃的喝的米面蔬菜啥的,你就不用买了,我按时给你送过来。咱自己种的,吃着也放心。
  第二天,武一光开着车,送过来两袋面粉、一袋花生和一些新鲜蔬菜。一平又朝车上装了一些年货。
  兄弟两个皆大欢喜。
  刘一平的四亩地一直由武一光打理着。前几年农村土地进行确权认证时,武一光也没告诉刘一平,就帮他把那四亩地的土地证办好了,放在家里。
  逢年过节,武一光无论多忙,也要挤时间给刘一平家送来一些地里的特产。对种地租金的事也就没有再提及过。
  天有不测风云。在两家儿子上大三的这年冬天,刘一平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房子也抵押出去还了债。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来讨债的人一波又一波。腊月二十八上午,在打发走两个供货商后,刘一平两口子关上房门,把冷飕飕的北风也关在了门外。两口子相互拥抱着,商量这个年该怎么过。
  一平说:要不咱回武家坡吧。
  媳妇说:我不好意思回去。一光两口子会咋看咱?咱咋说呢?
  刘一平正要开口,忽然听见外面呼啸的寒风里,响起一阵汽车声。一平媳妇以为又来了要债的,慌忙趴到窗前朝外望。这时,刘一平的手机响了。
  兄弟,快开门,我和你嫂子在门外呢!
  一平媳妇打开屋门,武一光两口子一步跨进屋里。啥话没说,四个人抱在了一起。
  沉默了好大一陣子。
  一平说:你们,咋知道了啊?
  一光说:这个你先别管。这事儿没有告诉孩子吧?
  一平说:没有。怕儿子知道了心理会承受不了。
  一光说:嗯,先别告诉孩子。有啥事咱们兄弟能扛得过去。
  一平媳妇说:只跟孩子说的是,过年时我们准备出去旅游,让他别回来了。
  一光媳妇说:我让涵涵联系孜孜,他俩一起回来。那咱现在也走吧,咱回武家坡。
  一平说:兄弟……
  一光说:啥也不用说,走吧,你嫂子把床都给你们铺好了。
其他文献
水旺来我家做木匠活的当天,天蓝得像一条河。  第二天,这条河就出现了变化,河面上有了云。云是聚了散,散了聚,一副大兵压境的派头。  娘说,天兵天将布阵,这天,怕是要下雨了。  娘这样说的时候,估计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话会应验,而且这场雨会给我们家带来一场灾难。  事后想想,这场雨或者说这场灾难,应该是那个叫水旺的河南木匠给带来的。他们来我家的时候,本来是两个人一起来的,但看了看活少,可巧,有人急
期刊
陈焕,字子文,号西愚。其仕途,犹如一个虚空的圆,起点在“朝”,结尾在“朝”。  他考中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予工部主事,算是“朝”中人,但是,他所在的分署机构在淮安的清家浦,负责管理运输粮食的船只。  武宗皇帝南巡,跟随皇帝的江彬正得宠,他沿途放肆索取贿赂,唯有陈焕不从。又一年,居淮安的皇亲陈某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倚恃皇帝恩宠,提出苛刻的要求,陈焕不应。  陈焕得罪的权贵越来越多,那些身
期刊
我被绊在卖摇椅那儿,想起来有点莫名其妙。我本来就是从那儿经过,去调料区买蚝油和胡椒粉的。我问小桃做啥好吃的,小桃说只管买就是了,哪来那么多废话。当时那个女营业员正低头擦一把摇椅,忙过来招呼我。她的眼神很特别,我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期间,进来两位买摇椅的老者,男人高大,女人娇小。女营业员对我说,等我一会儿,过去轻声细语地给那对老者介绍摇椅。她边介绍,边向我递过来一个个眼波。我在脑海里极力打捞着有这
期刊
海林睡不着,在床上烙了半宿饼,一阵微弱的呻吟钻进他的耳朵,他知道那是妈妈忍不住发出来的。  妈妈瘦成了一道闪电,这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讲,应该是一件连做梦都能笑出声来的事。但是妈妈笑不出来,海林也笑不出来。  海林的院子里,有两棵葡萄树,每到秋天,深紫色的葡萄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霜,拿一颗放在嘴里,醉人的甜。妈妈给花奶奶送两串,给五爷爷送两串,给亮彩大娘送两串,给葵花婶子送两串,给小学校看大门的哑巴姥爷送
期刊
骆用卿,字原忠。多年后,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两山。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考不中。于是,他开设学馆,传授经典,养家糊口。但仍不甘心就这样平平常常地度过一生。  骆氏家族里,有个男子,戍籍在关中。戍籍就是从戎籍或军籍。明朝兵制实行卫所制,卫所名册里的兵纳入固定的军籍,而且属于世袭。那个同族的男子,父亲列入卫所的名册,儿子也得当兵。一旦入戍籍,除非升为规定级别的官,否则脱离不了当兵
期刊
大一新生军训,休息时,教官让同学们即兴表演几个节目,放松身体,活跃气氛。  刚入学不久,同班却不是很熟悉,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离开家乡,远道而来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學习,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兴奋和好奇。  学校操场,我们呈扇形席地而坐。年轻的教官从我们中间点她出来,对她说,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好不好?讲故事、唱歌都可以,但不可以紧张。大家都笑了。  她轻掠短发,笑容恬淡,略一想,说,我给各位
期刊
1  沟南一座坟,光秃秃的坟头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沟北也是一座坟,积雪上留下了许多深浅不一的脚印。  沟南埋的是梁兔子,沟北埋的是柳桃子。  西北风夹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肆意地嚎叫着,发出呜呜咽咽的奇怪声音。柳桃子引魂幡上的白麻纸早已被吹打得七零八落,只留下细长的柳木棍子插在坟头上,被狂风吹得瑟瑟发抖,对抗着塞北的严冬。  没有同生,却得同死。  如果梁兔子和柳桃子在世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没有
期刊
此时余梦竹站在书柜前,目光坚定。她明白自己即将面临一场硬仗,不过她已准备破釜沉舟。  这么多年,她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观摩面前的书柜,她发现,“书柜”仅仅是个学名,书柜里装的不只是书,它里面承载的东西远远超出想象,既有三十年前刚入职时她的手写教案,也有退休前一年获得的優秀教师证,或者可以说这是一个跨越了时空维度的百宝箱。  想到这里,她给自己鼓劲儿:有极大的可能性,她的退休证就在这个书柜的一角。没错,
期刊
罗道良懂阴阳,会风水,到哪儿都带一个罗盘,是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有名的“阴阳仙”。可惜从小左眼失明,只剩一只眼,人们都叫他“罗瞎子”。  可别小瞧这罗瞎子,看风水看得灵。人们都说,老天爷只给他留了一只眼,要是两只眼,还不把天戳个窟窿。  山子从小就没了娘,是山子爹一手带大的。转眼,山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可还跟他爹挤在两间破茅草屋里。山子爹急了,得盖房起屋啊。生产队已经指了一块宅基地,山子爹心里没底,就把
期刊
父亲想去日照看大海。这是姐姐告诉我的。  我说,他不是见过大海吗?我在烟台上的学,父亲和我一起去报到的。那时没有支付宝和微信,也不能转账,学费要求交现金。万把块钱就藏在父亲的内裤里。报到完后,在老乡的带领下,我跟父亲去海边看大海。大海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一眼望不到边。我说,哪里的大海都差不多。  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我很早就知道。她原来在沂蒙山大山深处的一个厂里工作,后来厂子搬迁到了日照。父亲托
期刊